網站追蹤、使用者分析、行為分析

網站使用者行為追蹤與轉換分析 — GA4、實驗分析、CDP

近 5 年網站行為分析的歷史進展,解析每一個創新追蹤方式背後的脈絡與優缺

Finn Yeh
3PM LAB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

Generated by Google Gemini Advanced

上一篇我們走過了 GA、GTM、事件驅動分析、熱圖分析、錄影分析,許多電商、自架部落格的朋友們可能就此駐足,因為這已經夠用。

但還有更多的寶藏在後面等著我們,如果我們追蹤的初衷是相同的。

返璞歸真:追蹤分析的初衷

在介紹剩餘的追蹤分析工具前,我們再次自問:

為何要做網站追蹤與分析?

這其實與你的公司是否能長期保有獲利能力有關。

不管你是新創 SaaS 公司,作為一條龍 PM 負責網站的淨利潤率,或是成長型平台,負責電商平台後台的滿意度、幫助客戶賺錢,甚至巨型社交平台,但只負責單一模組新功能的採用率與日活躍人數。

這些最後都會聯繫到「公司獲利能力」,不管是直接、或間接。

因此接下的幾部曲會闡述到,我們對於工具的需求與期待,會橫向往外、縱向往上拓展,要求組織協作性,也要求營運效率與最大化。

  1. GA4
  2. 實驗分析 (A/B testing)
  3. CDP

五部曲:GA4 (Google Analytics 4) 強勢回歸

上一篇我們提到事件驅動追蹤對 GA 展開猛烈的攻勢,多數 SaaS 紛紛棄用 GA,或僅安裝但不額外埋點。

再不改變,GA 即將淪為時代的眼淚。

Google 畢竟不是省油的燈,在看到網站技術的進展與趨勢後,開始研發同時兼具事件與頁面分析的綜合型追蹤工具,這就是現在行銷界朗朗上口的「GA4」(Google Analytics 4)

經歷時間驗證的 GA4

https://www.galaxyweblinks.com/why-you-need-to-switch-to-google-analytics-4/

GA4 非橫空出世的產品,其概念起源是 Google Analytics 360(收費版 GA),主打更多追蹤與分析功能,例如追蹤資料可以串 BigQuery、收集的事件更多、更即時的數據搜集、搭配更多 Google 生態系的支援等等,基本上就是補足免費 GA 的不足。

其中最讓人垂涎的就是「自定義屬性(custom properties)」。

GA4 借鏡 Google Analytics 360 的優點,帶來了自定義屬性,直接趕上事件驅動追蹤競品領先的路程,再加上完全免費,只打算維護一套追蹤工具的公司很大程度會直接選擇 GA4。

有了自定義屬性,GA4 的分析更上一層樓。本身除了提供不錯的模板可以直接套,首頁儀表板也提供不少即時數據推薦,並能自定義想看的維度分析。

新世代的追蹤分析無腦選項,首推 GA4。

https://analytics.google.com

強大的環境整合

GA4 的強大在於他累積近 20 年的核心分析模組,除了自定義事件追蹤與分析,還繼承了「頁面驅動」分析時代最強大的頁面追蹤能力,讓人不管是事件還是頁面都能無縫支援,直接捕獲行銷人員的心。

GA4 也支援多平台,網站前端、後端、iOS、Android 都能支援。

其中最棒的地方,莫過於 GA4 支援 BigQuery 匯出與備份,從此不用再擔心幾年前的數據分析不到,也能透過 BigQuery 直接運算,或串到其他可同步的生態系進行細部分析。

例如,可串到 Google 幾乎所有產品,或 BI 常用的 Tableau。大部分支援分析的第三方工具,目前也都支援 BigQuery 的自動匯入。

許多事件驅動追蹤工具一開始不追 utm 流量,因此採用者多半是同時有 web/app 的產品。
如果工程師發事件時,沒有同時發 GA、事件驅動追蹤,分析 web 轉換的行銷團隊則會特別痛苦。

搭配 Google Looker Studio 有如神助

GA4 也常搭配 Google Looker Studio 串接顯示。可以直接在 Looker Studio 選擇 GA4 為資料源進行圖表分析,個人體感比 GA4 裡還要好操作。

GA4 搭配 Looker Studio 還可以使用連續技,使用其中的混合資料(blending data)組合兩個以上的資料源,工程術語:join n 個 tables。

