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非商科背景如何拿到MA Offer

給無相關經驗且不知該如何開始的人

Gavin
16 min readSep 27, 2017
站上ATCC決賽舞台其實才是一切的開始

本篇為我在105年至106年準備實習、正職的心得。我的背景是臺大政治系106年應屆畢業學生,最後正職決定鎖定各家「儲備幹部」計畫,進到面試的有Garena、P&G、Unilever、IBM、DKSH、國泰CMA,目前身份為職場新鮮人。

本文大綱:
【 1.職涯探索 】、【 2.履歷撰寫 】、【 3.面試準備 】、【 4.心得與建議 】

1. 職涯探索

《先看再說》

從探索說起,是因為我很了解一開始很迷惘、不知道從何下手的心情,現在職涯選擇很多,像是顧問業[1]就分非常多種,管理顧問、公關顧問….等等,或是各大儲備幹部計畫[2],不說領域,光是一個產業就也分了很多部門,像是金融業的個金、企金、投行,裡面又分前中後台等等,也會有人發文討論工作好壞[3],其實就跟在網路上買東西一樣(!?),這些東西只要常看多問,久了就懂了,以下提供一些資訊來源。

  • PTT Salary、Career Plan版、finance版(非常多好文,關鍵字如”心得”、“MA”、“顧問”等都會找到很多神人文章,。)
  • 各種實習公告社團(去FB搜尋欄打“實習”然後全加就對了)
  • NTU工作與實習社團
  • 應屆生論壇
  • Google:找到有興趣目標後,把公司名稱,職位丟進去(ex: 公司名稱 心得 工作),就會有很多面試、工作心得文章,找個下午把文章看一看,不斷切換關鍵字就差不多有個底了,有空的話也可以找產業分析、市調報告瞭解一下(請善用「+, -,””, PDF, 新聞, 時間」等搜索技巧)。
  • 學長姐:有在該領域求職過,或是已經在該領域工作過的人,一次問清楚的話會清楚很多。
  • 同儕:非常建議找幾個有志一同的同學一起準備,定期分享資訊,互相看履歷等,還可以加油打氣。

[1]商科生的好工作->顧問業
[2]你也想當炙手可熱的「儲備幹部」?關於MA你一定要知道的事
[3]Re: [問題]物理系轉戰金融未來規劃(這篇文章的比喻很有趣XD)

《建立清單》

對市場稍微有概念後,就會看到一些喜歡的標的,理想的狀況當然是找到一個又有興趣又有能力做的工作[5],也可以用以下因素來考量。

  • 簡單的(多多益善):薪水、上下班時間、品牌、發展性
  • 複雜的(因人而異):產業(industry)/職位(position)/公司文化/主管/氛圍/成就感/挑戰性/自我價值實現等。

[5]「就算我只能當個小螺絲釘,也要為我認同的機器努力」──轉換跑道的勇氣

《逐漸聚焦》

好像什麼都好怎麼辦呢?建議用刪去法,確定幾個滿喜歡的領域後,再從實作中體驗看看。我自己主要用四種方式,「學生團體」、「競賽」、「實習」、「課程」。

學生團體

學生團體除了幫助自己瞭解在團隊中的定位,現在很多MA計畫都看重領導經驗,而學生團體的特色就是上下限很大,在校園中只要你有想法、號招得到人,很多不可能的事情都有可能被完成,所以是個很好證明組織跟策略規劃能力的方式,我也是靠一個大型校際活動的經驗才幸運的拿到了暴雪的實習。

此外,我也意外的在公關部跟廠商談合作的時候也發現自己有某部分的業務性格,也因此後來丟了很多業務的正職。

2016年臺大金頭腦主持人

競賽

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幾乎每個人都有競賽經驗了,參加商業競賽的好處是競賽若得獎可以證明商業能力,就算沒有走到最後,多少也可以瞭解愛不愛這個產業,像我也是在參加ATCC的半年期間,真的實際提了幾個不同的創業提案,才在在跟評審來回互動的過程,發掘我對金融創新、APP、做動畫跟簡報的興趣。

