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步進咖啡廳,一陣咖啡香撲鼻而來,輕輕的古典音樂撩撥著咖啡廳慵懶的氣氛。俯耳傾聽,鍵盤敲打聲此起彼落,又隱約伴隨著咖啡的啜吸聲與細微的交談聲。在擁擾的臺北城中與世隔絕一般,在散漫與忙碌間自成平衡。
大街上是提著手提包匆匆的行人,辦公室裡是睜著泛紅雙眼,與死線搏鬥的上班族們。這些數位游牧工作者卻能這麼有格調的啜飲咖啡,輕鬆遠端工作。他們的工作到底是甚麼?這群人又有什麼共同之處?他們的生活樣貌是否如想像中的彈性與自由?
讓我們透過專訪數位遊牧工作者 — — Sammi,一位充滿浪漫風情的旅遊畫師;Dori,一位文藝療癒師與自媒體創作者;張J,一位筆觸溫暖的工程師作家,一探數位遊牧生態。
什麼是數位遊牧
數位遊牧在全球化利基上成為新工作型態。數位遊牧這個稱呼可以追溯至1997年日本的半導體發明家Tsugio Makimoto在一本書籍「Digital nomads」,表示具備便攜性(portable)的網路連結裝置將允許人們在任何地方旅行、居住與工作。
普遍大眾較常聽見的近義詞可能是SoHo族、WFH(Work From Home)、遠距工作、居家辦公、自由工作者,皆廣義意指遠端工作族群。但相比這些指稱,數位遊牧更強調了「遊牧式」生活的特性。
數位遊牧(Digital Nomad)廣泛的定義指涉僅需網際網路,不受地點所限的工作;亦特指遊牧式居無定所的生活型態,強調同時旅行與工作的生活樣貌。Hannonen(2020)表示數位遊牧的生活方式為一種同時工作與旅遊的移動式生活。de Almeida et al. (2021) 則指出遊牧工作者擁有獨特的工作與生活模式,尋求一個悠閒、個人生活、獨立工作的平衡。
觀察到此項工作型態的興起趨勢,不少國家祭出彈性的簽證與工作支持。疫情期間,部分歐洲國家看中了遊牧族群所能帶來的商業機會與觀光潛力,開放了三個月至一年的數位遊牧簽證。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共同居住空間(co-living space)及數位遊牧村如雨後春筍般的在世界各地出現。
當然,台灣也不是例外。Facebook中不乏在台數位遊牧工作者的連結窗口與討論版、交友版,相關生活指南與簽證教學亦非常充足。數位游牧的工作與生活形式正在發生與壯大。不論民間或政府,都努力將線上工作落地,完善相關的資源支持與政策。
以台東大武數位遊牧村為例。台東作為在Booking.com蟬聯兩年全球最好客目的地,身受旅客喜愛,具備數位游牧發展的潛力。見此商機,臺東縣政府推動「數位遊牧綠洲計畫」,修繕房屋,規劃數位游牧村,並於2022年底正式上路。結合數位遊牧與地方創生,帶給這些工作者與當地村民新的生活與工作可能。
數位遊牧主義的全球化浪潮
數位遊牧的發展與全球化的脈動有著不可斷開的關係。全球化,這個動態的進程,推動了地球村的出現,擴大了國際移動的張力。國際政府間的簽證及護照協議、通訊技術的革新、5G網路的進程都加速了資訊與人口的流動,衍生了數位遊牧的工作型態。
2007–2013 — 第一波,發跡與成長
2007年,Tim Ferries劃時代的提出一個新型的工作生活型態,被不少學者尊為數位遊牧主義(digital nomadism)的濫觴。他提出「新富族」的人生有許多「迷你退休」,這些人在不同國家享受人生與旅遊,利用網路便利性提高工作效率並賺取收入,同時強調身心靈自由的追求。這樣的概念與如今所認定的「數位游牧」極度相近。
在此階段,社群科技(social technologies)的技術提升,通訊技術也愈發發達,通話及視訊的成本降低,人們開始透過Flickr, LinkedIn, Facebook,Skype等媒介在線上無國界的連線。
2000年TripAdvisor、2003年Couchsurfing、2008年AirBnB提供了相對親民的住宿選擇,大幅降低全球移動的成本,提供異國長期居住的可能性。
2014–2020 — 第二波,科技推波助瀾
2010年科技進步,推動了第二波的數位遊牧進程。Instagram帶動視覺傳播,促進全球文化交流與資訊傳遞。區塊鏈的加密貨幣逐漸改變交易模式,減少個人對國家貨幣和政府的依賴。
共享辦公室的出現與擴散反映全球商業和工作模式的變革,驅動了數位遊牧。遊牧者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共享辦公空間工作,被視作重要的發展時點。此間,遠距工作者(包括數位遊牧工作者)在2017年達到一百萬人(Foertsch, 2017)。部分新創公司開始從遠端工作(telecommuting)轉型成遠距工作(remote work),也使得科技工作者在家工作的型態漸常態化。
