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PS|面對陌生問題如何下手
從2017年修習過 Sherman 老師開的解決問題理論與實務(CTPS)課後,一直在套用這些思維方式,現在也在有空之餘擔任本課助教,本類型文章主要紀錄一些工作上拆解問題的心得。
因為工作關係,跑到台中和一些同學討論校園行銷,剛好跟同學討論起拉贊策略,聊一聊驚覺“提升拉贊成功數”這不是個陌生問題嗎?就跑到白板前面邊講解畫出了這張圖。
Step0 MECE
在了解這張圖之前,要先了解MECE的概念,MECE 是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的縮寫,也就說看事情像拼圖一樣,「不重疊」且「無遺漏」。
舉例來說:「你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
『讓我從事情的成因,過程,跟結果,三個面向來說明。』
『讓我從事情的人,地,時間,三個要素來說明。』
『讓我從原先大家的期望,以及後來真正發生的,中間落差的原因來比較一下。』
MECE是一個基礎的工具,讓思維更有邏輯、架構化。
Step1拆解問題
接著用MECE拆解問題,頂端是本次討論的 Aim Statement(最終目的),這是本議題的討論基準點,第二層是拆解問題的方式:
[ 贊助企業數 = 接觸企業數 × 洽談率 × 銷售率 ]
► 接觸企業數:被拜訪/打電話/寄信的企業
► 洽談率:不限形式至少有討論過一次的比率
► 銷售率:活動有成功談到贊助的比率
這三者只要有其一提升,會彼此互相影響,
第三層的關係須為相乘或相加,像是「Email、電話聯繫成功率」是兩個沒有關係的獨立因子,但「點開信件、看內文、看企劃書、回信」卻是接續性的關係。
什麼時候選擇相乘、相加?
在前面層次的時候,儘量使用相乘,因為相乘是一個有架構性的思維,舉例來說,像是如果要用FB廣告導流客群進入電商平台,可以拆成
瀏覽人數(人)=
【廣告通路觸及(人)x廣告頻率(次)x願意了解的人(%)x點進廣告的人(%)】
乍看之下就會自然呈現架構感。
相加比較常出現在末端層次、不知道怎麼架構化拆解的時候出現,或是在兩者有大幅差異性的時候用相加,像實體通路/網路通路、不同國家銷售策略,就是差異性非常大的項目。
Step2篩選點子
每個方框都是一個點子,用這種方式可以進行高效率的 Brainstorming,傳統的方式寫幾個想法就疲憊了,負面回饋感較大,但這種方式之下,腦力激盪的結果有辦法有邏輯的擺進架構當中,所以可以依序歸類、讓腦袋有辦法休息的狀況下循序漸進的進行Brainstorming。
此外,如果發現擺不進架構的孤兒點子,這代表兩種可能,
1. 這個架構畫錯了,不MECE
2. 這是開發陌生領域的機會,像是「銷售率」下面的金字塔是被問到的時候才開始想怎麼拆跟想怎麼放的,最後因為一個孤兒點子,拆出了更多其他點子。
當分到50~100個方框後,就可以開始考慮怎麼讓點子變成落地方案,比如說當我們覺得「瞭解其他組織贊助對象」很有效,落地方案就是怎麼問、找誰問、成本效益評估等執行策略等等。
其實,到此挑戰才正開始,因為落地方案有可能會失敗,在有限的時間內往往只能挑幾個點子開發,所以這個時候挑對勝算大的研究非常重要(還有選擇放棄點子的時機點),此時就是在考驗每個人的功力了。
以上就是我對解決問題初步的理解,不只如此,這也能當作論述的架構,當我一邊在畫金字塔的時候可以讓論述更清楚,可以當成新上手的人的行動方案,有新的議題要討論時也能彈性放入其中,推薦大家使用。
key takeaways
1. 金字塔讓論述更有邏輯、想到更多點子,拆下去就對了
2. 覺得不對就換個方式多拆幾次
3. 簡報只是輔助,論述架構才是重點
解決陌生問題不是一個單純的方法論,而是要不斷實用,才能真正上手,有興趣了解更多可以加入 Shermen老師的社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