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S2 EP1】中國 vs 美國在產品設計上的不同 feat. Josie from AWS

Wanting Chang
3PM LAB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10 min readSep 21, 2021

本集節目邀請曾任職於各大美國、中國企業,從快速增長的中國共享單車摩拜到電商小紅書、Farfetch,接著現在的 Amazon,同時也致力於網路產業的知識和經驗分享,包含在 Udacity 擔任 Growth PM 奈米學位的 Mentor,及開設自己的用戶增長課程,也是產品三眼怪的部落格長期合作的作者 Josie 來跟我們分享中國 vs 美國在產品設計上的不同!

歡迎點選下方 Podcast 收聽這一集的節目,下方也有整理與 Josie 的訪談的內容,建議當作聽完 Podcast 後的小回顧唷!

本集 Podcast 內容包含: 
- 中國 vs 美國在產品設計上最大的不同? (01:09)
- 美國產品在中國如何在地化及碰到的困難有哪些? (08:11)
- 關於中國產品運營職位的看法 (10:18)
- 從「推薦機制」來看中國 vs 美國的差異 (14:07)
- 從「商品的詳情頁面」來看中國 vs 美國的差異 (20:23)
- 經歷兩種文化的 Josie 比較喜歡哪一種方式呢? (27:53)
🎧 本集節目收聽連結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6KF6EDWGElAYJK9CQcK8tB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s2-ep01-%E6%AD%90%E7%BE%8E%E8%88%87%E4%BA%9E%E6%B4%B2%E7%94%A2%E5%93%81%E9%81%8B%E7%87%9F%E5%92%8C%E6%80%9D%E7%B6%AD-feat-amazon-growth-solution-lead/id1517440686?i=1000534580748
Google Podcast
https://podcasts.google.com/feed/aHR0cHM6Ly9hbmNob3IuZm0vcy8yNDk4NmE3NC9wb2RjYXN0L3Jzcw/episode/ODQyZWQyNjMtOGI1OS00YWQyLTg0NjMtMjIyMWZiOWQ3MGU1?sa=X&ved=0CAUQkfYCahcKEwjwsunHp-3yAhUAAAAAHQAAAAAQCg
Anchor
https://anchor.fm/3pm-lab

在過去的經驗中,中國 vs 美國在產品設計上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呢?

最大的不同在於「時間」,包括「開發產品的週期」與「迭代的速度」,然而造成這樣的原因其實可以歸因於「世代的迭代速度」。在美國,一個世代與下個世代的迭代可能需要 30 – 40 年,像是戰後嬰兒潮、z世代等等;而相對在中國是每5年就會有一個新的世代,例如 85 後、90 後、00 後等。

從實際的產品來舉例,可以看到歐美對於 Facebook 的使用是一直延續下去的,而相對在中國不同世代的人,會快速的轉往其他產品,像是抖音、小紅書等等。每個年齡層的成長會影響到主力市場的消費力,所以在產品設計上就需要根據不同世代來設計產品,滿足主力市場的喜好。

從產品開發來進一步比較, Amazon 準備開發產品或新功能時,會去審慎評估未來20年是不是會繼續被使用;而回過頭來觀察中國互聯網,最在意的是能否拿到「流量紅利」,等流量紅利過了,產品才會漸漸地平坦化,所以兩邊文化在產品面的策略上,考量的時間維度就有蠻大的差異。所以,在中國的規劃的階段,只做簡單的調研,一旦確定大方向與邏輯合理後,就會快速去嘗試,接著不斷地調整與應對;而美國在產品探索時,會進行更嚴謹的用戶調研,避免後續投入資源後而失敗,相對而言開發的週期就會拉得比較長。

▍那 Amazon 在中國是如何在地化呢?碰到的困難有哪些?