2021 — 至今: 第三波,看見可能性
2020年的新型冠狀病毒爆發,數十億人口受到隔離,迫使公司與員工採納遠距工作,引發了第三波數位遊牧主義。此時期,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數位遊牧的可能性與可行性。隨著疫情復甦,有些人延續了遠程工作模式,部分公司也納入了混合工作模式(hybrid work)。數位遊牧與遠端工作以可見速度成長。
投身數位遊牧旅程
Sammi是發揮疫情時運的成功例子。Sammi本已著手轉型計畫,持續推動畫室教學的線上化。這原將是場長跑賽,疫情的爆發卻意外加速了此計畫,線上化成為生產方優勢與生存解方。Sammi索性全面線上化,卻不曾想這將成為她開啟全職數位游牧的序幕。2024年的現在,Sammi已經成為了全職旅繪師與繪畫老師,在享受各國旅行的同時,在線上教授繪畫技巧。因應不同程度學生的多元上課內容、細心的教學指導,與極具特色的旅遊繪畫,塑造了其獨樹一格的繪畫課程,每期都吸引眾多學員相繼報名。
成為數位遊牧的動機因人而異。Dori大學期間的丹麥交換經歷是她打開數位遊牧這扇門的契機。在交換期間,Dori透過Couchsurfing在歐洲各地旅行,在與人交流及文化探索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喜歡接觸人群,為人與人的情感連結所觸動,更為旅行的魅力所傾倒,意外的,卻也義無反顧的,染上了對旅行的癮。
這份嚮往與成癮激發Dori開始為數位遊牧生活繪製藍圖,一步步往目標邁進。成為數位游牧除了事前的規劃,自身的技能累積更是重要燃料。傳播藝術出身的她,發現對行銷的興趣,便常旁聽行銷課,奠基個人實力。成為正式數位遊牧身份前的頭幾份工作也不忘積累實力,工作之餘考取多份證照,並在咖啡廳兼職。這些刻苦但充實的經歷都化作她成長的養分,奠定爾後多元工作身份的基礎,也為其第一場數位遊牧工作體驗的資金鋪路。
張J成為數位遊牧的動機則是受到生活模式與居住地的改變所影響。工程師出身的他在知名企業裡打滾多年,然而對文字的熱愛驅使他在下班後投身文字的世界。經過幾年的職場經驗後,他毅然轉職為作者,同時開展多元業務,包括演講、課程及業務合作。然而,成為如今的數位遊牧者屬實偶然。當時妻子前往美國留學,擔心妻子安危,也希望能給予妻子全力支持的他,決定隨行,卻意外走向了數位工作的這條旅程。
數位游牧工作者4大共同點
數位游牧穿梭在陌生異國間,在不同文化裡展開生活,可能遇到接踵而至的困難與不適應,究竟這群人是如何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在不同國家中工作和生活?
1. 具備多元技能與興趣
多元興趣且身兼多職是數位游牧工作者的常見特質之一。
多元技能的Sammi有著多折的職涯經歷。第一段的創業啟發於網拍熱潮,滿腔熱血的投入生機勃勃卻暗流洶湧的網拍市場,初入職場的她,缺乏相關經營概念,還不及整裝,便落下陣來。
意識到只有熱情沒有背景的創業風險後,第二份工作Sammi決定發揮本科專業,做網頁設計。原本穩穩當當的工作,卻不料公司在後期突遭收編,只能轉成接案型工作模式。看似走下坡的職涯之路,她卻主動挖掘新的可能,將事業擴大創辦了工作室,與夥伴合作帶領員工,開創了她人生中的第三段創業。
彼時聲名大噪,更為新聞所採訪。然而在後期面臨人事管理困難、與夥伴想法衝突,終收掉工作室,第三段創業不幸告終。人生跌宕起伏,探索了這麼多可能性,雖都不是她的命中歸宿,但都錘鍊了她的技能與心智。
一次國外旅遊的落魄經歷啟發她成為如今的數位游牧工作者。當時Sammi落腳遠在異鄉的中美,豈料身上錢包護照被偷,身無分文的她,以身上僅有的紙筆,在路邊畫畫賺取金錢。平日裡的畫畫興趣,沒想到成為她賺錢的資本。她將錢賺回來,飛回台灣,開創了如今畫畫教室的前身。
身兼多職的Dori也展現了她多樣技能在身的軟實力,她現職為行銷接案的自由工作者,也是一位希塔療癒師,擁有自己的品牌,更擔任過Notion 訓練營助教,還有攝影技能傍身。廣泛的興趣與技能使得她得以在不同領域裡發揮所愛所長,一路上累積了豐富的人生作品集。
Dori不只擁有多元興趣,她還將興趣發展成工作。以其希塔療癒師身份為例,Dori表示這個身份的啟發需追溯到過往曾參加的希塔療育。本抱著好奇的態度,卻在過程中神奇地被治癒。這激發她深入這個領域的興趣與動機,歷經深造與考證,終將這個興趣開發成專業,造福與幫助更多人。
