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製鞋業前,你要知道的 10 件事

10 essential tips for Taiwan footwear industry beginners.

6TOES Studio
7 min readSep 30, 2018

身為一個從小就是個球鞋癡、球鞋狂、球鞋迷,長大後進入製鞋產業好像也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不知不覺也這樣工作了好幾年,也十分熱衷於目前的工作。而前輩常說 “誤入鞋 (邪) 途”,意思是,一腳踏入了製鞋產業,好像也出不去了啊……。感慨於此 (誤),簡單整理台灣製鞋業的 10 件你要知道的事,讓有志踏入鞋 (邪) 途的熱血青年們有個基礎的認識。

Nike Cortez and Free Flyknit 5.0
  1. 產業型態:在台灣來說,製鞋業還是在傳統產業的範疇,即便有近年有大量自動化的生產設備嶄露頭角,但還是需要大量廉價勞力,也因此量產和開發基地幾乎都是在海外,部分研發/開發/行政中心在台灣的跨國營運特性。也因為鞋產品本身的材料組成、產品結構、市場需求,其生產技術和材料的進步不若消費性電子/其他科技產業來的快速,這裡大約每一項創新技術或材料,都是在 5~10 年間才有一個比較大規模的更迭 (如Adidas 的 Boost 發泡 TPU、Nike 的 Fuse 鞋面無車縫技術)、1~3年一個小型的材料創新 (市面上的 XXX “Foam”,大部分都是 EVA 為主,僅配方、製程略有差異)。
  2. 公司文化:以台灣而言,較為知名的有寶成、豐泰、隆典 (賜昌)、清祿、鈺齊、廣碩、萬邦、宏福、翔鑫堡、通家、九興等集團/公司,幾乎通吃市面上各大運動鞋和皮鞋品牌。以上大多是家族企業,多少也都有些官僚,除了個人能力,也相當注重人際關係,也就是與主管和派系間的關係。說白一點,就是跟對主管,加上自己的工作有成績,相對也加快升遷速度。寶成和太多品牌有合作,加上跨產業,每個事業群的文化也大相逕庭,整體來說很講求人際關係;豐泰則是 90% 都是跟 Nike 合作,講求制度、按部就班,培訓制度非常完整,成長穩定、福利和薪資待遇也都不錯,個人覺得算是製鞋業的公務機關。其他的公司文化其實大同小異,具體化來說,大概就是寶成+豐泰除以 2 這樣吧。
  3. 工作職位:這裡僅討論和製鞋有相關的職務,行政類像是會計、人資、法務、關務等等就不說了、品牌端的 Marketing Strategy、Desgin 也不在討論範圍。若以整個製鞋業 (工廠) 的服務範圍而言,分為:研發與開發 (Innovation & Development)、技轉 (技術轉移,Commercialization)、採購 (Purchasing)、品保 (QA/QC)、實驗室 (Lab)、接單業務 (Order)、生產計劃 (Planning)、量產 (Mass Production)、物流 (Logistic)、持續改善與企業社會責任 (CI & CSR)、報價與成本 (Costing)、企劃 (IE)、系統 (IT)。研發和開發,大多分為專案經理 (助理)、工程師 (助理)、樣品室等三大類別。專案經理依照屬性,各帶領不同專案或鞋型,如男女童鞋、或籃球鞋/慢跑鞋/皮鞋等;工程師更細化為化工工程師、面部製程工程師、底部製程工程師、版師、3D 繪圖工程師 (虛擬樣品或開製鞋底模具)、模具工程師等等;樣品室則分為裁斷、針車、成型等工種,大部分人員的個工序 (針車/裁斷/成型等等) 經驗都較佳、年紀也都偏大,但相對比較偏向工人性質。技轉團隊則負責 Full size run,也就是全套尺寸的試作,同時需撰寫中英文版 SOP、以及輔導量產現場試作的重責大任,以上屬於 "開發" 的業務範圍,其他部門如物流、生產計劃等等……,工作內容繁多,也都有該職務上的困難與需面對的挑戰,後續再一一跟各位分享。
  4. 工作流程:以研發或開發而言,幾乎都是產品或技術專案性質,也就是依據鞋型 (也有公司稱為 “型體” ),分派不同的專案組別進行,鞋型和專案難易度也依照季度或開發數量而有所浮動,算是比較多樣化的工作。第一步大多是先收到品牌客戶端的設計圖稿 (Design Drawing) 或技術包裹 (Technique Package),後續經過幾輪的技術試作與樣品生產、與國內外客戶溝通,確認可量產性、模制具設計、物性與化性測試、試穿測試、制定 BOM (Bill of Material)/SPEC 、SOP 標準作業流程後,藉由技術轉移和大量試作確保良率和品質後,導入量產。
