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了解 Hacash:一个以“货币性”为核心目标的加密项目

HacashFans
46 min readDec 24, 2021

--

编者评:在比特币突破历史新高的今天,如果不知道什么是“货币性”,就无法真正从本质上理解加密货币的巨大革命意义与价值所在。

前情提要:Hacash 是一个 2018 年发明,集齐了无限分割、比特币黑洞、比特币DeFi、PoW-NFT区块钻石、可选隐私、抗51%攻击、无上限扩容的通道链结算网络、层级股权账户地址等等特性的无预挖、无项目方、无一级市场投资的“三无”开放型加密项目,其在白皮书内首先指明了加密行业的唯一重要目标是全球健全货币。

文章首次发布日期:2020年12月10日

看到本文标题,想必多数读者都会紧皱眉眼满脸困惑 — — 没错,“货币性”这个词的确是前不久的新发明:随着 Hacash 项目的社区讨论而被早期参与者们逐渐总结和创造出来的新词。

但这并不是在故弄玄虚,或者为了销售代币而兜售一个蓄意编造但无真实意义与价值的空泛概念(实际上 Hacash 并没有一个掌握筹码而费力推动它的“官方团队”,也就没有代币销售这一说,并且 Hacash 的 “出场方式”与几乎所有后来的加密项目完全不同,我们将在后文解释这一切)。本文并不是在讲述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而浪费大家的时间。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先不直接介绍 Hacash 有哪些具体特征,而是以2020年8月翻译成中文出版的书籍《货币未来:从金本位到区块链》(英文名‹‹The Bitcoin Standard ›› 直译为《比特币本位》)最后两章的摘抄内容开启与大家的讨论。

《黑天鹅》作者塔勒布、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等都推荐的“比特币经济学圣经” 。作者通过货币的历史和比特币的特性,对未来“健全货币”的形态作了大胆的预测,并指出所谓区块链技术并没有在“电子现金”之外表现出确切的需求与价值。

简要来说,此书作者 Saifedean Ammous 认为,比特币的发明是为了达成“点对点电子现金”这一目标,而其中随之而来的原创技术 — — 区块链 — — 到如今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其具有“电子货币”以外特别重大的价值和真实用途。也就是说,作者完全否定了近几年来不断冒出并声名一时的“功能性加密项目”或“区块链公链”存在的意义,十分固执地认为整个加密行业或者说区块链行业,从始至终、有且仅有唯一一个重要方向:实现更加健全且高效的全球货币。(以太坊的成功也是其后来改换的“金融结算层”也就是“结算货币”的成功而不是其初始目标“世界计算机”的成功)

或许大家会认为这是 Saifedean 也犯了“比特币永远最大原教旨主义综合征”的毛病。虽然说除了比特币之外的所有“公链”全是纯粹骗局的说法过于夸张,但考虑到比特币目前仍然占据整个行业市值 70% 份额(2021年1月统计)的事实,我们不禁要对那些“公链技术升级”、“高并发大容量”、“区块链2.0”、“3.0”甚至“4.0”的时髦词汇以及宣称比特币已经是“过时又低效的老古董”的“重大革命性项目”投向审慎的目光与合理的怀疑。需要思考的是,这十二年来不断有新的技术试验和新的概念尝试,却为什么比特币目前仍旧是第一大市值加密货币,而其它所有技术更高端全面、性能更好或应用场景更丰富并且享有巨大投资推动的无数个项目,都并没有完成其“超越比特币”或“下一个比特币”的目标?