張J擁有令人瞠目結舌的跨域經歷,是一位涉獵文與理的通才。曾擔任工程師、營業經理。他的職涯經歷不拘一域,涵蓋高科技產業、傳統到自雇產業。從理科跨域斜槓人文領域,現在的他,是一名社群經營顧問和自由作家,兼任北美成大校友基金會的媒體總監,及人中人文創公司的創辦人。
多重技能與不限於文理科的興趣使他在人生履歷中拓上了豐富故事。故事的源起還需溯源到從小培養的寫作興趣,這份興趣一直被張J當作情感抒發與分享的途徑,這份對文字的眷戀,支持他數十年的寫作習慣,在繁忙工程工作後仍會提筆,以此沉浸在文海之中。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這個開始時微不足道的寫作愛好漸漸成長茁壯。在熱情的澆灌和不懈的努力下,這個小小的興趣逐漸轉變為如今的工作專業。當發表文章並積累了一定的讀者後,張J毅然辭去了工程師的職位,全心投入成為作家,將這份興趣轉化為了職業。
2. 熱愛學習
擁有強烈的學習慾望也是成就數位游牧工作的特點之一。「學習就像旅行一樣,不斷接收新事物。」Dori抱著這樣的熱忱投入學習,豐富的學習與考證經歷展現了她喜愛學習,樂於接受新知的個性。過去在希塔療癒、AndAction 初階人生教練課程、臼井靈氣證照、國際志工、足球球賽志工等等的歷程可見一斑。
Sammi也強調學習的重要。她表示自己熱愛學習,在大學半工半讀期間參加了許多的社團,包括攝影社、廣播社、課後輔導社,這些都成為她往後工作的養分。以其中課後輔導社為例,在社團裡她學習海報POP與插畫,經手各式各樣的教具及海報製作,積累並磨練她的畫畫實力。她說,「很多人可能覺得社團没用,可是我當時在社團所有學習到的知識都用到我後來的工作上面」。擁抱學習,不要害怕投入時間精力。每一次熱情的灌溉,每一步努力的腳印,未來回首時,你會發現次次是鋪就人生軌跡的關鍵。
3. 喜歡挑戰,做就對了的勇氣
誠如張J所述,「數位遊牧者喜歡變動和挑戰,習慣在不同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在國外的生活充滿了變數。工作地點可能是臨時的住宿處,抑或咖啡廳或餐廳,而旅途中的變化可能讓人措手不及,習慣在不同環境才能順利完成工作。
人生旅途中的轉折都是一個學習與體驗的機會,也是一個探索自己潛能的時機。尤其數位游牧的類旅遊式生活中更容易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每分每秒都有新的可能在發生,不斷激發人生碰撞的火花。這種時刻變動,而挑戰性的生活方式,或許不適合或者不吸引每個人,但對於這些渴望挑戰的數位游牧工作者來說,是一條充滿魅力與新奇的路。
Sammi就是這麼一個勇敢直衝的例子。成為數位游牧之前她先去了一趟打工度假。但這可不是一個精心安排,或者先備技能滿當、抱著信心出發的旅途。經歷了幾段創業挫折的她,心灰意冷,同事的建議使她萌生打工度假的念頭,透過出走調適心情。然而,那時的她沒有甚麼英文實力,回想大學聯考英文憑猜只考了20分,更不曾有過出國夢。在過往的創業經歷中也無需使用英文,在她眼中,英文毫無價值。但這個打工度假的機會敲門,照進了一束光,讓她看見了新的可能。Sammi不想就此錯過,於是她延長了出發時間,苦讀英文雜誌,同時積極累積財富,還完卡債。在不懈的努力下,她出發了,披荊斬棘地往目標前行。
「不用想太多,無須過度的計劃。因為你永遠無法預知事情將如何發展。有萌生一點想法的時候就去試。你會從試的過程中找出一條也許你可以做這個,也許也可以做另一個的道路。如果我們一直試圖布置很完整的計劃,其實根本踏不出去。對,就是先勇敢的踏出去!」 — Sammi
Dori的勇氣更是讓人敬佩,大學的年紀即在歐洲交換期間展開獨旅,在異鄉探索文化的奧秘。因著對旅遊的癡愛,Dori透過沙發衝浪,遊歷各地,結識了許多不同背景的人,並與當地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毅然突破舒適圈,把自己丟到陌生的環境,擁抱一切的可能性,享受人生帶給她的挑戰與變化。這樣一個自由又勇敢的女孩,不滯於社會期望,不願活在世俗的眼光,一路上憑藉勇氣與熱情推進,書寫精彩人生故事。
你將發現, 最感謝的不是你所完成的, 而是你最初鼓起的勇氣與傻勁。
4. 享受生活與旅遊
對於生活與旅遊的熱愛是數位游牧生活的燃料。
