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樂合奏系列
Bert Appermont: Noah’s Ark
貝爾特·阿波蒙特:諾亞方舟
荷蘭當代作曲家貝爾特·阿波蒙特的「許多作品皆是取材於傳說、神話或歷史題材」(中文維基百科條目,筆者自撰),1998年的《諾亞方舟》尤是箇中代表。作品為大型管樂團所創作,以各式樂器摹寫在洪水前夕登上方舟的多樣生物,是作品的一大特色。作品完成後,曾有幾次修訂,之後普遍受到管樂界的歡迎,而成為音樂會的主流曲目,在臺灣也相當具有人氣。以筆者自身經驗為例,自中學時期接觸此曲,不但是筆者初事樂團指揮活動(2006年)的啟蒙作品,也常見於學生音樂比賽的團體選曲。
對應《聖經》中的故事情節,作品可分為四章,章節間音樂素材互無關連,實是一首組曲性質的創作。首章〈神啟〉(The Message,總譜所載之英文標題,中文則為筆者草譯)為莊嚴的慢板,具序奏功能,由獨奏小號率先奏出信號,上低音號予以回應。隨著鼓聲響起,以及中音域樂器(e.g. 法國號、薩克管、長號)的加入,逐漸邁開步伐,進入次章。〈動物遊行〉(Parade of the Animals)轉為二拍子的精神快板,單簧管的主題具有鮮明的節奏,加以工整的八小節句法,予人深刻印象。主題第一次反覆時,作曲家使用打擊樂器(m.35木魚、鈴鼓)豐富音色,第二次反覆更是用了堪稱華美(m.53 Nobile)的A♭大調,樂隊全體合奏之餘,木琴有著奪目的表現。
第三章〈暴風雨〉(The Storm)改行12/8拍,急板。切分音的節奏製造出緊湊感,卻相當考驗薩克管的穩定度。在此,長號的G小調主題(m.78)頗有英雄氣魄,高音木管樂器和打擊部門造出風、雨的同時,連綿不斷的漸強、漸弱指示,則好比是方舟力圖上游一般(m.144)。本章的尾句亦是樂章的高潮,小號、法國號再次奏出主題(m.156),惟此次改以關係調的B♭大調,帶來曙光乍現的感覺。一陣靜寂後,末章〈希望之歌〉(Song of Hope)響起,象徵人類的單簧管主題句,在鐘琴的襯托下緩緩奏出(m.181),並逐漸拓展成為全體合奏(m.207)。主題由中音域樂器接手時,再次回歸至B♭大調,全曲在逐節增值的節奏當中,趨於平靜而告終。
回顧各節,小號、上低音號、長號等在第一、第二章較有表現,第四章則是單簧管、英國管的時刻。使用各種樂器的音色、音域以敘事的寫作技巧,在《動物狂歡節》、《彼得與狼》等藝術音樂作品中亦能得見,共通點是這些作品皆有琅琅上口的主題旋律,樂器的分配貼合角色,此外句法規整,使聽眾容易記憶。《諾亞方舟》也繼承了這一特點,輔以打擊樂器的靈活使用,音色、節奏都有十分豐富的變化。以傳統音樂分析的角度來說,《諾亞方舟》頗得19世紀交響詩之形意,更是一次成功的音樂轉譯。將同名的傳說故事以交響管樂團方式重現,使之增色,此曲從而成為阿波蒙特的成名代表作之一。
本曲的建議演奏時長約10分鐘。
本站自今年起寫作重點之一,將是近、現代之管樂合奏曲目釋文,欲知詳情,敬請前往此文。[Revised on May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