这恐怕不是先发优势、网络效应或者技术路径依赖导致的大者恒大那么简单。Saifedean 在书中给出了他认为比特币无法被其它项目超越的原因:

“……通常认为,这些币和比特币存在竞争关系,其中的佼佼者有朝一日可能取代比特币。而实际上他们无法和比特币竞争,因为他们永远不会获得使比特币成为数字现金和硬通货的那些性质。……要想让一个数字系统行使数字现金的功能,就必须免于任何第三方的掌控,能充分实现用户的意愿,不能有任何第三方可以拦截用户的支付行为。……目前模仿比特币的数字货币层出不穷,但是它们全都没有学到精髓:重视各方制衡,阻止体系内任何强势一方制霸系统。……发明者中本聪消失了,如今没有任何一人能对比特币有绝对的话语权……复制代码以生成一种新数字货币的成本几乎为零,于是仿制品数量激增,除非有团队积极致力于为某一种新币培育市场、管理市值、重金聘请开发团队持续开发并保护这个系统的安全,否则,任何比特币之后的模仿者都不太可能出现任何形式的显著增长。……从根本上说,正是因为仿制轻而易举,所以对任何仿制品来讲,真实的需求都非常奢侈,因此必须有团队积极的建立和扩大市场对自己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竞争币’都有一个自己的团队,他们发起这个项目,推销它,设计编辑营销材料,把新闻稿花钱塞进各路媒体,同时他们还有信息优势,在人们听说他们的项目之前,大量挖掘自己项目的代币。……团队成员的信息是公开的,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让人相信他们不是控制这个竞争币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其它币种若是声称自己是免受第三方控制的数字现金,都没有什么可信度。……换句话说,若要制造比特币的替代品,就必须投入重金精心培育这个币种,而这种行为,恰恰将项目方变成了不可或缺的控制中心。……只要有某个项目方掌握着控制权,这种数字货币就不可能成为数字现金。相反,它只是一种传统中介支付形式,而且是效率和安全性都很低的中介支付形式。……这让‘竞争币’的设计者陷入两难:若没有开发团队或营销团队的积极管理,他们的币种就无法从1000多种币里面杀出重围,吸引人们或资本的关注,但是,如果存在开发团队或营销团队的积极管理,又无法让人相信该币种不是处于这些人的掌控之中。……‘竞争币’的深层次和根本性错误在于,它们无法实现真正的去中心化。……”

还有:

“……通过 1CO 起步的项目,开发团队高度公开,直接与大型机构投资者关联,使整个项目完全处于中心控制之中……任何‘竞争币’宣称自己的项目是去中心化的但却又需要自己作为团队基于算力和既定规则来‘管理’项目都是站不住脚的。……持币分布、算力分布、开发能力都集中与同一批人之手,这些人还是同一个团队的合作伙伴,这样的形态恐怕任何智力正常的人都不会认为这是‘去中心化安全’的……还有,如果背后的团队纤毫必现的暴露于世人面前,很难想象这样的私人发行货币能够取得全球货币的地位。……如果它大幅升值,背后的创始小团队会变成巨富,并获得收取铸币税的权力。在现代世界,铸币税是民族国家的垄断权力,央行和各国政府不会容忍对他们权威的挑衅,定会扼杀与取缔这样的项目。……任何‘竞争币’背后的团队想要改变该币的货币政策都轻而易举,并且任意加上项目方自己‘觉得可以’的技术,这种灵活性或许在其他事情上有所好处,但却完全无助于建立一种全球性的硬通货。……人们最终会难堪的发现,除了让创始人富有之外,这些五花八门的项目不会真的达成什么成就。……”

以上内容,作者反复不厌其烦的论述,为的是向大家表明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惊愕悖论:若要为世界带来更好的货币,越是豪华团队携带巨额投资闪亮登场的项目,越是不可能具备真正的价值。也就是说,越是有一个“优质团队”和大量资金背书及推动的项目,那么越有可能是在“伪造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需求”。

这似乎违反了大家的直觉和长期以来的经验:投入越高,价值和产出就越大。例如,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优质公司都由自己或少数机构掌握着大部分股票,并且基本多数都在发展初期得到了各种强大机构的大量投资,这些“中心化公司”为我们提供卓越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那么为何这种强大背书的方式能生产我们所需的几乎全部产品和服务,却唯独不能生产出优质的数字现金?

