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d of Power 權力的終結》:權力是什麼?這場遊戲怎麼被玩壞了?

Ming Lee
8 min readAug 28, 2019

--

《The End of Power》,權力的終結,又譯為微權力,但個人比較喜歡前者,聽起來比較有力,感覺起來也比較像是一回事,雖然意義上,後者比較接近作者想表達的事。

《The End of Power》作者為 Moisés Naím, 曾擔任委內瑞拉產業貿易部長,世界銀行執行董事,《Foreign Policy》雜誌總編輯。他在全書中,一直提出的一個觀點,就是權力正在由傳統為少數人所壟斷的局面,趨向極度分散與碎片化。他提出的趨勢,簡單的說就是:比起過去,現在的權力更容易獲得,卻更難行使,但又更容易失去。

權力的本質

在討論權力如何走向終結之前, Moisés Naím引經據典從各方學者的論著中,找出他對權力的定義:通過行使權力,一個個體(人)能夠驅使其他個體(人)去做/不做一些他們本來不會做/會做的事。

而權力通常藉由4種形態來行使:

i. The Muscle: 最為顯而易見,即是以力量來體現權力。除了武力以外,也包括可以改變被施加權力者的物質條件之力量,例如老闆可以解僱員工,父母可以把小孩禁足,藉此體現當權者的力量。

ii. The Code: 信條。除了來自宗教的戒律,也包括通過社會代代相傳下來,約定俗成的文化習俗,社會價值觀等。正是這些信條,賦予了宗教領袖,社群中的長者權力。信條與力量都同樣呈現出:不服從權力就會帶來不好的結果,只是力量的結果呈現在物質上,信條則呈現在精神價值上。

iii. The Pitch: 遊說。商業社會中,人人都忙著花錢做廣告搞行銷建品牌,無非就是想掌握遊說的力量,讓被施予權力者相信,服從於權力將有更好的結果,例如開某某品牌的車讓你更有品味,住在某個社區裡的都是有錢人等等。

iv. The Reward: 回報。常聽人說:如果不是為了XX,我才不會這樣做。這就是回報的力量:服從於權力,即可得到更好的回報,可能是金錢,可能是更好的工作機會等等。和遊說相同的是,只要服從於權力都能得到更好的結果,只是遊說的結果呈現在精神價值上,回報的結果呈現在物質上。

權力是怎麼壞掉的?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由上訴可以看到,權力以4種形態無時無刻的出現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家庭,學校,職場,社會,而權力都集中在每一個場域中的少數人身上,例如父母,老師校長,上司老闆,政治人物,宗教領袖等。而促使權力碎片化的原因,肯定也是足以從根基去改變人類生活的因子。

Moisés Naím在書中歸結出3M革命:More增長,Mobility遷移和Mentality心態。

i. More:

變多是從上世紀中葉以來普遍的趨勢,更多的人口,更多的國家,更多的企業,更多的家庭。經濟的進步,衛生醫療條件的改善,造就人口的增長。這卻對當權者行使權力造成兩大的困難,人口的增長帶來的多樣化,使當權者難以用單一的手法去行使權力;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增加了當權者去行使權力的難度。

ii. Mobility:

權力的行使需要固定的受眾。一個國家領袖需要國民,一個企業老闆需要員工,如果今天國民或員工可以隨心所欲的移民或辭職,將讓當權者難以行使權力。除了人口的流動,資訊的開放與流通,也在促使權力的衰敗。多樣且唾手可得的資訊,讓受眾看見更多的可能性,並非僅僅能服從於眼前的權力。因此,不難理解為何資訊管道的控管是每一個極權國家必修且必須做好的功課。

iii. Mentality:

承襲上面2個M的變化,物質條件的改善讓人們不再只關注最基本的生存條件;接觸過世界上更多的可能性後,衍生出更多精神層面的變化,對更多不同的價值觀的追求等等。在許多國家都出現呼應特定議題的政黨,如環保,工人福利等;商業上也出現越來越多專注在解決特定需求的新創,侵蝕巨型企業的獲利等。

權力真的壞掉了嗎?

