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其實很適合練瑜珈
前言
起源是家族有慢性病史,看過家人遭遇疾病時的痛苦,所以擁有較高的健康意識(被醫院的一切嚇鼠了!)踏入科技產業擔任設計師後,更逼迫自己注意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與運動,在實踐的過程中,才發現設計師其實很適合練瑜珈
觀察
如果想要靠運動保持身體健康,要怎麼做?
我試了很多種,列舉幾項有持續比較久的:
❌ 跑步:聽音樂、換路線、載App都還是好無聊,還要看天氣
❌ 跳繩:同上,但不用看天氣
❌ 健身房:同上,器材需要排隊,一對一教練課太貴
⚠️ 健身房團課:課程很多元有趣每天都不一樣,這項我持續最久,學員、老師流動率高、課程時間有限,通常都是直接跟著做搭配簡易解說,雖有我需要的運動效果,強度及頻率卻難以平衡,有時強度太強、有時強度太弱,出健身房後常以為自己有流汗就好棒棒、開始大吃(其實這根本是個人問題,真的是做身體健康的),我真的知道我在瞎忙什麼嗎?
歸納條件需求(不就是平時在列舉的項目😳)
- 成本(金錢、時間):使用者/開發者的時間就是金錢,雙方用最少成本達成彼此目的
- 實際效果:使用者能夠透過引導達成目的
- 有趣、不無聊、不重複:使用者遇到無聊冗長的事會直接離去
- 成就感:使用者因為成就感而產生黏著性而持續下去
- 加值:使用者除了達到目的外還能得到什麼?
運動百百種,依據個人的興趣,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出路,如同每個設計師的設計方法、結果都不會一樣。而我自嘗試了各種運動長達三年,很感謝自己勇於嘗試各種運動,認為最適合的解方是瑜珈…
條件需求解方:瑜珈
- 成本:了解自己的狀態後,站在瑜珈墊上就能開始練習,從生活習慣改進也是種練習且不耗成本
- 有趣、不無聊、不重複:瑜珈的序列百萬種,各個體位法背後都有其意義等著你感受探索
- 實際效果:能根據今天身體的狀態進行安排調整,換得更舒適愉快的身心
- 成就感:瑜珈能讓人感受到舒適感,當解鎖從沒做過的體位法,或看見身體漸漸變化時能得到成就感、踏實感,即便未能解鎖,也懂的與身體對話而並非比較。
- 心靈雞湯:練習瑜珈後除了健康以外多出來的收穫,我變得更認識自己,能順應宇宙,得到平靜的心,更知道如何調整在任何事情上自己的行為與狀態,啟動自我的覺知,這是其他運動比較少體會到的事情。
學習新知 —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為什麼瑜珈適合設計師?
1. 天生有洞察力
設計研究時,很常遇到第一眼發現的問題都是眼睛業障重、治標不治本的問題,透過觀察發現,有時看起來雞毛蒜皮、無關緊要的事有時候才是大問題,這些問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容易發現的。
為什麼瑜珈適合設計師:當我們開始在意健康時,只要身體出狀況我們能輕易的察覺到,也能透過觀察細節推敲出為什麼。
我練習瑜珈時一眼就能看見自己身體的不平衡、不對稱。看起來簡單的金剛坐姿,從圖秒看見惹怒設計師的不對稱,右肩膀的奇怪突起物以及歪斜程度不一的雙腳…從自己平時的life log看,不外乎就是職業、生活習慣累積,認真追根究底起來又能出一份報告了,這種洞察力在觀察自己時發揮的更上手呢
2. 具有同理心,能感受
在做設計得時候,Prototype小劇場一定要演出個幾百回,換位思考,畫出使用者旅程圖揣摩使用者的心情,試著將使用者的感覺放大,並感同身受。
為什麼瑜珈適合設計師:當我們把使用者換成自己時,我們能更輕易的啟動天生就敏感的覺知,同理身體的感受。
當老師口令說哪裡應該會酸酸的、哪裡緊緊的,要怎麼調適才能製造出對的感受?跟做設計一樣,就是需要不斷的Try and Error,依據經驗再持續調整。再舉個例子,在Savasana(攤屍式)時,能仔細的觀察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啟動覺知,客觀細膩地描述身體的感受,這應該是平時做使用者研究時就已經培養的功力吧!
3. 解決問題
得知問題,了解問題後,就是要解決問題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好辦法是設計師想出來的,時代演進快速,我們無法做出完美的產品,但我們可以透過測試、研究不斷的優化。
為什麼瑜珈適合設計師:當我們找出身體的問題後,能嘗試應用各種瑜珈練習改善問題,同時能了解身體狀態是會流動的 — 瑜珈練習一樣沒有終點,永遠需要順應、調整,這是設計師本就理解的事情。
在練習體位法時,從完全不會手平衡 →烏鴉式平衡0.1秒 →烏鴉式平衡5秒→烏鴉式平衡10秒…,這中間花了3個月的研究、嘗試、感受、理解、改進…這不就是平常在做設計時的SOP嗎?
只要投入練習,設計師能夠輕易入門瑜珈其實並不意外,因為做設計時需要清楚的理解前因後果,而練習瑜珈就像是在為自己做設計,把身體當作產品、使用者切換成自己,理解並有意識的做的每一件事情,將身體與自己結合,在身心調節的互動過程,就是自己的設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