例如在 GA4 追蹤時多追蹤使用者的 email,再於 Looker Studio 匯入你產品的各種表單,透過 email 來綁定使用者,如此一來便可以做出一個迷你版 CDP (Customer Data Platform),進行維度分析。

要串好 Blending data,需要一些技術,但建議 PM 與 MKT 都點一些資料庫技能。
或至少能理解資料庫基礎概念,請工程師或 DA 協助串接。

壯大 Google 生態系

以上操作相信不難發現 Google 的野心

透過強化自家產品線之間的連結產生獨創效益,綁住跨平台網路事業。

雖然知道野心,但仍然止不住安裝下去 GA4,就如同我們知道搜尋不能獨大 Google 但還是預設選擇了 Google 做搜尋。

不過可惜的是,Google 不提供分流測試,這也讓其他追蹤工具有機會殺出一條血路,也就是所謂的「A/B testing」。

Google 原本提供 Google Optmize 作為 A/B testing 工具,但在 2023/09 收掉,超可惜。

六部曲:實驗分析 (A/B testing)

不管是產品或行銷人,在提案時通常會有 N 種選項。

團隊內對於要出哪一款可能爭執不休,通常弭平戰火的一句話會是

不然都測測看 :)

既然可以追蹤、分析,能不能一起往前一步做實驗幫助我驗證成效?

實驗分析是為了測試假說、有更好的成效

為了說服眾人、找出最適合的選項,成本最低的方式就是做・實・驗

從簡單的介面文字、圖片、樣式(CSS)的實驗,到功能的開啟與否、功能的不同,都可以進行測試。

建立實驗其實就是在驗證你的假說,例如下圖,我們可能對於 call-to-action 按鈕的文字要用哪一種有所爭執,心理學或介面設計理論、產品經驗、或易用性訪談都能夠協助我們建立不同的假說。

https://www.arekibo.com/blog/tips-for-better-button-copy/

例如,你可能主張人性化的字可以有更好的體驗,因此提高接受率。

透過實驗讓使用者實際行為幫你投票,驗證假說是否正確。

你可以使用工的具如 OptimizelyAB TastyVWO Testing 來幫助你從介面上分群測試。

在做實驗前你需要先確認你這次要實驗的

  1. 變因
  2. 目標指標

例如上面的範例,我們想實驗的變因是「按鈕文字」,版本 A 是 Save/Discard、版本 B 是 Yes/No,並在控制住其他變因都相同,測試最後的「點擊率」。

這也會延伸一些可能問題(僅作概念討論不深挖)

  • 實驗時長(時間不夠長導致不具統計效應)
  • 實驗新穎性(很有趣所以使用者點擊嚐鮮)
  • 目標指標的設定(可能點擊的人變多但點的人都不是理想 TA)

以上是比較表層的實驗結果,但如果我的實驗不是文字、圖片這麼單純,而是某個功能是否開啟、或某項使用額度的差異呢?

顯然這需要一個更深度的整合的工具,而且我們還可以做得更科學一點。

做更深度的實驗,找出洞見

一個實驗要被認為有效,需要滿足最低程度的統計需求。白話文叫具有統計效應,專業點叫具統計顯著性

具有統計顯著性,你的實驗結論也將更有說服力。

我們抓 2 個重點來看進階分析的統計需求

  1. 量要夠大(多大才夠請和資料科學同仁討論)
  2. 樣本要隨機(例如性別、購買力、身上的標籤要盡可能平均)

這兩個需求背後衍生的工具需求則是

  1. 幫我分群(Segmentation)
  2. 幫我紀錄指定事件(Event collecting)

實驗類的工具如 VWO Testing 就可以做到以上一切,除了透過前後端讓你發送指定事件(如造訪、加入購物車、購買),也可以從後端隨機指定樣本 A 或 B,最後根據實驗者的期待,把不同實驗的成效做個彙整與比較。

https://vwo.com/testing/web/

看起來實驗很重要,但要消耗的腦力與人力也不少,因此許多公司會放棄、或只挑重點決定去做 A/B testing。

面向企業客戶的 B2B 公司通常也少用 A/B testing,一部分是流量不大恐不具統計顯著性,另一部分則是更依賴質化需求訪談。

如果你服務的是 C 端客戶,請毫無懸念進行 A/B testing。

如果你的產品或平台需要高速自動化 A/B testing,可以參考 Coupang 的 Lambda 架構。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59890

七部曲:CDP (Customer Data Platform)

做網站分析久了,自然會有一種王者心態

我能不能只看一個平台就完成所有的操作?

