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wwards. F2E東京見聞錄 — 會眾群像

Gore Wang
7 min readFeb 10, 2020

--

Photo by UNIEL ltd.

要說這次 Awwwards.東京 完全沒有辜負我期待的,即使在一個月後在阿姆斯特丹就會舉辦另外一場 Conference,會場依舊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

這次 Conf 我盡量把所有時間花在跟各國會眾的交流上,所以除了講著們的分享內容之外,自己拍下的活動照片寥寥無幾… 好是殘念…

以下主要紀錄我與各國會眾交流的心得紀錄。

開始交流

Awwwards 用了一個十分高明的方式,就是在每個人的 Badge 上印了各式各樣的日本動畫人物。

“Photo by UNIEL ltd.” — 我好羨慕拿到魯邦的人TT

大從七龍珠、美少女戰士… 小到數碼寶貝裡頭的惡役怪物,無論你認識或不認識,大家都很自然積極的找起夥伴。找到夥伴的人就可以手牽手一起去櫃檯抽獎品。獎品從 Awwwards 的筆記本、胸針、到帽子都有。

我在下午的時候,終於找到我”負電拍拍”的夥伴,是一位來自加州的產品設計師,我們抽到小獎的筆記本,雖然很開心,但看同行 Based Design 的 Henry 拿到精緻胸針的人還是羨慕的不得了啊~!

“Photo by BASED DESIGN”

這個 Badge 角色設計最棒的點其實是你就算找到夥伴,你還是可以幫人去找夥伴,這無疑讓大家交流的動機更加開闊,真的很棒!

地主日本

原本我以為會場中會有半數的日本人,但比例上意外少上許多。又可能一方面是 Awwwards 性質使然,其中日本會眾中比起 In-house 的 UI/UX 設計師,感覺與會的武鬥派 Agency 設計公司/團隊更多。

日本本地 In-house 日籍設計師我聊到的比較少,但遇到超多外籍在日工作的 In-house 設計師。

有聊到以外籍在日設當 In-house 設計師的角度來說,此次 Conf 很令他期待也是因為日本本地的 UI/UX 社群還是相對小圈圈化,對外籍人士的接納相對有一定隔閡,所以獨自待在日本還是會稍微希望偶而能與更多設計師「同步一下」。

另一方面,會稱日本 Agency 設計公司/團隊為武鬥派,便是我此行中收穫最大的部分。

有別於他國的設計師,在聊天中都很好快速抓準彼此工作的範疇跟內容。相較與日本 Agency 的成員聊天,每當我想就他們作為設計師的主要項目來聊,往往第一時間都無法獲得明確回答。發生好幾次這樣情形後我才從他們的工作內容與性質中意識到他們對於自我角色的認知來說,「設計師」這個角色的意義更加的開闊廣泛,並未受到「技術」「組織分工」的角色性所侷限。

他們對「Designer」的定位,在我看來都是從設計到實踐能力點滿的「藝術/商業設計的實現者」。

我跟四個方向截然不同的日本設計團隊聊到天,其中也包含了這次 Awwwards.東京官網的設計團隊 GARDEN EIGHT INC.

很開心先後負責此次網站工作的三個人都有聊到,尤其這次主司網站前端實作的 NOBUAKI 真是年輕的令我驚訝且欽佩,也成為我本次一大衝擊。

工程師 mermer:
衝擊不僅是因為年紀,而是完成網站製作的他是以「Designer」自居,就正如他名片上所印的職稱一樣,而非我名片上所印的「Developer」。
當時的一個對比,其實打破了我對自己的某種認知框架,明顯我的想像被傳統職業分工給侷限了。
明明我就是可以自己發想實現概念的人,就因為我自己把重心放在技術面難道就一定得把自己定位在工程師嗎?

By the way:
日本 React 的採用幅度比我想像中的多非常多,而且這些 Agency 公司有採用 Gatsby.js 來建構 PWA,這又是對我的另一大衝擊。
我一直以為設計兼工程的人會更願意採用 VUE.js,得到的結論依舊是對於玩視覺互動的他們來說,React 還是更接近掌控在原生 JS 的一致性。
不過並不是完全沒有用過VUE,但屬少數專案。

其他像我還遇到了

「網站&實體互動」設計開發的團隊 IMG SRC

身為前端當時當面質疑他們的的網站難道不會超難搜尋…? 結果當下一搜就找到了😂 (但疑似日本限定🤔)

遇到了網站跟互動端的設計兼工程師,這次 Conf 的另一大印象擊破就是國際上 Unity 在高互動產品服務的採用程度真是比既有認知更廣。

「網站&商業服務」開發的團隊 FOURDIGIT Inc.

我真的非常喜歡他們的公司方向,兼具視覺及服務開發的團隊超喜歡。

「歷史悠久組織團隊超大八方設計」Nippon Design Center, Inc.

這些 Agency 團隊無論大小,聊起來很明顯每個成員都有一定的國際觸角。即使公司有一定的方向,但每個設計師聊起來都是把「理想的設計」本身擺在第一位,再依理想設計去克服該做的事。形式職位反而是其次的這點真的是給我扎扎實實的面部衝擊。

日本本地之外的會眾們

台灣

這次就我所知與會的台灣人約莫十多人,半數在日本政府、企業、或產品平台端工作。

中國

這次意外完全沒碰到從中國到日本與會的設計師!? 但在日本跟美國大公司任職的中國 UI/UX/Developer 倒是不少。

香港

有遇到從香港來的公司團隊,其中也有工程師(用VUE)。聊過之後,F2E的受歡迎度程度在香港工程師圈似乎不太高?

韓國

有遇到一個整個公司帶來的團隊,是做 Logo 設計的平台。

英國

來自英國與會的設計師也十分多,多數是 In-house 的 UI/UX 團隊。完全沒有遇到在英國工作的外籍人士這點有些有趣。

德國

德國是我覺得最有趣的部分,我遇到的工程師多於設計師,而且都是偏 Full Stack。

但明顯都是真心對設計有所熱情的工程師們,跟德國人聊天第一次讓我理解什麼是熱情跟務實搓揉再一起的理想型態,覺得很有趣。

美國

在美國本地的 UI/UX 設計師我沒有遇到很多,遇到的都是 Product Designer。

反倒是在美國從事 UI/UX 設計工作的設計師。從中國、日本、緬甸各種都有,其中多是大企業內部的設計師。

非洲

我遇到一位在串流平台從事智慧電視 UI/UX 的設計師,由於太過新鮮我跟他聊了好一段。他分享了他們既要從舊系統翻新,又要面對多平台截然不同的UI準則,「再外加」還必須處理不同機型的操作模式,「一般方向鍵」or「雷射鼠標(有Hover概念)」的 UI,所以在設計統合跟組件重用上十分困難。

最後他以「十分有趣」做結的時候,我與另一位英國設計師都笑了。

其他

除了上述這些地理品牌大國外,也遇到許多像是希臘、波利維雅這類我個人比較少認識相關跨國性大服務品牌的國家設計師。

他們更多屬於更跨界自由的設計師類型,幾乎都是視覺設計師再跨足品牌行銷或是網站製作的高機動型定位,且負責多品牌產品的角色,我覺得十分有趣。

結語

我有一個看法是,由於這次辦在東京,導致歐美距離較遠,門檻較高的會眾更多來自大公司的與會者。

我在這短短兩天的交流中,看到各種不同的團隊組成,理解各式設計師的自我深知,真的是讓我對職業角色組合的想像感到更加的開闊。

(=下一篇是 Conf 內容心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