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移民台灣最不習慣的10件事

港女台灣移民創業記
4 min readOct 9, 2020

--

昨天我在一個香港移民台灣的社團看到有人問移民到台灣之後有什麼不習慣,作為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成年才移民到台灣的香港人,初到貴境生活上一定有很多事情不習慣。大家可能有個誤解,以為台灣和香港算是同文同種,應該很容易適應,但其實兩地在生活細節和文化差異是頗大的。這些差異沒有說好和不好,而且移民到一個新國家就要接受重新適應新生活,所以我覺得大家如果先知道這些差異,來到台灣時會較容易適應。

港女分享一下移民台灣半年來最不習慣的10件事:

1. 和台灣本土銀行很難溝通

到台灣本土銀行和職員溝通時經常有溝通不良的情況發生。因為台灣和香港的金融體制很不同,台灣的金融體制沒有香港自由,而且亦有很多防止洗黑錢的措施,所以很多手續,例如開戶會比較麻煩。有很多銀行會因為新移民初來沒有身分證而拒絕開戶,所以建議大家去一些外資銀行例如 Citibank, HSBC ,最好是你在香港已經有戶口的銀行去開戶,成功率會比較高。

2. 過馬路是綠燈車子/機車仍會駛過來

這是一個為人垢病的情況,所以大家過馬路時千萬要小心看車。港女的應對方法是擺出一副態度: “老娘現在要過馬路”,通常車子都會停下來。亦有朋友說如果車子不停下來,就拿出手機拍下他。

3. 外地貨比較貴

台灣因為要保護本地產業,所以外來貨加上關稅後,會比在香港買貴。解決方法是多買MIT (Made in Taiwan)。

4. 大減薪

在台灣來說,一個打工仔如果月入有30,000台幣已經很不錯 (大約HKD8100)。很多朋友都說來到台灣收入是香港的 1/3。

5. 垃圾分類很仔細

在台灣要倒垃圾要做好垃圾分類,如果是你是住在有中央垃圾收集的大廈,便要跟從指示去分類垃圾,如果你住在公寓需要追垃圾車,垃圾分類要做得更合乎規則,否則會可能被拒收。

6. 全世界都 “賴”

在香港大家普遍都用whatsapps, 但到了台灣,用line 成為了必備的生活技能。因為大部份的台灣人都是以line溝通。港女開始用line很不太適應,因為line 的功能比whatsapps 複雜很多,要學懂怎樣操作真的需要適應一下,但一個月之後就覺得很好用,因為line 有些功能例如筆記本 (notes)真的很貼心。而且如果你在line 加一些商家作為好友,可以得到很多優惠。現在港女用line比whatsapps 多很多,甚至在台灣偶然認識到一些新的香港朋友也會反射性地問他們要不要加“賴” (line) 。

7. 街上很難找到垃圾桶

和香港10步一個垃圾桶比較,在台灣街上很難找到垃圾桶,除非是在夜市,有很多賣小食小攤檔才會有。港女如果有垃圾,通常都會等到搭捷運時,在捷運垃圾桶丟掉,或者有時候如果剛好到一些店買東西,請店員幫我丟掉。

8. 台式用語猜不懂

在台灣有很多台式用語,例如拍謝 (sorry), 機車 (指一些人很麻煩)港人按照字面是不會猜到意思的,因為這些用語都是從台語演變而來的。港女覺得有時可以作為和台灣朋友打開話題的方法。

9. 有些地方沒有行人路

在台灣有些地方是沒有明顯的行人路,大家都是靠旁邊走過去的。當你走在這些地方時候,尤其是夜晚,便要小心車輛,尤其是左穿右插的機車,所以大家走在街上時候要專心走路,不要玩電話。

10.沒有米線!!!

台灣雖然是美食天堂,但港女仍是念念不忘香港的平民食品-米線,港女在疫情前匆匆來到台灣,忘記先從香港買些米線過來,真是一大悲劇。因為港女住了超過半年,在台灣仍未找到有什麼地方可以買到米線回家煮。港女在西門町找到了一家賣重慶酸辣粉的餐廳,終於吃到了酸辣米線,但始終不是香港那種 “墨演畜生” 的口味。聽說很久以前在台灣是有三哥的,但店已經收掉了,如果各位朋友知道在哪裏可以吃到三哥的味道,請告訴港女,以解相思之苦。

其實上述所講的10個不適應的地方,除了最後一個,基本上港女已經適應了。其實大家只要來台之前做好心理準備,應該不需要過分擔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