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 Beethoven, 4. Sinfonie

op. 60

Filius
Classicholic
4 min readAug 3, 2016

--

1806年秋季,貝多芬受利希諾夫斯基親王(Prince Lichnowsky, 1761–1814)之邀,前往上西利西亞(Oberschlesien,今波蘭境內)地區度假,他便是在當地構思、完成了這首第四號交響曲(Op. 60)。作品題獻給利氏友人,歐培爾斯多夫(Franz von Oppersdorff, 1778–1818),歐氏則財力無虞,雇有一隻私人樂團,這支樂團顯然影響了貝多芬的創作。相較於第三號,或者第五號交響曲而言,第四號交響曲相對來得保守、古典,管樂器配器更是特殊 — 只需要一把長笛,是貝多芬所有的交響曲作品當中僅見。

多數時候,第一樂章的慢板序奏都處在陰暗的小調調性,直到小提琴漸強的三響完結之前,沒有人能夠預見快板極為光明、燦爛的音樂。至於再現部之前,那有如千百輪迴一般的、不斷的模進段落,則是貝多芬筆下醞釀再一次高潮的標誌性手法:由第一小提琴所演奏的[曾是快板來臨前最後信號的]上行音階型悄然現身,聽似突兀的定音鼓更是貝多芬的神來一筆,承擔了將調性導回“正軌”的重任⋯⋯

第二樂章的主元素,是貝多芬最喜愛的一對衝突組合:寬廣動聽的主旋律,以及一板一眼的行軍式節奏。此外,感人至深的兩段單簧管獨奏,是絕不可錯過的。

談到第三樂章,必須要談及貝多芬以及「詼諧曲」。

貝多芬是首位將「詼諧曲」引入交響曲樂章間的作曲家,他的第二、第三交響曲皆有各自被明確命名為「詼諧曲」的第三樂章。特別是第三交響曲〈英雄〉,由於〈英雄〉逐個樂章的篇幅較前作都大幅度增加了,第三樂章的增長自也不在話下。這點,也影響了後作 — 第四交響曲的第三樂章,是首見除了[貝多芬並未在此正式稱之的]詼諧曲段予以反覆之外,曲趣略異的三聲中部段也將完整的反覆一次。與以往的交響曲小步舞曲樂章相比,現在的詼諧曲若從篇幅上看待,多少顯得“不甚詼諧”了。與貴族氣息濃厚的小步舞曲相比,貝多芬的詼諧曲所特有的動力與衝突感,在此也將清楚地被聽見。

終曲樂章是十足”海頓式的”(Haydnesque)音樂,主題異常輕快,尤其指定低音管演奏時,那更是無比的幽默 — 其音樂內容之精彩,幾乎讓人要忽略了所需求的高標準演奏技巧。樂章末尾,貝多芬令主題慢速演奏,企圖營造“崩解”式的懸念,旋而又令樂團強力齊奏、拉下尾幕的這檔安排,是他取材自海頓、更勝於海頓的個人創意。

錄音作品已經夠少了的克萊伯卻曾經在他自己的唱片裡留下這樣一段:

對我來說,對一份錄音進行最終的定奪,通常都是很可怕的。但這一次,因為巴伐利亞州立樂團的現場演奏,我很榮幸可以“放行”這份錄音的發行。對於這一次在Prinzregententheater演出的“快照”(聽覺上的快照),不用施以任何妝點或修剪,就足以表達一切 — 這應該足以讓那些小樂評停筆了。不過如果你是那種尋找音樂的活力的聽眾,那我可以告訴你,世上再沒有其他樂團,能夠比這次的演出還要更能讓你得到啟發、滿意十足。謝謝!

— 能讓他這樣推薦真的是很難得的一件事情,而且這個樂團也的確樂意被他玩弄。

玩弄?
那是這個影片給我的感覺⋯⋯

當然啦,這也是不可錯過的:1983年他指揮大會堂的現場!

Carlos Kleiber, Concertgebouworkest

Last update: 17 Mar 2019
First published on 31 May 2016.

Reference

Beethoven: Symphonie Nr. 4 (Carlos Kleiber, Orfeo C 100 841 A)
楊依哲指揮音樂會電子節目冊,2019.3.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