Amazon 企業重視的是長期價值,所以在規劃的階段會花較多的時間做調研與分析,但要落實在中國市場中就會碰到「反應時間」的問題。在中國因為希望快速拿到流量紅利,所以當市場一變動時,就需要高頻率的調整計畫細節,通常不太會有完整或長遠的計畫,而美國的同事相比之下較難接受快速變動的狀況,會較期待有一個長遠的計畫。

▍所以,因為以上的不同,造就了中國的產品運營的職位嗎?

可以從做產品的價值觀差異來說起,美國認為只要解決了某些人的痛點,產品就會有人使用;而在中國,會希望透過人為的干預或控制加速得到成效與結果。

職稱上來說,美國的營運 Operation 偏向組織內的運營,而中國是多面向的,例如:產品運營、用戶運營、數據運營、KOL 運營等,透過參與產品的不同面向,讓用戶走向公司希望他使用的樣子。如果要對應回美國的職位,可能比較適合的職稱是 Product Marketing。

▍從「推薦機制」來看中國與美商的產品運營

在網站或 APP 登入頁上的任一版面,在中國產品團隊會稱之為「資源位」,有很多不同團隊會結合行銷或活動來爭取首頁的曝光;而美商認為 Landing Page 要提供最直覺的方式「快速」解決人們的需求。換句話說,美國希望可以越快轉換越好,而中國則是希望用戶可以花更多時間在我的平台上。

進一步用購買東西來舉例,一般探索型的購買,通常是:

用戶有想買的東西 → 搜索 → 找合適的商品 → 購買

但在中國偏向希望佔用用戶更多的時間,用戶可能現在沒有想買,但看到某樣商品後,就突然覺得這是自己欠缺的商品,旅程像是:

沒有特別想買的商品,單純喜歡逛逛平台 → 逛逛瀏覽 → 看到商品被吸引 → 購買

所以,從運營面的角度看,美國的推薦是機器的方式,透過演算法計算後提供相關的商品,而中國則是會有運營的手法,將用戶分級,用人為的方式提供誘因給那些即將進入下一等級的用戶,漸漸提昇用戶使用產品的黏度。

總結來說,中國希望用戶一進來後,就不要離開,主要思考點是抓取用戶更多的時間,越多的停留,可以帶來越多的轉換。而美商主打是快速解決問題。文化上的不同,也同步影響到產品的發展與設定的指標,最終產品被設計及推薦的方式就大不相同了。

像是中國的星巴克網頁包含咖啡的知識介紹、精選禮物推薦商品等等,中國的肯德基更納入了關於運動與飲食的相關內容,都是希望讓用戶一進來後更深入地與用戶的生活圈結合,可能台灣的肯德基經營模式就與美商的類似,主要強調的是點餐流程和餐點的介紹。

🎧 Podcast 節目中有更詳細的案例分享唷,文章下方有傳送門可快速進入收聽!

▍從「商品的詳情頁面」來看中國與美商的產品運營

在 Amazon 或 Farfetch 中,設計的體驗是用戶只需要相信平台,平台就會推薦最好的供應商給用戶,平台將相同的商品聚合在一起,用戶就不用找很久、不需要花時間比較供應商的評價、不用比價、不用看是否有貨。而觀察淘寶,如果將相同商品聚合在一起,人們因為不知道經銷商是誰,所以不敢下單。更深一層來思考,可能是文化上的差異造成的影響,在中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不深,對於不清楚的說明或沒有選擇權與主導權時,會讓人沒安全感。

從技術面上來分析聚合商品,如果想要達到聚合,平台就需要有演算法來決定哪一個賣家發貨,用戶預設要買哪一家的商品?同時也因為演算法的機制,逼著供應商要提供更好的服務與更便宜的價格。在使用者體驗來看,會看到 Amazon 或 Farfetch 的價格是浮動的,而其中一個原因是當庫存消耗掉一定的量,會更換供應商,隨之價格也會隨著變動。

▍經歷兩種不同的文化,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方式呢?

