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資管是差一點的資工嗎?

#資管 #資工 #差異 #資管vs資工 #資管資工

Joyce Hsiao
Hsiao’s Blog
Nov 19, 2019

--

這個問題從升大學選志願開始,到畢業後都會一直有人問,資工和資管差在哪?

說實話上大學時我會選資管的原因很簡單也很現實:分數不夠上前段資工。所以選了一條和資工最近的升學方式,透過學測進到台科管理學士班去主修資管,再利用雙主修沒門檻的制度來達到我一開始想讀資工的想法。

四年後來看真的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一開始和大家一樣都是上網查系上網站、各種文章,看完結論就是會技術會管理嘛,然後卻舉不出管理甚麼東西或是兩者間的關聯,就這樣進去了大學,從以為的又資又管,四年後變成不資不管。

很可惜的是,在大學四年幾乎沒有課程讓我去釐清這樣的問題或者讓我感受到 哦!原來差別在這裡!

真正讓我開始找到答案的竟然是在大學畢業的那一年,修了別系的MIS,老師的期末報告是何謂資管?卻沒有說答案。進了研究所後,老師說資管是讓資訊科技和人連結起來,太抽象。直到我進到顧問公司當了IT顧問實習生後,有很多時間被關在座位上思考人生,也才漸漸領悟到這兩者差別。

我覺得資工就像是製藥商,研發出藥效最強、副作用最小的藥;資管是醫生,診斷病人病因、詢問病人生活環境、家族病史,去開出最符合病人需求的藥。

資工的人研究如何透過演算法、資料結構將IT效能發揮到最大、最快速最不耗電,或者在AI領域則是準確率最高;資管的人研究如何透過IT將組織的效率提升到最高,最便利最賺錢,找出組織使用IT卻失敗的原因,可能因為文化、法規或者人。

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資管所會把MIS(管理資訊系統)當作必考科目,但資工連選修都沒有的原因吧。相對的資工所的考科如演算法都是非常硬的,如果資管人在程式撰寫和背後理論計算都贏不過資工的,然後也沒把MIS等管理科當一回事,那真的就是差一點的資工了。

但是好處是資管課通常比較彈性,讓學生可以去參加校外實習、培訓、社團,反而資工最常聽到就是我沒空,結果大學四年生活只有作業。

當然課程都是因學校而異,但是不管必修課是哪些,其實大學就是自助餐店,菜色再豐富不去夾就是甚麼都沒有,真的要多接觸新事物才會讓自己想法變多,想法變多,未來選擇就更多了,也就不會侷限在這種資管未來發展不是寫程式就是當打雜的狹隘想法下。

在這樣的摸索下,發現對於我來說,比起鑽研技術,我更想了解怎麼運用技術,看到一家公司資料庫根本資料沼澤,心裡就很阿砸;看數位時代雜誌上那些大公司的數位轉型例子就覺得這才是台灣該有的未來阿;聽到老師在分析南山系統導入失敗原因就會恍然大悟覺得自己還差地遠呢,諸如此類的想法在這一年一直冒出來,現在突然很慶幸四年前數學考太差了,就這樣走上了資管這條路。

趁還算是剛畢業,把這篇文當作給我自己對於學位的一個交代,也希望可以分享並記錄自己的想法,只希望自己的一些小小心得,可以幫助那些還在選擇道路的學生們,順便讓我積點陰德。

PS.其實我內心一直有個矛盾點,就是照我這樣的描述,資管所技術組到底是甚麼樣的存在呢?

這是我尚未領悟到的問題。

[五年後] 更新! 成為社畜兩年的我

很久沒有打開Medium了,在一次公司的系統demo後突然想起這篇文,所以來記錄一下,五年後已經經過社會摧殘後的角度。

其實也只是一時放在threads上的有感而發,想說這裡也更新一下好了,內容就不改了,好懶:)

在大學畢業前,我曾經寫過資工和資管比較的文章。

文中角度像是一種理想概念化的比較, 說資管注重人與科技的互動, 而資工注重科技本身的發展。

這種比較是不實際的, 現實台灣社會就是走軟體工程師, 乖乖的進到公司寫程式。

但我今天Demo完之後突然領悟, 技術是進到公司的門檻,有條理邏輯的簡報、 理解使用者角度並應對進退, 才是在公司裡比氣長的關鍵。這幾天在準備Demo簡報時,腦中一直閃過以前在學校的報告

「哇噻 以前經驗累積的點點真的連起來了」

*此篇單純隨筆雜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