後來另一個競賽,在聯合利華商業競賽的一個多月,除了建立起自己一套的行銷理論,也對通路行銷企劃燃起了熱情。

實習

實習是最能實際瞭解一家公司的方式,也是最多人接觸產業的第一步,依公司不同,就算只是做做文書處理工作(或打雜),也可以默默觀察大家平常的工作內容,而且也可以請教職涯問題,有專案做的話會學到很多,表現好的話,有些公司甚至會提供Return offer,也就是學生畢業後就可以直接回來工作,真的很讚啊早點找到工作就可以任你玩了(才不是)。

以我自己來說,我透過一個新創實習才真的瞭解產品PM在做的事情,還有在另一個實習意外的發現我很喜歡做產業分析。

2016年完成夢想的Blizzard暑期實習

課程

雖然台大很多課程都會限制管院資格,但其實仍有很多非管院學生也可以修好課,這裡推一下兩門課:

  1. Sherman老師的解決問題理論與實務課:改變人生的課,講解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最有效率也最能帶來影響力的一系列方法,上完後會知道管理顧問,或是解決問題的思維很重要也很有趣。重點是本課還提供一個跟產業合作的機會,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之下,教學生們如何實際解決一個問題。
  2. 徐嘉利老師的MIS資訊管理:105–2首次和Garena合作,不只有各領域資深業界講師,且有可以做「蝦皮拍賣」或「愛貝錢包」顧問專案的機會,不只有業師指導,最後還可以在主管前進行簡報。這幾年老師都有在嘗試跟不同的企業合作,此外老師也是一位很好的職涯諮詢導師,有問題可以把握機會請教。

以上的四個面向,鼓勵大家只要看到有「業師指導」「實際實作」的專案就要把握機會,這種專案最有辦法知道產出有無實質影響力,結果通常是一翻兩瞪眼,如果有辦法說服企業同意到執行代表你成功了,如果對方稱讚但沒有實質執行,代表這個產出不一定是他們需要或是最迫切的,那就還差了一點。

在這些與業師有接觸的專案中,與業師接觸頻率愈高的愈好,你愈加快修正提案內容、他也愈能相信你的執行能力,像我上述提過的 ATCC 、徐嘉利老師、Sherman老師的課程中,能有每一到兩週一次 Meeting 的計畫,或是實習做專案時能更常請教的 Mentor ,這種有人願意花時間慢慢教你、讓你犯錯的機會絕對可遇不可求,學習量最大、能認識公司文化、也最能認識一家公司所要求的與自己的能力差距在哪。

其他

除了上述四種以外,還有很多方式,像是讀書會、線上課程、創業等等,推薦這篇由一位112理工科系應徵各大MA等相關職業的神人學長寫的文章,詳述了非常多細節,非常值得參考。

[心得] 理工新鮮人 轉職 商業相關職位、儲備幹部

時間管理

好了,說了這麼多事情可以做,但到底要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我的建議是

  1. 一次不要做超過三件事情

比如說在做學期規劃的時候,1. 擔任某活動重要幹部、2. 認真組隊參加某商業競賽、3. 又修了一些重課想顧成績(沒錯成績也要當成一件事情),這樣就算三件事情,只要想做到好的就算一件。

我自己發現,人腦在切換不同事件中有所謂的延滯期,切的頻率愈高腦袋愈會停滯,三件事情是極限,兩件事情是最適組合,如果做超過四件事情,時間一下不夠用,所有事情很快就會爆炸了。

2. 愈快畢業愈要珍惜自己的時間

剛入學的要隨意體驗,但到後期時間不多要思考清楚,像是去實習到底是為了探討對產業的喜愛、讓履歷好看一點、還是消磨時間,如果只是後者就不要浪費時間,不要逃避了,去找真的會有興趣事來做吧。

以我自己為例,因為那時對產業還不熟悉,得善用畢業前每分每秒,所以我在大三暑假給自己的目標是透過實習看過三個產業,然後盡可能地參加商業競賽,盡可能地探索後,在最後一個學期好好設定目標、準備面試,最後很幸運的在一陣曲折中也算達成目標,在畢業前找到工作。

