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像
4 min readFeb 11, 2019

進擊的斜槓大師

──專訪姚瑞中

文:沈眠 於 一影像專欄(攝影是藝術)

巨神連線 三頻道錄像Incarnation video exhibition

造訪姚瑞中工作室「幻影堂」,迎門的是貓叫聲──老貓摩卡22歲,還能走能跳,叫聲宏亮。入門則是整排的作品與資料收集,令人驚嘆,果然不負檔案控之稱。訪談現場,姚瑞中播放香港歌手薰妮1980年代的歌曲,且講起許冠傑、鄭少秋、羅文、溫拿五虎、顧嘉輝、黃霑、黎小田等音樂人,如數家珍──似乎不難理解早年作品前衛的姚瑞中,何以回歸宮廟文化的凝視與記錄。

▉世界是龐大的荒謬

1969年生於台灣台北的姚瑞中,參加過包含威尼斯雙年展等大大小小的展覽,資歷豐富得教人咋舌,被各國美術館典藏的作品亦然,創作涉及攝影、裝置、繪畫、錄像多種領域,書籍出版亦頗多。他不但是台灣最早跨領域劇團之一天打那實驗體的團長,也是楊德昌電影《獨立時代》美術指導(入圍金馬獎),以及非常廟藝文空間(VT ArtSalon)創辦人。

姚瑞中如今仍同時是攝影師/畫家/裝置藝術家/行為藝術家/書叢主編/策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等。台灣當前正流行斜槓族的說法,姚瑞中無疑也是──但他自言是無業遊民,所有斜槓後頭的工作都無法產生固定收入,換言之,每天都必須工作。姚瑞中苦笑:「一年裡,只有除夕那一天會休假。」

從90年代開始活躍,發表攝影創作如《本土佔領行動》(在殖民主義者登陸地點全裸撒尿自拍)、《萬里長征行動之乾坤大挪移》(在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地點倒立自拍並翻轉照片呈現)、《解放台灣行動》(在著名景點自拍有著飄浮效果)等,這些作品具有衝破禁忌的戲謔性,對神聖支離,對歷史與命運解構,讓人聯想到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笑忘書》的兩種笑,一是天使的笑,意味萬物擁有美好秩序與歡欣,另一是魔鬼之笑,則是揭露事物荒謬,讓人得以解放。

姚瑞中說:「藝術最緊要的還是感性經驗,那是長久生活在一個地方,會慢慢累積的東西。然後你自然會去思維,去回應那樣的情感。當然知識是不可或缺的,可是現在學院教育太過重視歐陸系統的外來理論。我不認為用藝術解釋哲學是必要的。我比較在乎本土體驗與田野調查。實地走,你才能認識世界是多麼龐大的荒謬。」

▉宮廟文化與台灣景觀的深度凝視

從《廢墟迷走》系列開始,姚瑞中不再自身入鏡,作品鮮少拍人的他更是只凝視殘敗雕像與無人空間,他走踏全島,記錄廢棄影像,此後尚有《廢島》、《幽暗微光》與《海市蜃樓》等。

1998年的《人外人》,鏡頭下出現許多奇怪殘缺的神明、恐龍、天使、動物塑像,置身廢亂環境,之後《獸身供養》、《野蠻聖境》、《天堂變》無不如是。姚瑞中且將金箔貼進照片,一方面金碧輝煌,一方面又是破敗荒蕪。

姚瑞中說:「小時候,家旁邊就是廟。聽說我才兩、三歲,就會去廟前掃地。我一直覺得廟非常親切。」貼金箔的想法,來自廟宇。不止攝影,其畫作也會入金箔。

2017年十月出版《巨神連線》,拍攝巨神像正面、背部、側身、倒影、焚燬焦黑、破損乃至於鏡中的神佛。2017年十二月推出同名個展,獲得台新藝術獎。姚瑞中說:「2016年3月,夢見有人叫我去拍,所以就去拍了。環島不知道多少次,非常累,拍了三百多尊,跑了應該兩萬公里吧。」

為何照片裡沒有人?姚瑞中自陳個性孤僻,走廟覺得滿舒服,是因為大多時候沒有人。「但不是沒拍人,就是沒有人。神像跟社會景觀鄰近,如違章建築、高樓大廈、便利商店和墓園等。《巨神連線》其實到處都是人的痕跡。而再神聖巨大,依然會荒廢。換言之,所有事物都是幻象。這就是為何工作室命名為幻影堂。」

規模美學與宏觀視野,是姚瑞中創作特質,單單是未整理的照片就有五萬張以上,他認為攝影應當有呈現社會景觀的作用,「我要談的不是奇觀,而是具規模,是社會約定俗成的普遍現象,不是單一個例,必須是通案。因此得把它們檔案化、格式化。藉此讓大家反思種種荒謬,超現實主義啦、叢林美學、後現代的拼貼啊,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是故,攝影可以是宮廟文化的深度凝視,同樣也是荒謬美學的具象體現。姚瑞中表示:「攝影是機遇的藝術,或說是思考的產物。重要的可能不是拍,而是怎麼挑選照片。拍得很美的照片,不一定是你要的,你要的反而是,跟生命經驗、人生觀點或看事物的方法有所契合的相片。攝影,對我來說,已經變成是挑選的藝術。」

姚瑞中對不同的藝術都能精確掌握,至今還保有生猛好奇與行動力,實可稱為進擊的斜槓大師吧。

一影像

一部影片、一個攝影師、一個故事、一個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