有的,就是無所不能的 CDP。

CDP 顧名思義整合了所有客戶的資料,做單一平台上進行分析、創造洞察、再行銷與留存。本質上 CDP 在協助強化客戶留存的整體價值

https://apsis.com/fi-en/blog/customer-data-platform-basics-and-benefits

但世間免費仔畢竟是多數,我們是否有辦法利用免費工具兜出一套「迷你 CDP」

試做迷你 CDP:先處理第一方資料整合

不管是 GA4、錄影分析、事件驅動分析乃至實驗分析,都遇到一個問題:

這無法跟我的會員系統、訂單系統、其他數據串在一起

講到「串資料庫」,我們第一個想到上面討論到的 Google Looker Studio,透過 join table 功能,把幾個重要的會員資料綁在一起。

例如我們可以透過 email 作為唯一值(unique key)去綁定

  • CRM 會員系統(email, name, gender, company, etc.)
  • Events(email, event name, event property)
  • POS 系統(email, name, order)
  • 訂單系統(email, name, time, order)
  • 客服系統(email, record)

以上不需要每一個表都要有 email,但沒 email 的要和有 email 能透過每個唯一值對應到(沒錯免費仔就得花點時間理解這些技術細節)。

把以上串起來後,你可以得到一張大表,一張紀錄所有會員的行為歷程、訂單紀錄、客服紀錄的資料庫。這樣就不用要分析某個面向時,還要特地去開那張表進行分析,也可以做跨面向進行交叉分析。

但這張大表依然不能滿足成效慾望強大的產品人、行銷人,問題又多了:

  1. 資料處理速度很慢(畢竟用的是免費資源,過量會被禁止)
  2. 無法自動化串資料來整合(除 Google 產品,基本上要每天手動處理)
  3. 僅能顯示、沒有 Insight(很吃分析者的功力)
  4. 無法進行下一步(例如針對留存低的發信、生日時發送優惠)
  5. 其他整合性與應用性問題

如果你只需要迷你版 CDP,Looker Studio 已經可以協助你以最低程度整合數據。

但若想把分析營運做好,挾行銷、營運、產品、工程團隊一起贏得市場,這還遠遠不夠。

CDP 的重點:留存價值最大化

CDP 除了繼承了我們試做迷你版 CDP 能做到的「多方資料統整」外,也解決了上述 5 項問題,帶來多種行銷與營運價值。

從 3 點去看 CDP,分別是 D・I・G

1. Data:處理速度快、整合性高、安全性穩

https://cdp.ikala.ai/

一般 CDP 廠商會使用常見的「雲」做資料同步,例如 Google 的 GCP、Amazon 的 AWS、Microsoft 的 Azure,這些雲的處理能力都是國際級的,速度不是問題。

除了自家的第一方數據,你有使用的其他第三方資料也可以一起串進來。例如你可能有使用 LINE 官方帳號如漸強實驗室,Messenger 如 Super 8,或者電商銷售數據如 Shopline91APP

你也可以根據自家 IT 團隊的需求,選擇把雲放在自家,增加資料的隱私安全度。

如果你的公司不是 stratup,也請留意國際資料傳輸,確定 CDP 有符合 GDPR、CBPR 等規範。

2. Insight:整合分析,發現洞見

https://cdp.ikala.ai/

CDP 平台多能透過簡易方式協助建立圖表,例如準備好圖表、推薦我們應該分析初階消費者都把哪些商品加入購物車,或者告訴我們一般粉絲轉鐵粉的條件,可能是購物金額要到達指定金額,或是每月購買頻率要多少。

有些則會提供銷售模型協助營運,如提供 RFM(Recency, Frequency, Monetary) 模型,分析指定受眾群的多久消費一次、最近消費是何時、平均消費金額。

