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專訪/張譯云

一影像
8 min readAug 13, 2018

--

訪談:黃楚涵

「攝影是在按下快門的當下,留給自己、觀看者未來的禮物。」

張譯云,台灣嘉義人。自2013年起屢屢獲得各大美展的獎項,也曾受邀至國家美術館、EYES on MAIN Street 國際攝影展等展出。目前正於1839當代藝廊舉辦《浮視繪》個展,並與 WOB Photobook Studio 合作出版《浮視繪》作品集。現為 Sony 課程講師。

「浮視繪」系列,張譯云提供。

接觸攝影的歷程:

譯云在2011 年時家裡發生接連變故,親人接二連三地離開。在情緒低落的狀況下,有一位很好的朋友送了她一台 Canon 550D,希望譯云能藉由攝影去戶外走走,能離開她的陰霾。而她也因此而拍出了興趣。

創作契機:

譯云平時也喜歡撰寫新詩、短文,並搭配著她所拍的照片。在她所加入的攝影社團中,有些人覺得:文字雖然寫得很好,但是照片還沒有到文字的高度。因此她覺得是時候增進攝影的實力。藉由臉友認識,譯云前往高雄與顏明邦老師學攝影。顏老師的攝影風格令譯云深受感動與啓發,因為他將那些常人覺得不美的東西拍得很有情感。在顏老師的鼓勵之下,譯云開始投了許多台灣美展,也幾乎都有被選上,這讓她對照片有了更多的信心,也開起了創作之旅。

「浮視繪」系列,張譯云提供。

作品風格決定:

對譯云來說,她是先依憑直覺來攝影,在第一眼所看到的感覺,就決定要以彩色或是黑白照片來呈現。而後期的檔案整理及歸類,也會從內容而決定所呈現的方式。

例如「相由心生」系列,譯云僅拍攝動物的局部,所給的資訊很少,因為她希望能留給觀者多一點想像空間,讓他們將自己的觀察、想像和見解連結到照片上。因此在此系列她將顏色、環境都抽離掉,來呈現純粹黑白的局部動物,讓觀者能發揮更多的聯想和串聯。隨著照片越來越抽象,觀看者所拼湊的意義會越來越大,也因為每個人所拼出來的東西會不一樣。在攝影家、照片、觀者之間的互動就會很有趣。

「相由心生」系列,張譯云提供。

因此作品的呈現取決於想要帶給觀者多少資訊,以及觀者可以對此作品感受到多少東西。當譯云想要讓觀者感受、想像空間多一點,她就會拍攝一個局部,並將照片轉為黑白,來讓觀者結合他們的認知與感知,去拼湊出他們對被攝者的感覺與想像,並專注於連結自身與作品之間的情感交流。

而在「浮視繪」系列則是客觀的呈現台灣彩繪地景記錄和環境元素。譯云在此系列也比較偏重去記錄這些彩繪作品,因此選擇用彩色的來讓這些彩繪能忠實呈現原有的樣貌。

「浮視繪」系列,張譯云提供。

第一次個展:

譯云的第一次個展是在高雄的洛斯特咖啡,當時因準備時間不長,所以也讓她很緊張。同時也發現一個大問題:當她在挑選欲展出照片時會有盲點,不知道該挑選及捨去哪些照片。因而了解到去編輯整個展覽的流程和順序是很不容易的。

之後的展覽她邀請到曾敏雄老師協助。才學到在策展時要如何深思熟慮的去編輯順序、挑選、以及考慮到觀者看展的節奏,並把整體的作品及展場規劃整理得一致性。

「併置」系列,張譯云提供。

印象深刻的展覽經驗:

2016年,由張照堂老師所策劃的「銀鹽世代-尋找歲月靈光 臺灣攝影家原作展1890s~2015」,展出了八幅「相由心生」系列中的作品。譯云除了很榮幸自己的作品能參與如此崇高的藝術殿堂,也很感動她想傳達的意念在現場有達到她所期望的。當時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在看到一張是孔雀羽毛局部的作品,她覺得羽毛很光彩奪目很絢爛,讓她感受到眼前站著一隻華麗的孔雀,自信昂昂的在舞台上發光發熱。但另一觀看者卻是覺得孔雀的羽毛是下垂的,光影讓人感到悲傷、落寞,彷彿是已經退下了舞台,本來很絢麗的感覺突然間落寞下來,變得很可憐。

