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產品經理和分析師:如何用指標框架計算產品改動影響力(Impact Sizing)?

Nana Chiang
3PM LAB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12 min readAug 24, 2019

--

「若我開發這些功能,它到底能提升多少轉換率?」應該是很多產品經理在制定優先級中心裡大大的疑問,也是存在我心中好幾年的疑問。雖然很多人都聽過用過所謂 RICE(Reach, Impact, Confidence, Effort)框架,但裡面的那個「Impact」每次評估都覺得蠻模糊的,印象中我看過大多數人是憑經驗猜測的,或是去問幾個用戶說「這個功能你覺得會多有用」,所以就算寫出了 Impact ,通常也沒什麼自信說它就是準確的。

比起直覺猜測,其實還有更理性的方式做預測!

今年初我跟我的資料分析師在做季度規劃的時候,試著採用比較有邏輯的方法,用一些數據資料去推理出「影響可能有多大」,來協助排列優先級。以下我會分享「Cause Path 」的概念,使用目標、問題、點子、產品假設、指標相關性與影響範圍等等元素,協助釐清產品脈絡,減低用直覺猜測「Impact」的模糊感。

什麼是 Impact Sizing?

其實我也不知道這是否是正式專業名詞,但在前公司我們都這樣俗稱任何「影響力的預估」。Impact 指的是你做某件事,對目標產生的影響,例如改善搜尋排序,增加交易轉換率 3%。而 Sizing 就是測量預估影響力的大小。

為什麼要做 Impact Sizing?第一,預測影響力等同於幫我們預估哪個功能投資報酬率高,若我們能夠知道哪些點子影響大、哪些問題值得解,這份資訊就能幫助排列優先級、分配資源在值得的事情上。第二,它也幫助我們設定目標,避免過度設定一些根本不可能達到的 KPI。

其實這已經有點像是商業分析的範疇,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我的確在職場上和分析師共同使用過這個框架,就給大家參考參考囉。

Impact Sizing 框架概念介紹

簡而言之,我們要知道點子如何解決問題、問題如何幫助目標達成,釐清他們之間的因果關係,而各層次的指標就是驗證因果的最佳證據。

「Impact」有不同層次,以下分成三種指標來介紹:

直接指標(Actionable Metric)

直接指標顧名思義,就是最直接被點子影響的那種指標(廢話)例如:若我們要解決用戶搜尋時打錯字的問題,而我們發想的解法是增加推薦關鍵字讓用戶點擊而非自己打字。這樣的話直接指標就可以是「有多少用戶去點擊推薦關鍵字」,從這裡我們至少可以知道「用戶是否有使用這個功能」。雖然還不知道這到底有沒有解決問題,但它會是最容易被影響、最容易觀察的指標。

結果指標(Output Metric)

結果指標要驗證的是你的最終目標,假設我們知道用戶有在使用推薦關鍵字、也有更多人點擊商品了,那麼下一個層次就是去理解這樣的改動是否真的有幫助「提升交易轉換率」?還是只是變好用?這就是結果指標的目的。

輸入指標(Input Metric)

--

--

Nana Chiang
3PM LAB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一個曾經在台灣、新加坡、荷蘭、現在則搬到英國倫敦的台灣產品經理 🇹🇼🇸🇬🇳🇱🇬🇧 希望可以透過一些經驗分享,增加產品經理相關繁體中文內容 🧡 | LinkedIn @ nanach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