目前蠻習慣中國的思維與步調,觀察用戶及其痛點完成開發後,如果在產品上線後,透過一些方式與機制進行人為干預,影響用戶在產品上面的互動,其實可以快速地看到回饋與成效。放羊吃草當然也可以,只是效果不那麼顯著也需要等待一段時間發酵。

額外想問一個政治不正確的問題「人為干預在中國得以被大量使用的原因,是因為人工比較便宜嗎?」

可能不完全對,其實Amazon對於演算法的訓練或是資料的整理也都很願意花錢使用大量人為的方式處理,不絕對是因為便宜。如果初期太高估機器學習的演算法,直接放任機器做,觀察起來,效果都不怎麼好,反而是願意在前期透過人工的手段做資料的整理與演算法的參數設定,穩定後再慢慢讓機器學習的成效更好。

▍Takeaways & 總結:

- 從產品設計放大到中國 vs 美國的文化脈絡

美國是已開發國家,世代迭代並非為短時間的高速變動,而中國目前為開發中國家,處於迅速變化的狀態,所以兩種文化在產品設計中有著不同的時間刻度,因為這樣的原因,中國願意投入較多的資源在後期產品上市後的運營安排,希望可以快速的因應市場變化,取得流量紅利。

而美國則是較願意將資源放在產品前期的規劃階段,做好前期的研究來避免後續的損失,甚至可以更專注的將目標放在 20 年後的需求。而這樣的差異其實不偏離做產品最重要的核心:使用者,無論你是在哪個文化中,都要時時提醒自己貼近產品的使用者!

- 所以,應該要搶佔用戶的時間?還是應該快速轉換?

其實沒有一定的答案!

如果投入資源做更多內容或其他的延伸,忽略了轉換的體驗,也是有可能發生我在這個平台逛完之後又跑去別的平台中結帳的狀況。還是回到產品的核心,重要的是你的使用者,看看你滿足了他什麼痛點,他又在哪邊離開你了?

或是參考 Josie 分享的文章,從中分析那些進到平台但尚未消費的客群(簡稱泛會員)到消費成為會員的轉化過程是否有斷點呢?

推薦最新文章,2021 數位轉型趨勢:重新定義 CRM,Amazon 的科學化會員管理新思維:

這邊也附上 Josie 的 Medium,推薦給對「 Growth Hacker」 、「用戶增長」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進去挖寶唷!

下一集,我們會與 Josie 更深入的探討關於內容產業跨足電商產業的觀察唷,我們下次見!

以上的言論僅代表個人立場與任何公司無關。
🎧 本集節目收聽連結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6KF6EDWGElAYJK9CQcK8tB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s2-ep01-%E6%AD%90%E7%BE%8E%E8%88%87%E4%BA%9E%E6%B4%B2%E7%94%A2%E5%93%81%E9%81%8B%E7%87%9F%E5%92%8C%E6%80%9D%E7%B6%AD-feat-amazon-growth-solution-lead/id1517440686?i=1000534580748
Google Podcast
https://podcasts.google.com/feed/aHR0cHM6Ly9hbmNob3IuZm0vcy8yNDk4NmE3NC9wb2RjYXN0L3Jzcw/episode/ODQyZWQyNjMtOGI1OS00YWQyLTg0NjMtMjIyMWZiOWQ3MGU1?sa=X&ved=0CAUQkfYCahcKEwjwsunHp-3yAhUAAAAAHQAAAAAQCg
Anchor
https://anchor.fm/3pm-lab
謝謝你的閱讀!
有任何回饋或有興趣的主題,歡迎留言給我們📒
如果單純想給我一點鼓勵,請給我 1–10 個拍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點幫助,請給我 11-30 個拍手;
如果想看更多產品經理職涯相關文章,請盡情長按拍手(max 50)讓我們知道 👏
想要持續追蹤我們的最新文章和 Podcast,記得追蹤「產品三眼怪實驗室」的粉專(◉◉◉)!

--

--

Wanting Chang
3PM LAB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目前是新創公司的PM,正在進化成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