除了系統推薦,我們也能如 GA4 主動做多維度分析。

有些 CDP 能整合 GA4 或事件驅動追蹤工具,因此除了繼承他們原有的分析能力,還能再整合自家線下、其他來源的數據來綜合分析,找到更全面的洞見。

3. Growth:採取行動,增進成長

https://cdp.ikala.ai/

最基礎的 CDP 會提供各種行銷自動化功能,例如 email、SMS、LINE 官方帳號、Messenger、WhatsApp、AppPush 等。

行銷自動化可以減少繁瑣工作、增進效率。例如,我們可以設定在每月 1 號發優惠券給該月生日的壽星。

行銷自動化也能增加銷售。例如在消費者離站 10 分鐘後,透過 LINE 官方帳號提醒還有 3 個商品留在購物車。

若搭配 AI,將能創造更高的價值。例如在發送促銷訊息時,透過 AI 自動幫我們選消費者開啟率高的渠道,或是在消費者最容易查看訊息的時間發送;有些也能透過 AI 找到相似的受眾,開發更多剩餘價值;甚至在內站自動跳提醒,增加結單機會。

台灣市面上有的 CDP 選項不多,如 iKala CDPAppierOmniSegment 等。

不過,CDP 不便宜,但相對地也可能提供豐碩的回報,請以認識取代暴衝。

下文雖長但相信可幫助你理解更多:

圓舞曲:痛過才懂的小撇步

廣告追蹤與投放

在做行銷或營運時,當然我們最希望有如 CDP 一樣的方式「直接」觸及到客戶。但多數時候,客戶不會在第一時間信任你、成為會員,也會在消費前猶豫很久。

因此我們需要:

  1. 捕抓這群猶豫的人
  2. 透過廣告做再行銷

如何圈這群人?這需要 DMP(數據管理平台)的協助,不過我們簡化以實際案例來談。

https://popsixle.com/articles-podcasts/what-is-a-conversions-api-capi

例如你最終想透過 Meta 廣告找回那些「加入購物車但沒消費」的人,你可以使用 Meta 的 Meta PixelConversions API,當潛在客戶執行以上條件時,發送事件給 Meta。

Meta 在幫我們紀錄後,我們可以在下 Meta 廣告時(廣告組合時設定),把指定事件作為 TA 條件進行再行銷

以結果來說,那群加入購物車但沒消費的人會看到我們的廣告,而行銷人員也可以在背後做 Meta Ads A/B testing 去找到最適素材。

如果是要透過 Google Ads 的話則更簡單,如果 GA4 事件都有送,只需要在 Google Ads 設定指定事件作為條件去發廣告即可。

事件管理:Spec 與版控

對產品與開發團隊來說,事件管理一直是個問題。

  • 維護在自家文件庫很麻煩
  • 正要上版和還沒上版的事件會打架

如果追蹤事件的平台能提供事件管理,豈不美哉?

現在多數的事件驅動追蹤平台都提供此功能,例如 Amplitude 與 Mixpanel,很可惜 GA4 沒有支援,要不然其他人真的沒得玩。

在事件管理功能中,PM 與工程團隊可以這樣協作

  1. 開一個副本(branch),在這裡新增與編輯事件細節
  2. 每一個事件、屬性都會做命名、型別檢查,以防 PM 寫錯
  3. 工程師根據該副本的改變作為 spec 去寫 code
  4. 工具會檢查工程師是否有依照 spec,以防工程師寫錯
  5. 正式上版,把該副本合回主線(main)

這個美妙的工具在多位 PM、多團隊時尤其有效。

你可以想像當 2 位 PM 對同一個功能加描述時,可能會彼此「覆蓋」,又或者工程師可能埋了錯誤的追蹤事件,弄髒所有資料。

在事件管理功能的幫助下,我們整體降低錯誤,大家也可以各司其職,擁有更好的團隊協作體驗。

曲終人不散:了解、思考、選擇

網站追蹤與分析到此也就告一段落,但關於工具的演化與創新,必定是方興未艾,更多的新工具勢必繼承上一代工具的好處去進化。

不過即便外面世界一直變,不變的是我們追蹤與分析的初衷:更好的公司獲利能力。

這兩篇文的起源,雖說是年輕同事無意的一句話,同時我也想帶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新方式。

透過瞭解所有選項、以及其歷史,我們可以逐漸掌握該主題的本質,並在理解的過程更了解自己的需求,答案則在我們了解完畢後應然而生。

網站追蹤與分析是個跨團隊的大工程,產品、行銷、營運、工程、資料科學團隊都必須用力參與。

如果大家一起認真研讀這個主題,相信一起做的決定,必定能為你們的產品或服務,帶來最大的收益。衷心祝福!

如果你覺得這篇對你有用,或身邊有對網站追蹤分析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你拍手、留言、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