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喬安不必怕:法律、工具.辨假新聞清亂象

編輯部
媒讀media literacy
4 min readApr 24, 2019
圖/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

作者/Ying, Chen

週末播出第9、10集完結篇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下簡稱:《與惡》)屢獲好評,線上觸達人數130萬人,創下平均收視率3.4。該劇並非譁眾取寵,而是挑戰無差別殺人議題,一展加害者與被害者家屬的心境轉折、精神疾病患者的衝突困境、媒體角色對收視率和新聞內容間的矛盾。假新聞,更是第一集,女主角的棘手問題之一。

以下文章恐透露劇情,請斟酌觀看。

喬安危機:每日新聞的求快失真

將畫面倒轉至第一集《品味新聞》錄影中。導播室內的副總監宋喬安(賈靜雯飾)眼見他台正插播:「不明原因爆炸 泰國普吉島急疏散旅客」一事,而她所屬團隊卻無從掌握。宋急忙要求記者查證,卻遲遲聯絡不上當地。焦頭爛額之餘,高層來電說,「別人都播成這樣了你還在查」、「要贏就是要搶快」,催促宋即時插播該則新聞。播出後,宋才得到澄清當地並沒有發生爆炸案一事。

「反正假新聞又不是頭一次,」

製作人NEWS哥(洪都拉斯飾),對著自責的宋喬安說。

圖/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

經典台詞當頭棒喝,我們與假新聞的距離,很近。4月17日新聞台未經查證,就播出「地震造成信義區道路裂縫」一事,事後才澄清為「柏油灑落」,是近期的假新聞案例。不過這也絕非單一之例,過去還有「關西國際機場」、「蕉農丟棄香蕉」,以及2006年的「腳尾飯」等等,搶新、搶快、搶獨家,缺乏查證就上架,造成假新聞事件頻傳。

國際趨勢 政府擬推假新聞法上路

面對假新聞,政府也正研擬修法。國際上,德國、法國、新加坡各針對不同假新聞範疇(大多以政治性言論為主)提出多重因應之道,像是,相關文件下架、罰款賠償等規定。對此,我國行政院也跟進,預計於今年修正《災害防救法》、《廣播電視法》等7部法規,以防杜散播假訊息造成危害。但也有質疑聲浪,擔心政府因而剝奪人民的言論自由。

法案制訂外,民眾有感或許才是首要改善條件。在美國,非營利組織波因特媒體研究所機構(Poynter Institute for Media Studies)就開發一款名為「PolitiTruth」的遊戲。以真實新聞作為遊戲辨識的文本內容,再以團隊調查小組和線上會員網友提供的佐證資料,要玩家嘗試辨別真偽。團隊為此,對於為新聞和消息設下6層次辨別標準:

  1. TRUE(真實):該聲明是準確的,沒有什麼顯著遺漏。
  2. MOSTLY TRUE(大部分錯誤):聲明準確,但需要澄清或補充信息。
  3. HALF TRUE(半成錯誤) :該陳述部分準確,但遺漏了重要細節或將事情脫離背景。
  4. MOSTLY FALSE(大部分錯誤) : 該陳述包含一個真理要素,但忽略了會產生不同印象的關鍵事實。
  5. FALSE(錯誤):聲明不准確。
  6. PANTS ON FIRE(謊言):該陳述不准確,並且提出了荒謬的主張。

那麼,我們該如何辨別新聞真偽呢?總結一句話:

圖/擷取自The Guardian

「理解它(假新聞)的成因與作用,學習與之共處,以事實論證取代陰謀奇想、以理性論辯取代情緒宣洩,」

-引述自黃哲斌獨立評論〈一位外交官過世之後:假新聞一直來,我們可以怎麼辦?〉一文。

此外,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博士候選人吉安法蘭柯‧波里西(Gianfranco Polizzi)曾來台演講提到,辨別真偽消息、新聞,能透過下列條件檢視:

  1. 查看網頁製作者
  2. 思考文章可信度
  3. 比較立場相異者
  4. 回想相關領域知識
  5. 使用其他搜尋引擎查找相同關鍵字

辨別假新聞 線上工具做輔助

除了個人本身要有媒體素養意識外,也有線上工具可供參考。像是,「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與「MyGoPen」供網上求證。還有,非營利團體「真的假的Cofacts 」製作闢謠功能Line聊天機器人,以群眾協作的方式,鼓勵民眾查證且回應別人的謠言或訊息,並寫進資料庫裡。當一般民眾透過通訊軟體Line轉貼訊息給機器人時,便會彙整群眾意見,判別訊息是否含有不實內容回報給使用者參閱。

--

--

編輯部
媒讀media literacy

媒毒不上身,追劇還能給你傳播學理新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