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想創業?這是我十年前、後,想法的改變

我從 2011 年畢業回台灣後開始創業,至今已經滿 12 年。本文講述我過去從教育設計的傳統產業,到現在科技軟體業的心境轉換。

2015 年第一屆未來大人物 - 林啟維
2015 年第一屆未來大人物的照片

前一陣子陸續有機會跟幾個朋友聊到創業的理由。

新認識的朋友可能不知道,我從 2011 年就開始全職創業。

十年前,我選擇創業是出於「自我成就」:

踏上新的賽道、嚮往沒有邊界的目標挑戰,在過程中讓自己不斷學習、成長。

那幾年在教育、遊戲設計等領域,成就了一些獎項、媒體報導,也得到了少許國際的機會與聲量。

放下知名學府與學歷的驕傲砍掉重練,學習了謙卑;

離開過去純理工背景,建立了人文的同理心與素養;

曾期待自己可以做出一點改變,也確實做到了一點。

差不多這時候,十年過去,能夠學習與經歷的逐漸飽和。

前兩年,賽道改變、領域重新展開。所有過往的知識再度歸零。

我以為自己對創業有一點理解,卻發現有待經歷與學習的知識、方法、技術仍多到數不清。

甚至,當我選擇將自己拋進國際市場與 AI 時代的洪流之中,努力愈多,愈是渺小得不得了。

重新認識自己,為什麼而持續創業?

目標重新定義為:我想要對世界有更多了解。

例如:這世界存在「指數型成長」嗎?是真實發生、還是神話?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我們從小被諄諄教誨的故事。為什麼長大之後發現世界不是長這樣子?

個人成長、商業規模、科技發展、產業變動皆然。

在創業的世界中,我成了一個探險家。就像是天文學者探索宇宙奧妙那樣,我想要更加了解世界運作的模樣。

創業的心態其實是很貪婪:

不滿足於新聞的採訪片段、或勵志叢書的雞湯故事。我想要親眼見證、親手達成、親身經歷。

這就是為什麼成長型創業,總是拚命學習、拚命追逐。只有當自己到達了某個階段、達成了某些成就,才能打開更多扇機會的大門。

對比於現在與過去,我有時候會想著:

我已經不再具備年輕時候的無畏、敏捷與體力。是不是過去那些年多走了一大圈呢?

驀然回首,這一圈讓我學會腳踏實地的韌性。

讓我這個過去的純理工男孩,現在可以加更具備身為一個人的角度看待世界。

即便嘗試著高速成長的現在,也不至於迷失,持續帶著人性、帶著溫度繼續前進。

所有的累積都有意義。

【相關閱讀】

--

--

Chi Wei Lin CW (林啟維)

Founder of Portaly • Talks about Startups, Growth and Generative AI. UCLA ECE / NTU EE http://portaly.cc/c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