Photo by Trym Nilsen on Unsplash

確實,從蘇聯解體,到冰島,希臘破產,傳統的獨裁政權倒台,巨型企業突然崩塌,名流人士突然別揭發醜聞身敗名裂,這些曾經象徵權力的個體的消散,都讓人覺得權力真的壞掉了。

而事實上,世界上的財富依舊集中在少數人身上;世界政治的舞台上少數國家依然擁有強大的話語權;每一個商業領域都有少數的企業控制市場大部分的份額;每一個民主國家都有少數的大黨在影響國家進程。而《The End of Power》也因為強權的存在:強者我老闆 Mark Zuckerberg 的推薦,由Amazon快墊底的銷售排名,爬到許多人的閱讀清單裡,包括我的。

當然也不是說這本書都在bullshit。在各個場域中,眾多個體爭取到(或被賦予)的極微小的權力,都開始限缩強權在行使權力時的選項,使他們有更多的顧忌,甚至縮短這些強權的存在,例如 1992年,美國財富五百強企業的董事長在下一個五年中連任的機會是36%,1998年下降至25%。

簡單的說,權力不會消失,只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一種極度分散,極度碎片化的形式。

微權力的崛起是好事嗎?

Photo by Element5 Digital on Unsplash

在普遍認同民主的當今社會下,每個人都擁有一份自己的權力看起來是一件好事,我們可以把腐敗的政權換下,可以制止不公義的法案通過,可以制裁不道德的企業。但這些,都必須建立在群眾都是絕對理智的前提下。

事實上,微權力帶來的不利也不少,例如英國公民在完成脫歐公投後才來google脫歐對英國的影響;各大小政黨無法達成協議,以致眾多法案被卡死;部門內的人員為了各自的權力利益造成的惡性內鬥等等。

書中描繪出當權力碎片化走到極致的狀況:每一個人都能對其他人施予權力,同時每一個人都能抵抗別人對自己施予的權力,形成每一個人之間都處在對立的狀態,沒有組織,沒有群體,沒有領袖,沒有政府的無序狀態。

因此權力的分佈與集體利益的關係,應該呈現倒U字形的曲線,過度集中或過度分散都不是好事。要阻止權力過度碎片化,必須重新建立起對當權者的信任,賦予適度的權力,同時給予檢查審視,才能確保權力的運用能為社會帶來正向的發展。

讀後感

對於英文不是特別溜的人來說,要閱讀《The End of Power》原文書其實有點吃力,因為作者大量引用論文和研究,來驗證他的觀點,當然包含了大量的專有名詞,但這都無礙於吸引我看下去,至少好好看完前半部(詮釋權力的本質,引發權力衰敗的原因)。後半部作者鉅細靡遺的探討權力的衰敗在各個領域出現和帶來的影響,有點超出我的接收範圍。

閱讀這本書不會讓你月入10萬,也不會讓你的精神和宇宙連接,但至少給予我一些新的觀點。其一,是當權者可能不如我們所想的如此富有權力(或者說當權者不如想像的有那麼多行使權力的選項),例如政府在當選前洋洋灑灑的競選宣言沒一件實現;企業管理層在一些節骨眼上做了奇怪的決策等等,並非僅僅是無能或智障而已。

身為一介死老百姓,一個小員工,很多時候自然而然的認為當權者應當有權力去做出對集體有益的決策,例如相信大馬部分華社都曾期盼希望聯盟執政後,以華人為首同時是聯盟最大黨之一的行動黨,能夠落實承認統考資格這件對華社集體有益的事。而實際上,各在野黨為了達成共識組建一個有望勝選執政的聯盟,勢必要犧牲一些各自的利益以達致聯盟的共識。更何況這件對華社有利的事,可能刺激佔這個國家過半數人口的友族,行使一人一票的微權力把這個政府換下來。承認統考,本來就不在行動黨(與希盟)行使權力的範圍內。

其二則是,在一個普遍認同民主的社會內,必須去意識到過度的追求民主,即是微權力,同樣是極度危險的事。以言論自由為例,儘管可以正向的去傳播事實真相,去傳遞知識;同時也可以散佈不實訊息去製造混亂,甚至推動秘密議程,乃至散播極端與恐怖主義。

過度的權力分散,與過度的權力集中同樣危險。唯有意識到這件事,人類才能去阻止權力衰敗直到書中描述的徹底失序狀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