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買保險?

我日常思考
4 min readJun 27, 2017

--

Photo by Katie Harp on Unsplash

保險作為一個大家耳熟能詳、幾乎每人都有買、好像每個人都應該要買的商品,這篇文章將透過問答的方式來分享我對於保險真正的功能、要不要買保險、要買什麼保險的思考過程。

保險是什麼?

從買家的角度來看,你付一筆錢給保險公司,那如果在約定好的時間範圍內你發生了一些合約中定義的狀況,保險公司就會給付你一筆相對於原本繳的保費多很多的理賠金。

舉個例子,小明花了一千元買了一年期的意外險,如果他在這一年內因為意外事件而過世,保險公司就會給付他一百萬元。

保險可以讓我賺錢嗎?

不行,雖然保險看起來有一定的機率拿到一大筆錢,但這就跟買樂透、玩賭博機器很像,在金錢期望值上你注定是虧錢的,你買的是這個商品的其他價值。

這個論點我其實無法證明,但我舉兩個讓我判斷買保險是不會賺錢的資訊。

首先保險公司請了一堆業務員、精算師、高階主管、董事,在付給這些人薪水以及佣金後,保險公司還能淨賺一堆錢(2019 年台灣六大壽險合賺 1645 億台幣),這些淨利除了來自他們把保費拿去投資獲利之外,保費本身應該也讓他們賺不少。

再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你付錢買了個商品就期待可以賺錢?這個商品還是業務員為了佣金強烈想推銷給你的。

那為什麼要買保險?

正常人的理財規劃都是年輕時透過工作賺錢、存錢、投資來累積資產,期待到退休年齡時能累積足夠的資產,來讓自己的下半生好過一點。

保險最大的價值,就是確保上述的策略能夠不要被意外所摧毀,也就是讓你即使遇到很極端的災難,還是可以繼續穩穩累積資產。

什麼樣的災難會讓你無法好好累積資產?

答案就是死不了但又會花很多錢的意外

假設你努力工作,在 30 歲時累積了 300 萬的財產,突然得了一個重病,可以治好但要花 250 萬元,你付得起但付完資產就回到 50 萬,這會很大程度放慢你的資產透過複利累積的速度,意外花費佔總資產比例越高,影響就越顯著。

所以夠有錢就不用買保險?

沒錯,夠有錢就不用買保險。

極端一點來想,一般你買的保險,出個意外給付五百萬已經算很多了,如果你現在有十億的資產,你為什麼會需要這五百萬來處理這個意外?

我們的目標從頭到尾都是累積到足夠多的資產,保險只是我們累積資產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手段,當真的累積到夠多的資產時,我們就可以自己處理各種風險而不用給保險公司賺了。

我自己的看法是大概用總資產的 5% 去判斷要不要保某個險,比如說實支實付險讓你在接受手術時最多理賠你 20 萬,我會覺得當你有 400 萬資產時就可以不用保這個險,因為即使真的發生了意外,20 萬你也完全負擔的起。

所以要買哪些保險?

根據上面的觀念,要先處理那些死不了但又花很多錢的狀況,所以一般人要保的險由優先級排序大概是

  1. 失能險:當發生失能(殘廢)情況時,能理賠一筆高額的失能金,或每個月持續理賠固定金額的失能扶助金。大概可以扛住 1000 萬的風險。
  2. 一次給付型防癌險:得癌症時理賠一次性的保險金。大概可以扛住 150 萬的風險。
  3. 重大傷病險:依據健保重大傷病卡資格,理賠一次性的保險金。大概可以扛住 100 萬的風險。
  4. 實支實付醫療險:針對住院或門診期間所發生的實際醫療費用,理賠醫療保險金。大概可以扛住 20 萬的風險。

另外如果你是一家之主,不小心過世需要留錢給家人的話,還可以加保壽險。

哪些險不要買?

就是一些以前超級常見的終身、還本之類的保險。

如果你認同上面那些問題的答案,為什麼不要買這些險就很容易理解。

終身險就是繳 20 年費用,終身保障,但問題是我們買保險的目的是在年輕時可以穩穩累積資產,老的時候就不需要保險了,另外保險公司也不是吃素的,終身險的保費都會比定期險(每年繳費,有繳才有保障)貴上很多,等於是增加了你的消費買一個你不需要的東西,更加拖慢資產累積的速度。

還本險也是類似的概念,保費更貴,買一個其實你不需要的價值。

另外那種理賠金額很小的醫療險甚至旅遊不便險都不太需要,住院一天給你一千元、行李遺失給你五千元,正常人都應該可以承擔這種程度的風險,如果不行的話,那也不應該煩惱要不要買保險,而是應該先去認真工作。

下一步?

所以根據上面的敘述,目前二三十歲資產差不多幾百萬的朋友們,都應該至少幫自己規劃失能、防癌、重大傷病險。

目前還是最推薦 Finfo 這個網站,如果身上沒有任何保險的朋友,我會覺得直接去買他們規劃好的罐頭保單即可,以 30 歲的朋友來說,很完整的保障每年大概要兩萬六,也可以視個人預算去微調。

身上已經有保險的朋友,也可以檢視一下是否有涵蓋上面提到幾個重要的保障,沒有的話再個別去補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