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命律師》完結總評:劃下傳奇休止符的「事後菸」

--

前後縱橫14年的時光,這場搖山振岳、動人心弦的西部傳奇,在此跟隨著薩爾的腳步暫時向粉絲告別。稱他為「毒師系列」也好、「絕命系列」也好,但如果天堂真的存在,我可以肯定這個「ABQ宇宙」是每位影迷都必須朝聖的香格里拉。

這份長及11季的西部傳奇,隨時歡迎你沈浸在其如無底洞般「大尺度」的劇本分析、鏡頭語言、角色研究、鑽石卡司群,這份「尺度」大在於粉絲和創作者之間連結最深厚的互動橋樑,啟發了無數電視研究、甦醒了現代西部類型,並再次重新定義了電視影集,將之推向了另一座高峰。

套句之前曾經貼過的:「《絕命毒師》就是電視界的五條悟,管你是動畫還是影集、美劇還是韓劇,只要你存在,作品跟彼岸老白的距離,都是無限

我得說《絕命律師》是非常、非常特別的影集,他並不盡然適合所有人,相較於母劇而言他更是固執得要命,很堅持自己的戲劇節奏,絲毫沒有任何可以商量的餘地。

如果把《絕命毒師》比喻成酥甜爽口、激情四射、激昂澎湃的「冰淇淋聖代」、或所謂「G4雲霄飛車」、或所謂「超級盃決賽」,《絕命律師》則是扮演著「事後菸」的角色,相對平靜、放鬆,帶點惆悵、帶點實際,扛著熱騰騰的身軀,反思所有的愛、所有的恨、所有的遺憾。

然而,這份溫水煮青蛙的「事後菸」似乎也不會對影集造成太大的經濟阻礙:「毒師系列」有屬於自己很穩固的利基市場,但《絕命律師》跟《絕命毒師》很不一樣的是,他的粉絲和他的口碑,成長速度漲得特別慢,一如影集一樣下筆下得特別輕。

老白華特在2013年圓滿下台之前,破天荒炸出了高得離譜的收視率和口碑,而薩爾雖然也有類似的成長趨勢,但總沒有華特懷特來得這麼戲劇性,但其中的理由應該有很大一部份還是在於 AMC 和 Netflix 針對「毒師系列」這塊大餅分得不夠徹底,導致《絕命律師》分不到老白當年吃得盡興的口碑。

我在這邊說的「口碑」,並不是在於粉絲的聲浪,而是影集遲遲得不到業界和普羅大眾的重視,甚至電視學院還很好心地送了他整整46項艾美獎提名,但就是這麽地「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獎座連一項都懶得丟出來,造就出了很神奇、特別極端的好人卡現象,連我自己身為粉絲都覺得此舉特別幽默。

當然,未來其實什麼都說不準,也許明年就成了影集豐收的本命年。然而,就目前狀況看來,HBO確實藉著當代傑作《繼承之戰》打出了相當亮眼的成績,但電視學院其實沒有理由可以連續六年將獎項分配得如此徹底。

論及「前傳」這個身份,《絕命律師》無庸置疑是有史以來最強的領頭羊,很神奇地開創了「前傳成功」史詩級先例,我甚至可以說這是任何衍生劇或衍生電影,都該立正看齊的典範。

「原來電視影集可以這樣拍」,這是《絕命律師》連續五年週週提醒我反思的議題,甚至對於某些人來說已經是足足長達14年的嘖嘖稱奇:神奇又天才的角色設計、既犀利又意味深長的戲劇結構、深藏不漏的彩蛋巧思、教科書等級的蒙太奇,全是所有粉絲和所有影迷所夢寐以求的大師手筆。

影集一如多變的萬花筒,看再多遍都能發現新宇宙。

「毒師系列」很倚賴敘事功力,意即很吃「注意力」。他沒有油膩的情節、沒有制式刻板的角色、沒有庸俗又瘀泥的台詞,故事中幾乎從來沒有所謂「似曾相識」、只有完全「原創」。每次當你懷疑場景失手的當下,不久之後影集就會莫名打臉戳破每次你對情節、對角色、對構圖的疑慮。

不斷讓我個人發自內心佩服《絕命律師》的是,鏡頭的「眼」就是他的招牌料理,訣竅在於很純粹的「用畫面說故事」。

這也是為何我說影集很吃注意力,因為他對於你的「眼」的要求很高,只要你用眼去看、你給了他「被觀察」的機會,他會免費送你一整套五星級的機加酒自由行,完全不用付費,全世界都是你的了。

前提在於,你只有真的「看」了,他才會隨 CALL 隨到,很耐心地回答你的每個「為什麼?」,給你絕對滿分的客服待遇,造就出很神奇、驚艷無比又獨到的敘事美學。

就某方面而言,《絕命毒師》之所以能成就歷久不衰的地位,有很大一部份原因在於結局「Felina」實在太史詩級地強,強到甚至可以說是「結局成就了影集」,這份「史詩」的程度大到讓很多人懷疑這部衍生劇能否再創這般奇蹟。