2. 履歷撰寫

《撰寫前》

不管找實習或正職,通常就是準備履歷和 Cover letter一起丟過去,履歷的用途就是證明能力,Cover letter 是把一切故事串起來,好好的向對方介紹自己。

常常遇到有人問,我這樣履歷夠不夠呢?之前看過仿間補習班做的一個評估表,大致上是把每一項經歷換算成分數加權成總分,像是是否為相關科系、交換經驗、社團領導經驗(數個)、跨國經驗、商業競賽經驗、相關實習經驗等等。

雖然說沒有哪一個是最必要的,但建議愈早做愈好,可以適度衡量自己目前狀況,調配畢業前的剩餘時間,這也是容易感到社會殘酷的時候,因為競爭激烈的公司如果到最後一關,你的競爭對手絕對該有的都少不了。

《撰寫中》

先求有再求好:履歷要客觀、量化等等都已經講到爛了,在有一個基本的履歷前先不要想要怎樣創意的設計,要怎麼寫推薦這篇文章

台灣人,你的英文履歷像垃圾?Resume & Cover Letter教戰守則

從對方需求寫:就跟做 Sales 一樣,賣東西一定不是劈頭就講產品的特色,而是先瞭解對方的需求,再從對方痛點下手,寫履歷也是如此,先從對方的角度想,他要什麼?舉例來說,MA都會要求具體的證明軟實力,像領導力、組織能力、溝通能力等等,這些相對應的經歷一定要寫上去。

《撰寫後》

  1. 能修就修:給同儕、學長姐、該產業業師最好,多跟別人討論、借人家履歷來看看,也可以跟同學彼此幫忙看一下。就像我當初最慶幸參加ATCC的原因是剛好把一群正在準備求職的學長姐聚集起來,討論到想耍廢就會開始開起履歷互助會(!?),後來才有稍微可看的履歷。
  2. 檔案管理:從找實習開始,信一定是一封接著一封寄,把日期、時間、履歷版本記錄下來,不只可以掌握當期狀況,也可以事後反省。

3. 面試準備

《事前準備》

先設好目的

到這裡真正的考驗才正要開始,除了去找該公司歷屆面試心得來準備外,我會在準備前先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1. 你的職涯目標是什麼?
  2. 為什麼想做這個工作且非這個不可?
  3. 這個工作與你過去經歷有何相關?
  4. 為什麼非你不可?

這些問題的目的是幫助自己掌握面試狀況,如果都答的很好,代表有一個完整的生命歷程,你很清楚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如果很卡的話,可以把過去的經歷素材整理好攤開,放到對應的問題之中,並且試著組成一個自己的連貫經歷,想一下這件事情對你來說為何這麼重要。

STAR敘述架構

一場面試時間大多在半小時到一小時內人資就要有辦法確定你是否合適,所以內容要簡潔清楚的說完,我推薦STAR的敘述方式,我當初是參考P&G八大問的題型準備,自己練過幾次再找人模擬練習。

STAR就是把問題分成情境、任務、行動、結果來敘述。舉例如下:

Q:你有沒有什麼積極領導並且最後為團隊帶來好結果的經驗?

  1. 情境:在我擔任臺大附中校友會長的時候
  2. 任務:我們給自己的目標是一年內人數翻倍
  3. 行動:我們決定從深度及廣度下手,擴大活動型態,並且增加活動數目以招到更多成員。
  4. 結果:最後我們一年內嘗試了國際平台、經驗講座等專案,並且擴大活動數到8個活動,最後成功達成當初目的。

這只是小舉例而已,請依據當下狀況客製化,此外,在事前可以準備一些真的很精采、一定要講到的故事,但不用一次把所有經歷都講完,如果對方有興趣的話自然會繼續問下去。

補充:Interviewing at P&G

《常見題型》

個人面試

個人面試的部分,我推薦下面這篇文章,裡面把常見的Behavioral Questions和Technical Questions講的很清楚了,其實最重要的還是任何事實都要有舉證,不要空口說白話。