「相由心生」系列,張譯云提供。

同樣反饋也發生在另一張麝香豬的照片:有的人覺得這隻豬的眼神很驕傲,並充滿著不屑;但也有人覺得豬的眼神很悲傷,欲哭無淚的感覺。譯云覺得很有趣,同樣的畫面能帶給人們如此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感受。這也是她所期待能得到的回饋:讓拍攝者、被攝者及觀者中間能互相連結,並彼此互動、討論及回饋。

「相由心生」系列,張譯云提供。

本次在1839當代藝廊往返臺北的原因:

「浮視繪」這系列從 2013年開始創作,並於 2015年獲得全國美展銅牌獎。這個經驗鼓勵譯云繼續拍攝台灣彩繪的主題。這些彩繪充斥了我們的生活,包含公用設施,眷村改造,社區美化等,在拍攝這些彩繪,並與彩繪藝術家聊過後,帶給譯云一個啟發:庶民繪畫也是一種藝術,並且是和我們的生活共存的;為什麼都要把作品拱在高貴的殿堂裡才叫做藝術呢?

對譯云來說,藝術的真諦,是取自於生活,又回饋於生活,最真實、平凡也最容易接觸到的。如果觀者透過她結合攝影,以及彩繪藝術家的作品,就會產生新的畫面、新的聯繫。而得獎參展後,她也將他們的作品也帶進美術館、藝廊等,讓更多不同的人來接觸,瞭解並體會到生活周遭充滿著藝術。

「浮視繪」系列,張譯云提供。

也因為喜歡這樣的聯繫,譯云決定每個週末往返臺北。再加上這次在1839藝廊舉辦這麼大也這麼正式的個展是第一次。在她創作的這幾年間也認識了很多臉友及攝影同好,並藉由展覽來相認。這些朋友從透過網路上的交流,到現場來認識、寒暄,並聆聽他們對作品的想法讓譯云感到很新奇,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有的朋友會覺得譯云的照片很有趣很驚豔,或是主動和她交流拍攝手法,甚至還有朋友推薦她還沒拍攝的地點。種種玲琅滿目的回饋讓她很感動也很值得。

「併置」系列,張譯云提供。

對台灣的感覺:

譯云說很多人都問她照片是不是都在台灣拍的。即便她有很多出國的經歷,會因為當下的美感和感動一直拍。但讓她真正有感觸,並會格外細心地去整理和展出的照片,都是在台灣拍的。在熟悉的環境所拍攝的作品是有濃厚的情感,而這份情感是凌駕於感動之上的。

「併置」系列,張譯云提供。

未來創作計畫:

譯云的創作會分為短時間的創作和長時間的記錄。

短時間的創作,例如「併置」系列,假如兩張照片在講同一件事,它們會讓畫面及敘事更有力道;而假如兩張是在講不同的事,那組作品就會有三、四層意義,使得這些延伸出的故事性和所代表的意義會更深入。在併置照片的當下,譯云能更加深入地去重新觀看自己的作品,她需要從很多的蛛絲馬跡、符號、內容、畫面色調等觀察、思索,才能幫助自己挑選作品,並觀察照片之間的對話,以及所延伸出的意義。

「併置」系列,張譯云提供。

目前她正在籌備「台灣福爾摩沙61號公路」的長時間紀實創作。她立志自己能沿著西濱海岸線,探訪所有從台灣的最南到最北端的每個交流道下的小鄉鎮,並去探訪好幾次。遇到當地人就會想去認識他們,並了解他們的生活,最後為他們拍攝肖像、居住環境以及地景為一套系列。譯云甚至計畫海報要呈現在西濱海岸的每個交流道口上,都貼有那些鄉鎮的代表照片。從南到北各有不同的村莊和地景變化讓譯云覺得很有趣,會想要多花時間、精神去深入了解、研究,並記錄下來。

「61號公路在地人肖像」系列,張譯云提供。

攝影的意義:

目前譯云雖然已發表過許多系列的部分作品,但展覽並不代表他們的結束。從觀者的回饋又會激發出新的想法,或是沿用之前的想法再做更多研究後繼續拍。但也會因先前的回饋及研究刺激而讓她有所改變而再繼續創作下去。因為攝影對她來說,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沒有預設她會走到哪裡。譯云一開始完全沒想過將來會因為攝影而會出書、辦展覽、甚至被典藏以及教授攝影。而至今卻一一實現了…..

而攝影也讓她體會到,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到後期的分享即展出,都是給自己和觀者未來的一份禮物。

「61號公路在地人肖像」系列,張譯云提供。

--

--

一影像

一部影片、一個攝影師、一個故事、一個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