然不出所料,Vince Gilligan 和 Peter Gould 還真的透過「Saul Gone」證明了自己的才能,連續打造出了兩次接近滿分的完結篇。即使遠不如《絕命毒師》來得浩瀚且透徹,但也足以稱得上一次成功的結局。

在這個有事沒事重啟來、翻拍去的現代,要求影集要一次結束得像樣都相當困難了,更何況還衝鋒達陣了兩次的「毒師系列」。這也是為何即使這個系列再多人入坑,在我看來永遠也不夠多來榮耀這份創舉。

整體來講,「毒師系列」其實很像整個油膩的影視產業中難得一座世外桃源,類似像步入某種荒漠中的綠洲,而特別是接續在禮拜一終結第四季的《西方極樂園》後,這種感覺就是特別地令人欣悅。

我想接下來必須要談的就是第六季了吧?但是我必須警告,這部分可能並不如大家預期的那般好聽。

相較於第四、第五季,我並不是特別地喜愛第六季,一是他很難脫離「延續性」上綁手綁腳的發展瓶頸,二是他很常因此而過分自信地儀式化特定情境,多少顯得空乏。這種「空」在《絕命毒師》當中抓了一個很強的平衡,但《絕命律師》則是不小心多了很多不明就裡的「空」。

當然,影集多少會有捉襟見肘的時候,只是第六季見肘的頻率特別地高,沒有母劇完結時那樣的魄力和完整性。在第六季的這種「空」裡面,沒有上面段落所說的「五星級客服」,在這裡成了單純塑造面對終局告別儀式性的手段,因此而變得特別乏味。

而在此必須說明一點,就是我完全能夠理解有些人會偏好《絕命律師》多於《絕命毒師》,但如真要面對兩個按鈕二選一,我想我個人應該還是會選擇按下「絕命毒師」。

在我看來,《絕命律師》一直以來都存在稍微粘膩的尷尬狀況,特別是前面兩季這點問題顯得最為嚴重,一直到了第三季才漸漸抓到了自己的定位,但即使後面四季也存在類似的狀況,如薩爾所說的,「a little hair in the soup」。

在設定上,《絕命律師》影集一如華特懷特,自己也分裂出了兩面人格,一面是吉米、一面是麥克,但即使確實起於同一個起跑點上,但這兩面人格卻會時不時干擾到對方的調性,即使都有很驚喜、很優秀的地方,但就是時有水火不容的狀況出現。

正因如此,我個人反而沒辦法太享受第六季前半的九集,反倒是最後四集金恩黑白的部分,才真的徹底地收服了我的心,各種精準到位的台詞、嬉皮挑逗的設計,在在強化了整個薩爾古德曼的類莎翁人性悲劇寫照。

其實每當影集太過於偏袒「毒師」那一塊,很容易就掉進了異常俗套的陷阱,即使做得再好,故事多少還是被《絕命毒師》限制住劇本的延展性。

這種限制在第六季第三集Nacho之死的地方最為顯眼,你能明顯感受到「場景裡的人都還活著」這捆繩子的壓力,掐緊了劇情的靈活度。

然而,這也不能完全算是缺點,比較像是設定上的先天阻礙,而影集其實已經在這個「可預期」的框架之內做到最好了,只是在這個「刺激、緊張、腎上腺素飆高」的戲劇部門,它沒有辦法真的與《絕命毒師》較勁,有也是會輸得非常離譜。

而在這邊「輸得離譜」的部分指的是麥克、偏毒師這面影集的「第二人格」,而非擔任「第一人格」的律師薩爾。

《絕命律師》表現最強的地方,就是這兩面人格交會的時候,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真的讓失衡已久的結構,終於整合出了洽當的戲劇節奏。

假若綜合整部影集來看,我個人最喜歡的反而是有點抑鬱、有點藍調的第四季,因為那其實是影集把自己調性抓得最準確的時候,也是整個定位最精確的一季。

第四季的兩面人格之間,並沒有脫軌的狀況,而且也很精確地探索了麥克和吉米兩位主角(兩面人格)的心境:吉米選擇逃避並適應著失去兄長的灰暗世界,藉著新的王八機事業、新的生活去重新消化自己,而剛踏入葛斯帝國的麥克,則是在道德天秤兩端中持續掙扎。

兩位在面對各自的世界所建立的轉折與懊悔中,融合、沸騰、昇華。

相較於其他季來說,靜如止水的第四季其實沒有太多劇情轉折、也沒有太多故事進展,更偏向是對於影集定位、對於角色的反思,消化了所有前三季的兄弟鬩牆、所有薩拉曼卡家族對上麥克的PK黑歷史,將影集帶向更多層次的方向。