[心得] 新鮮人面試外商金融業心得分享

團體面試

我接觸過的團體面試,主要的流程大多先獨自看個案、回答題目、接著一起討論、最後整組進行簡報,在這個過程中主管和人資都會在旁邊觀看。

雖然說面試沒有一定的答案,有些公司就是喜歡很積極搶話的人,我也有遇過有些受試者遇到這種面試容易搶著當Leader或搶著發言,反而把討論氛圍弄得很卡的氛圍,所以我自己的策略是先觀察一下,以團隊優先,讓大家可以順利討論下去就好,想清楚再說話,覺得策略怪怪有邏輯不通的地方就確認一下、如果有人講得很好就稱讚他的觀點然後可以補充一下、問一下沒發言的人看有沒有什麼意見、注意一下時間要到了沒,如果覺得要在短時間內注意這麼多事情太辛苦,就乾脆做自己吧。

4. 心得與建議

早點開始準備

很多人常覺得非商管類科系好像就學得比人少,但其實就算是商管類科系也好,學的也不見得跟業界接軌,有更多人是到快畢業才驚覺來不及準備了,所以真的早點確立目標,去找資源學習,其實學的也不會比人家少。說到底,還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實在讓我們花太多時間在讀書上了。

如果你有時間,可以看一下下面這個影片,看完會有很多動力。

《TED Talk[MEG JAY]二十歲的人生不能等到三十才開始》

保持健康的心態

被拒絕一定會感到挫折,開始失去自信,但久了就會知道,除非你天生神力,履歷被已讀不回,面試後收到感謝信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其實,有時候我們都沒辦法確定會喜歡哪個工作,也沒有過去的工作經驗可以參考,人資的角色也需要各方角度來確定受試者是個適合的人才,所以才會有很多公司是用實習來測試媒合度,覺得適合的再給 Return Offer。

不一定和能力有關,有時候就是看一個緣份,所以也不要覺得被拒絕就是能力不好,調整心態,盡力準備,去面試的時候對方看你你也看公司,如果被拒絕最多就難過一下、檢討一下有沒有可以做更好的地方,趕快收拾好情緒,有自信的去下一場面試,不要錯失了更適合自己的機會。

積極的企圖心

其實在這段過程中,最讓我害怕的事情不是天賦不比別人,而是厲害的人比我更努力,就算最後事情成敗是三分努力七分運氣,還是看到了很多人耗盡全力就是要把那個三分做到好,不論是練習 Case 的時間,或是主動建立人脈詢問的行動。

因為認識了一些強者或是聽過那些真人真事,我才知道不能因為小確幸而滿足,永遠有更多可以加強的地方。

為什麼他們會有這麼多動力,我覺得是因為他們很了解自己,把自己的目標設的非常清楚,才有辦法全力衝刺。在這樣競爭氛圍下,積極度、負責任、勇於挑戰都只是基本條件,做了什麼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才是勝出的關鍵。

樂於分享的心

不要把其他應徵者當敵人,建立一個分享資訊的網絡,會這樣說是因為我覺得我是個幸運的人,受過很多幫助才走到現在,不管是參加商業競賽也好、校園活動也好,我深深瞭解,要不是有很多朋友無私的協助,很多活動根本就辦不成,更別談其他計畫或經歷也一定拿不到。

後來,在應徵過程認識更多朋友後,又有更深的體悟,現在的競爭真的很激烈,大環境又不太好,很多強者被淘汰不是不夠強,就只是名額很少,在那一長段的時間中,看著很多很棒的人在冗長的面試流程中浮沈真的也滿不捨得,所以後來真的會有希望朋友們都快點上岸的心態,有的資訊盡量都分享出去,能幫就幫。而且重點是,自己也會在互相幫助的過程中得到回饋,平常多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就這樣建立了一個正向循環,也是我打這篇文章的理由。

5. 後記

謝謝你看到這裡,這真的是一篇很冗長的文章,以下就沒有功能性的內容了,只是一些心路歷程而已,特別寫給讀社會科學的朋友或學弟妹。

當初決定往商業走,是個很晚的決定,畢竟我花了很多時間在社團與自治組織上,現在離我大學投第一封實習履歷,才隔了一年多而已,這段時間受到許許多多貴人的幫助才走到現在,真的很感謝每個願意幫助我的人。

