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弟妹們的職場建議(工作篇)

Dragon
Jan 22, 2022

--

上一篇有提到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乾坤當電磁模擬工程師,第二份工作在緯創當熱傳工程師,這篇打算來分享我對這兩份工作的經驗分享以及我對工作選擇上的看法。

先來提提工作選擇上的看法,我認為選一個工作,不外乎就是幾個因素,薪水、地點、工時、工作環境、職場人際關係(主管及同事)、職涯發展性以及對這份工作的喜好程度。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根據上面幾個點,排列一下自己覺得比較重要的,通常對於要選擇哪個工作,答案就很明顯了。另外也推薦可以看下面這本書,當初我再找工作前,大概看了一半,我覺得對於找工作的心態準備上,蠻有幫助的。

關於我的第一份工作,乾坤科技,是一間專門做被動元件 電感 的製造商,因為公司具有電磁模擬的技術、材料的配方,可以把電感的效率拉到極致,所以大部分的手機裡面都有乾坤的產品,公司也主要是靠這塊在賺錢。

關於談談薪水跟工時的部分,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是一個很不錯的工作,以不用輪班,很少加班(平均每天加班0.5~1小時),待滿完整一年的下一年可以拿到110萬,在下一年聽說可以到120~130萬之間,以這樣的薪水跟工時比例來說,應該很少熱傳相關職缺可以比這個還高,上班時間也算輕鬆,因為公司很賺錢(老闆都自己說工廠就跟印鈔機一樣),常常會有下午茶跟高檔餐廳的員工聚餐(吃過A Cut跟老乾杯),跟小主管及同事們之間相處也算和諧。

工作內容上,負責的是無線充電線圈部份的設計(充手機的線圈),對公司來說是新產品開發,無線充電線圈主要會有兩種設計,一個是供給能量的部分(Tx),會放在無線充電器裡面,可以做的比較大一點,另一個是接收端(Rx),會放在手機裡面,所以必須做的很薄,用的是電磁感應的原理來進行能量傳輸。因為是透過電磁感應會產生電磁場以及使用上匹配的問題,所以線圈的設計必須按照Qi的規範進行設計,或是也可以自己開發新款的線圈設計,向無線充電聯盟提出,進行審核,但基本上只有車廠、IC設計廠、手機廠才會提出設計(因為有量),所以我能做的就是按照Qi的規範,看一下我們自家的生產技術,產出一版規格來給客戶參考,做了幾個月後,發現基本上設計都是定死死的,以發射端(Tx)來說,跟其他競爭對手最大的差別,就是我們做出來的東西可以比他們的產品效率高個1~2%,但我們沒有量產經驗,所以大部分客戶都是來問問而已,或是跟我們拿個幾個樣品回去,但最後決定的還是在售價的部分,這一點點效率得差別(77%跟78%)客戶根本無感,反倒是沒有量產經驗,一直會讓客戶覺得不放心。至於手機端的部分,後來發現大部分手機廠商其實都已經會自己設計線圈,他們要的只是代工廠商,而只做代工部分的話,售價很難比大陸廠商還低,而且毛利率也不高。所以公司後來慢慢往賣給車用廠商無線充電器(整個模組)的路走,但其實也遇到一樣的問題,因為沒有訂單,公司不會擴大產線,但客戶看我們的量產經驗不足,也不敢給我們訂單。

大概這樣耗了快半年的時間,我發現到自己在工作上已經沒有成長了,而且上班的時候大部分都沒事做(薪水照領),但我不想要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開始過這種生活,會怕以後萬一公司不賺錢了,或是想換工作的時候,自己的能力不足,沒辦法換到更好的,而且我一直想要去Google這類型的外商,但仔細看看他們也沒有開這類型的相關職缺,而且工作也不像當初談的會碰到熱傳相關的工作,做的都是純電磁模擬,也會擔心因為自己的背景不是這塊,以後升遷可能會比較困難,所以萌生了要換工作的念頭。

當時仔細評估了一下決定要找伺服器熱傳的職缺試試,因為在第一份工作,因為不是自己的專業,做起事情來沒辦法非常有自信,所以決定回熱傳領域試看看,會選伺服器是因為,Google有在做伺服器,我一直很想進去Google上班,而且伺服器的產品週期比較長,產品設計過程可以看得比較詳細,以及產品比較大,會碰到的散熱元件比較齊全(風扇、熱管、VC、Theraml Pad)。於是我就面了廣達(幫Google代工伺服器)、緯創(Dell產品)、鴻海,但廣達因為那時候疫情三級,人事凍結所以沒有找我去面試,鴻海的部分職缺是水冷系統的新產品開發,並不會碰到系統生產,我擔心這方面的經驗以後跳外商可能不好用(畢竟外商要的人都是要可以負責監督系統廠生產一個產品的),所以最後就去了緯創,但當時的面試經驗其實沒有很好,視訊面試,主管遲到了半小時,進來一句道歉也沒有,講話也跩跩的,但因為沒得選就只好去了。

剛進到緯創的時候,還在三級,所以WFH,讓我有很充足的時間把一些公司內部的教育訓練文件跟影片看完(如果不是遇到WFH,可能也不會有時間讓我慢慢看),那時候的心得是覺得公司的教育訓練影片很完善,品質很好,部門的文件則是比較舊,然後有一半是儀器的SOP跟公司文件申請的SOP,這種我覺得等要用的時候再看就好,先看過陣子沒用就會忘了,但倒是有一些資料幫忙複習熱傳、風扇以及熱交換器的設計知識,我覺得還不錯。