更白話一點來說,影集扮演「事後菸」角色最稱職的一季就是第四季。

自從Vince Gilligan 在首映會上說漏了嘴的那一刻開始,第六季最受各界期待的地方,想也不用想就是 Bryan Cranston 和 Aaron Paul 回歸扮演「小粉」傑西和「老白」華特。

但在進一步評論之前,必須說 Bryan Cranston 再次證明了自己戲精的稱號並非空穴來風,兩個場景裡面,他沒有犯下任何一豪秒的失誤。

臉上擠出的每條皺紋都像從《絕命毒師》第二季套膜3D列印出來般準確,很徹底還原了華特設定時間的角色情境。即使是在最後一集「Saul Gone」當中,簡單撇去手錶的一個眼神都直接演活了華特嘴硬的個性。

然而,即使演員一如往常亮眼,兩位元老角色出現的橋段,卻是第六季批評聲浪莫名最高的地方。我自己倒是認為瑞克「老白」與莫蒂「小粉」進來得還算自然,因為影集最後很大部份其實是聚焦在華特懷特的案件身上,因此對於場景情境是有一定的建設基礎作用。

海森堡這號人物對薩爾的影響過大,不能單以台詞作結。兩人的橋段在此也建立了獨特的功用:透過金恩重操舊業的「break bad」,以及其針對《絕命毒師》第五季「麥克-華特-傑西」三人關係上的呼應,卻是如此令人玩味,嘴角還是不由得揚起一抹微笑。

「沒了律師的因,就沒了毒師的果」

Vince Gilligan曾說影集結束後,「會從此改變粉絲看待《絕命毒師》的方式」,但這其實有點言過其實。

Vince言外之意的意思,在第六季「Breaking Bad」這一集當中才終於有所解答:影集明喻了整個海森堡帝國之所以會創立,全是因為薩爾"選擇"了華特。他將故事的重心以及責任放到了薩爾身上,意即薩爾才是「海森堡」的元兇,沒有了這位風騷律師即沒了這整部系列,「沒有了律師的因,就沒有了毒師的果」,但就我個人而言這其實只是稍微換個視角解讀而已。

兩部影集一直以來都把焦點放在角色的「選擇」上,無論是完結篇中屢次提及的「遺憾」,還是《絕命毒師》中華特所選擇的道路,在在顯示「選擇」所造就出來的因果效應,是我們身為罪人必須永遠承擔的結果。

因此,倒也可以以《絕命毒師》華特的視角來解讀:薩爾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僅只是「海森堡」催化劑,沒有了華特的「Baby Blue」、沒有了他踏入製毒之路的「選擇」,這整部系列也不會因此而成型。

完結篇:「Saul Gone」

目前看來,《絕命律師》完結篇真的引發爭議的地方,追根究底還是吉米轉得有點突然,但我覺得必須謹記的是,人從來就不可能真的完全二分法而分裂出兩個人格,特別是在於「轉變」的劇情母題,從來不在於律師身上,而是《絕命毒師》。

而我想這也是 Peter Gould 和 Vince Gilligan 想表明的重點:華特懷特和海森堡從來不會只是兩個獨立的人格,同理可以帶入薩爾和吉米麥吉爾,他們永遠是同一個人。

「人所種的因,永遠該由自己來承擔。」

其實自從第六季第九集的「Fun and Games」開始,就漸漸可以看出影集打算將薩爾帶往哪個方向。因此,我並不覺得這些特定粉絲憤怒的點是出自於吉米的轉變(招供告白),而是沒有辦法承認這其實是徹頭徹尾的「愛情故事」。因此,他們也無法接受整個薩爾的人格,其實是建立在 Kim Wexler 身上的一種「coping mechanism」(適應悲劇事件所建設的適應機制)。

這點尤其強化了《絕命律師》和《絕命毒師》這兩部影集本質上的不同,因為薩爾(吉米)並沒有如華特一般脆弱的自尊心,他也沒有華特『說出我的名字!』般的自大。他不是「活出自我」的代言人,他所有的角色歷程,都跟 Kim 緊緊聯繫在一起。

《絕命律師》沒有典型「與惡魔簽訂契約」的人性悲劇、沒有華特懷特的戲劇性情景,同時也沒有《絕命毒師》的爆裂性收尾。相對於此卻是實際很多的「斷捨離」,意即接受行為因果的反思,面對自己的遺憾和選擇。

透過最終完結篇,我們身為觀眾明顯可以得出的結論,就是我們最終在讀的並非〈浮士德博士〉般自我毀滅的「海森堡」傳奇,而是一種「和自己和解」、同時又有點浪漫的〈追風箏的孩子〉。

--

--

The Flower of Spades

經營臉書粉絲專頁「黑桃·花/神經質影痴」。 文章散見《關鍵評論網》《DramaQueen電視迷》《玩具人》《太報》 《風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