  5. 產品類型:各家公司,各司各種鞋類。例如寶成、豐泰、隆典、清祿、萬邦、廣碩擅長運動鞋 (Nike、Adidas、Under Armour、New Balance 等等)和休閒鞋;通家則主要為皮製鞋靴;宏福則專精於加硫鞋,Converse 是該公司的大宗;九興則專注精品品牌 (Prada、LV等) 代工,也包含 Clarks、ECCO、Rockport、Timberland 等皮鞋品牌,同時也有自有品牌 Stella Luna。創新部分,老實說,製鞋的材料大同小異,久久才出現像是 Nike 的 Flyknit、Airbag、Adidas 的 Boost 等等較為創新的應用和技術,當然隨著時代演進,球鞋的機能表現是一定有進步的,但這些科技,除了本質上的創新外,其餘很多東西都是包裝出來的,這部分往後再慢慢跟大家分享。
  6. 薪資水平:一言以蔽之,吃不飽,但也餓不死。若以台灣而言,股王 F 公司,薪資水平算是業界標竿,技術性職務來說,專案經理、工程師較依照等級數給薪,同一等級的工程師薪水比專案經理高,管理性職務來說則有另外的加給方式,高階的工程師/專案經理比上面的主管來的高薪的情形相當多,也凸顯 F 公司重視技術性人才 (工程師) 的特性,所以先前報章雜誌寫的 "平均年薪百萬",加上年終和獎金的話,其實是有可能的……而其他的公司,若同樣在台灣的職位,大約減去 NT$5,000~10,000 不等,而整體來說,年終大約都是 2~4 個月 (薪水問題較為敏感,詳細數字部分就不贅述了)。海外而言,依照不同地區,大規模的公司針對都會有海外加給/日支費等等,有些公司也有額外的零用金,也算是個還可以的福利,但因為駐外的地點大多偏僻,相對也比較沒地方花,可以存錢……當然你喜歡一些粉味的話,另當別論。
  7. 語言能力:如果你只是要做台灣內銷的鞋,賣到鞋全家福之類的通路,當然英文不是非常必要;但只要你從事國際性品牌如 Nike、Adidas、Under Armour 等等相關,英文就變得相當重要。以專案經理、接單業務、生產計劃、各部門主管而言,建議英文的聽說讀寫都要到接近流利的等級會比較吃香、畢竟時常要跟客戶 “討論” 一些業務 (誤);工程師最好多少懂點英文,和國外客人的溝通上才不會有落差、若是量產單位,英文倒不是非常重要,反而是生產基地的當地語言更重要。大宗來說,英文一定是必備技能、其他語言如日文、西班牙文、甚至越南文、印尼文、印度文等等東南亞語系都是很不錯的加分 (當然視外派的地區有所差異)。
  8. 外派:常見的中國 (華南的廣東、福建;華中的江西、湖北為主要生產基地)、越南、印尼、柬埔寨、印度,台灣人大多去當台籍幹部,也就是管理,因此經驗就顯得非常重要;目前派駐中國的職務越來越少,因為中國政策以及人工高漲,許多產線都移到東南亞;而每家公司都會提供返台機票,每年大約 3~7 次不等,每次 5~10 天,有些返台後要進公司、有些則不用;食衣住行部分,大多有區分台幹與其他地區幹部住宿與飲食,這部分幾乎不用擔心飲食不習慣的問題,甚至有時候會吃太好 (越南大蝦、宿舍的啤酒 :p),宿舍大多有一定水平,但因勞力密集,大多位於較為偏僻的鄉鎮、週末有些公司會有接駁車載你去市區放風。
  9. 轉職:若以轉職的部分,專業工程師或高技術含量的工作要轉職難度相對高,但因為技術與經驗累積不易,相對在製鞋業的薪水、待遇都不錯,若認真持續的工作,生活水平也都不錯,也不怕找不到其他製鞋同業的工作;若是部門主管、專案經理,轉職難度雖然較低,畢竟管理方式、產品專案管理的模式都是可以很快調整和學習的,但若你的能力普通而沒有成績、人際關係不佳、可取代性就偏高,也不算非常穩定的職務;但若是派駐海外的主管與量產幹部,一旦時間久了,加上海外待遇高,心態上一旦接受不了薪水下滑、沒有下屬可以使喚,而轉不了職、也回不了台灣呢。
  10. 最後,問問你自己,真的喜歡鞋子嗎? 個人覺得,對鞋的 ”熱情” 也是進入製鞋業的重要條件之一!

以上內容比較基礎,主要希望能給想要進入這個產業的人一些參考,也歡迎轉載或有鞋業先進指教。喜歡這篇文章的話,也請按下方拍手給予鼓勵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