過了2~3週,結束WFH了,到公司上班後,就是每天開始進行測試,這邊順便簡單介紹一下伺服器的設計流程(我相信大部分產品都是這樣),伺服器的週期大概是2~3年,會分成幾個部分,可以參考這裡

  1. Concept & POC:從客戶接到需求,然後就要根據這個需求,進行一版的初步評估設計,然後回傳給客戶,如果客戶覺得可以接受,可能就會有RFQ之類的,這時候就會比較仔細來評估產品的設計細節,這時候可能多半是透過模擬或是過去的經驗來進行設計(約耗時2~3個月)
  2. EVT: 當客戶給我們訂單後,就會開始進行工程驗證的部分,因為這個階段的還在初期,所以不會有量產品(模具品),很多東西都是個別加工或是用手捏出來的(俗稱Mockup),以及像是Theraml驗證這塊,因為系統大部分在這個階段是沒辦法開機的,但還是要去驗證熱這方面的設計是否符合規格,所以大部分會採用TTV(Thermal test vehicle)來模擬實際元件所會發生的熱量,簡單來說TTV就是一個長的很像實際元件的東西,但內部大部分是由電阻組成,接上電源供應器後,來發熱。
  3. DVT: 這個階段很多設計會慢慢定案了,像是Cable的長度、寬度,導流板的設計等等,所以這個階段就會採用EVT階段其他Function Team(像是EE、ME)定案的設計結果,整合到這個階段來給我們驗證。這個階段的中後期,系統應該是要能夠開機了。
  4. PVT: 這個階段就是用開機的系統,搭配各個模具品,再次進行驗證,確保試量產的模具品是沒問題的。
  5. MP: 量產,這個階段通常不會有甚麼問題(但我自己也沒經歷過這個階段)

過程中你會發現幾乎每個階段都是要驗證的,講好聽是驗證,說白了就是測試,所以會有大量的測試要做,而一個產品又因為他的定位,可能會有不同的Configuration(配置),像是可能會搭載不同瓦數的CPU、不同數量及種類的硬碟、記憶體、PCIe卡之類的,然後就是每個都要測,然後再每個階段可能還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像是在比較初期的EVT、DVT階段,因為產品設計還在改來改去,所以常常會需要去驗證哪個設計是比較好的,或是其他Function Team如果改了某個元件的設計,會不會影響到我們的性能等。在比較後期的階段PVT,會遇到系統開不了機,沒辦法測試,或是FW(Firmware)版本又問題,讓系統雖然可以開機了,但可能風扇轉速可能沒辦法達到原本的設計,或是CPU等元件,沒辦法滿載運轉等,就我待過的兩個案子,在EVT、DVT、PVT階段,一個系統大概都會需要測試150~200個方案,一個方案的光測試時間可能大概30~60mins,然後因為過程中要更換不同的硬體(CPU、HDD等),這就會根據不同的系統花費的時間不一樣,但平均大概是1小時左右,此外還要跟Heat Sink、風扇廠商接洽,討論設計及交期等事項,然後在每個階段也需要驗證他們提供的產品,然後以我們部門來說,每個案子會有3個人左右組成,一個Theraml Leader(大概2~5年經驗),負責掌管案子進度,一個比較資深的(大概1~3年經驗),以及比較資淺的(0~1年經驗),基本上資淺就是幫忙測試,資深的有時候會幫忙測試,其他時間可能在處理一些文件上面的流程申請,然後主管就是負責Review各個計畫,是否有執行或安排不妥當的地方。

以上是比較客觀的角度來說明工作內容,我自己實際做了半年,幾乎每天都在測試,前三個月待第一個計畫,從剛開始一天測2~3組,到後來一天可以測道6~8組,然後過程中幾乎沒有加班,我自己是覺得我做事的效率比較高拉,會想辦法在測試的過程中,省一些時間,像是測完一組後,數據先存起來,趕快去跑下一組,再等下一組穩定的時間,去整理前一組的數據。剛開始覺得很新鮮,但後來做久了,發現我在做的事情,一個國中畢業生來做就可以了,幾乎用不到甚麼專業知識,或是說,有些你可以用熱流觀念來判斷一些流道的變更,會對散熱這塊的影響是好的還壞的,但Thermal lead還是都會希望用實測的方式有數據來證明,一來是留個紀錄,二來是規格都是差個1~2度C就會Fail的,用預估的可能也沒辦法這麼準確。後來第四個月開始在第二個計劃的時候,碰到的是已經可以開機的系統,結果有大半的時間都在處理開不了機(安裝作業系統或FW有問題等),然後常常有些問題是我們沒辦法自己解決的,或是可能從開機就好了,但也不知道為什麼。

所以我這時也萌生了想換工作的念頭,因為覺得工作中得不到成就感,用不到專業(但我也有跟其他同事聊,有些人做得很開心),本來想再讀個電機碩士來轉職,但仔細評估後覺得時間的成本太大,而且可能找到的工作也好不到哪裡去,還是得做產品,所以後來決定想改走軟體這塊。(有機會再寫一篇聊聊轉職的選擇及路程)

另外我覺得工作後,學習到的最重要的一個點是,做任何事情,永遠都要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如果叫你做事的人,沒辦法提出一個合理的解釋,那也不需要去做,因為只是在盲人摸象。然後主管跟同事的好壞真的很重要,我第一份工作的主管教了我很多做事情的態度跟方法,第二份主管的感覺比較像是希望我把事情做60分就好,不需要做到100分,但以他的角度來說也是沒錯,如果我做60分就可以了,然後只要花2小時的時間,但如果做到100分需要花兩倍的時間,那以人力成本的角度來看,確實60分就夠了,因為兩間公司的定位不同,所以也才會有這樣的差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