我後來仔細想了為何以非本科的身份,仍能進到不少競爭激烈外商的面試關卡,我覺得是因為我從我在高中、大學的時候因興趣使然,就瘋狂地參加各種活動的關係,幸運的擔任過許多領導人的角色,與國內外不論辯論、或商業競賽的獎項,還有一定的實習經歷,這些經歷或許證明了一些MA計畫在乎的人格特質。

但我很快就體悟到,只有這些經歷也不夠,因為你不知道為何要做這些事情,講不出來為什麼你想應徵這些工作還是會很卡,也是在半年多前,我很苦惱的跟我姊討論某個實習的面試策略關於動機的部分,他挑我幾個過往的經歷拿出來問,像是為什麼要這麼投入的參加學生自治的原因,我才發現我未曾認真思考這件事情,當時只覺得該把人生塞滿各種事情,挑戰自己的極限,為認同的事一直做就對了,後來才發現在人格特質形塑的過程,做這些事情都有背後的理由,然後開始有辦法將自己的人生經歷組成一條歪斜卻又連續的線,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東西。

就算這麼說,作為一個履歷有點雜亂的人,還是遇到了不少挫折,所以偶爾會想,如果我早點就開始準備,會不會順利一點,但又覺得,正因為投入在各項活動中,做了很多當初以為無法辦到的事情,才知道自己的可能性。

常常會覺得,處在這個時代的臺灣,在填鴨式的教育下我們好像都喪失作夢、追夢的勇氣了,慶幸的是,我們又在校園的保護傘下,從多元繽紛的課外活動,在那些眼神閃耀的時刻找回自我

臺灣史上首次三黨正副總統候選人參加的青年座談會

有時候會被問到,身為跨領域者在面試上有沒有優勢,我的答案通常是沒有,先別談大家都會講卻很難證明的快速學習能力,社會科學很難在短暫的面試過程中證明其應用能力,就算你見識多廣很會跟客戶聊天搏感情,也很難在緊湊的面試中表現出來,最後還是要照著裡面的遊戲規則走,把應徵條件列出來一條一條找舉證證明自己符合那些能力,或是學到哪個厲害的技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可是社會科學同時也讓我們知道,大學本來就不是職訓所,我們在這四年充實了我們的內涵,從學科中肯定自己,找到了屬於自己一套看這個社會運行的觀點,或許也會看到,一次或兩次應徵的失敗不純然是自己的問題,可能牽涉到大環境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或是資源分配的問題,也不會因而質疑自己的價值。

最重要的是,在社科院的薰陶下,我們培養了獨立思辨且關心公眾議題的習慣,不再視政治為畏途,也不再害怕對任何事物說出自己的看法,更有一群得以隨時交換意見的朋友。

人文復興青年陣線-人文大樓蓋起來記者會

還記得王業立老師曾經在課堂開玩笑說「來政治系的同學都會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或許,我們只有 5% 的人會從政[6],或許,政治系在履歷上並不吃香,可是帶著這樣的內涵到各行各業,也可以是一件讓人覺得驕傲的事情。

[6] 台灣大學B00政治學系政治理論組畢業生代表致詞

踏入政治系好像才是昨天的事情,然後轉眼就離開了,我真的覺得,成長的定義就是知道更多世界上發生的事,探尋自己心中的價值排序,做出每個當下最佳的選擇,然後在看著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同時,於每個當下踏出一條屬於自己不後悔的路。

最後,希望所有看過這篇文章的人們都可以成為自己心中想成為的人。

P.s.有問題歡迎留言或私訊/LinkedinFacebook

如果覺得我寫的不錯,也請不吝Claps或Follow,我才有動力寫下一篇,感謝!

--

--

Gavin

目前在澳洲科技遊戲區塊鍊公司全球 GTM 與商務策略,曾經在 Garena 負責策略團隊與遊戲海外發行,以及曾在金融業負責台灣及海外的消金策略規劃。對遊戲、網路、金融產業有高度熱情,目前在台大 CTPS 課程擔任助教 #DitigalFinance #Gaming #ProblemSol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