在張J的旅行日誌裡,他以文字訴說對人生的洞見、對人性的感觸、以及在異國文化的體驗與發現。文字中展現了他對於一地一時一人的傾心,也能深刻感受到他對於旅遊的喜愛,與旅程中與人交流的喜悅。
Sammi以畫作描繪她旅程中的所見所聞。然而,這份藝術並不僅止於色彩筆墨之中。在課堂上,她樂於分享自己的旅遊故事,引領學員們一同沉浸在異國文化之中,同時感受旅行與繪畫的美好。除了繪畫分享,在其Instagram的文章中,Sammi也細膩地述說著對異國體驗的感受,以及生活帶給她的啟發。是一位畫家,但Sammi的文藝魅力不僅體現在她的畫作中。她深刻的人生見解和充滿哲理的文字能觸動內心的柔軟之處,帶來靈魂的啟發。
Dori熱愛觀察旅途中的人和事物,在她的文字裡可以深刻感受到她對於人際交流,建立當地連結的那份情感與欣喜之情。她喜歡透過共居空間、數位游牧工作者聚會、背包客沙發客活動,或是在共同工作空間的交流中認識朋友,抑或更隨興地,在咖啡裡或街上,去認識人,與人談話。陶醉於這樣的生活狀態,感受生命的喜愛與溫暖,是Dori的處世態度與精神糧源。
「有些人旅遊是旅遊,而工作是工作,需要切割開來。但我是合在一起的,將工作融入生活,並且是享受這樣的一個狀態。」 — Dori
以上四大特點著重在數位游牧者在軟實力的培養與發展、心態與精神的塑造。仍有許多共通特點未作分享,諸如獨立生活、問題解決的能力。在國外獨立生活中,必然會遇到需要自己解決困難的時刻,也難以避免那些寂寞的夜晚。懂得與自己相處,享受個人生命步調與模樣,才能在異國中展開長久生活。無論如何,重要的是抱著開放而自由的心態,迎接任何可能性,那你就可以帶著電腦,踏出數位游牧旅程的第一步!
想了解這些數位游牧者的更多人生故事或個人見聞,到這裡去看看吧!
Sammi: Sammi旅繪|旅行筆studio、Sammi旅繪 Instagram
Dori: CMYK 旅行癮者部落格、CMYK 旅行癮者 Instagram
張J: 旅行沙舟/張J|換日線專欄、旅行沙舟/張J Facebook
參考資料
- de Almeida, M. A., Correia, A., Schneider, D., & de Souza, J. M. (2021, May). COVID-19 as opportunity to test digital nomad lifestyle. In 2021 IEEE 2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in Design (CSCWD) (pp. 1209–1214). IEEE.
- Hannonen, O. (2020). In search of a digital nomad: defining the phenomen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ourism, 22, 335–353
- Foertsch, C. 2017. Global Coworking Survey.
- Schlagwein, D. (2018). The History of Digital Nomadism. ResearchGate.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29182172_The_History_of_Digital_Nomadism
- Keith. (2023). Taipei Digital Nomad. Nomad Flag. https://nomadflag.com/taipei-digital-nomad/
- VisaGuide.World. (n.d.). Digital Nomad Visa in Taiwan. https://visaguide.world/digital-nomad-visa/taiwan/
- OYA Career 專欄團隊. (2023). 歐洲各國政策懶人包、必備工具、互助社群,資訊大補帖! Business Weekly 跨界.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7274
- 台東縣政府國計處國際推廣科. (2022). 來台東邊玩邊工作 縣府結合大武鄉公所打造全國首座數位遊牧工作聚落邀您來體驗. 臺東縣政府. https://www.taitung.gov.tw/News_Content.aspx?n=13370&s=12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