原因是在现代世界,“生产钱”跟“生产商品”是在根本上来看完全不同的两种事情。我们回到那个以黄金、白银或铜等贵金属作为货币的时代,甚至是用盐、羊、贝壳作为交换媒介的远古时期,那时的钱并不特殊,而就是一种本身具备价值的普通商品而已,这时“生产钱”和“生产商品”是同一回事: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并且任何人都能参与生产的开放准入市场的激烈竞争会把“钱的价格”或者“生产钱的利润”始终限制在与生产其它商品无甚区别的水平。但情况在步入工业革命之后发生了改变,日益庞大快速的经济发展开始慢慢让贵金属等实物商品货币由于其物理性质的制约而变得无法满足人们日常支付和远距离频繁贸易的需要,这时以黄金券、贵金属仓单、支票等会计或债务形式规避实物货币的笨重不便携、质地不匀、流通成本高等问题的信用货币出现了。但信用货币解决了商品货币的缺陷,但却仍然有它自身的缺陷:精明的钱庄老板或银行家门发现,人们并不会在同一时间把所有的黄金全都兑换回去,这时如果偷偷超量发行一些更多兑换票据,人们并不会发现,而恬不知耻的银行家们把这些超发的信用货币叫做“给自己的一份礼物”。从这时起,“生产钱”(也就是生产纸片)变成了无本万利的事情,甚至根本无需印刷纸片,只需要动动手指修改数据库软件里的一个条目,就可以悄无声息无中生有的创造出天量财富。银行商业扩张的竞争让这种信用超发日渐变得胆大妄为,整个信用系统逐渐脆弱无比,最终一些细微的事件引起“挤兑”从而导致整个银行体系信用的崩溃,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危机从此反复出现并愈发不可收拾。由于信用货币的内生不稳定性,发行信用货币的权力后来被收归国有,并彻底断开与任何实物商品的兑换关系。在此种情况下,几十年来的人们似乎已经完全接受了货币只能是信用而不应该是它原本的样子:商品

回到 Saifedean 在书中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观点:由强大背后团队所控制的项目发行的代币(特别是那些宣称 PoW 浪费能源而采用其它无成本代币发行方式的项目)实际上是在“发行信用”而不是“生产商品”,由于信用是价值的代表,其本身没有任何成本,而项目方发行信用的数量没有什么硬约束或者总量有上限但项目方及少数几个投资方掌握了信用总数的绝大部分,一旦这种代币成为了全球通用货币,那么少数人将无本万利的坐拥全球大部分财富,这实际上是在篡取大家的财富并妄想让大家永远为他们打工。人们会预见到这一点并察觉到极大的不公平性和巨大的不对称风险,所以任何这种有着“割韭菜”可能性的代币,都不可能取代比特币的位置。就如作者所说:那些‘竞争币’永远不会获得使比特币成为数字现金和硬通货的那些性质 — — 而这些性质,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货币性”。

到这里,我们得出了一个简单而朴素的观点:只有那些从根本上来说不存在“割韭菜风险”的加密货币,才有可能被大家放心和认可,成为一种广泛通行的数字现金。而比特币采用的 PoW 挖矿方式,并不仅仅是一个共识协议,更多的是通过将货币生产开放市场化竞争来自发抬高发行成本,从而避免任何人可以处在“手握镰刀”的位置上。而类似 PoS 等等这种“钱生钱”共识协议,本质上都不是开放准入的系统:今后新货币的分配,取决于现在谁拥有更多的货币,而现在的分配取决于更早之前的分配,这种系统本质上是封闭的权力分配体系,而不是开放性系统。目前来看只有 PoW 能实现这种开放系统:后续新货币的生产与当下货币的分配现状可以完全无关。由此可以看出,在挖矿过程中耗费的能源并不是被无理或不必要的浪费掉了,相反,这是一种不得不存在的必须保证 — — 一个由热力学定律确保整个体系始终保持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物理硬约束。最终,这一切看起来让比特币脱离了“信用特质”而回归到货币原本的形态:一种商品,一种脱离了任何第三方都能具备内生价值的真实商品。而任何“信用”则无法脱离其归属的信用主体而独立存在。

“货币性”之所有难以达成的原因是,这里面存在一种十分严苛的重大矛盾:要想成为通行货币,则必须确保系统内没有谁能“坐享其成”,所有人必须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相同的预期成本饱和竞争,而那些豪华团队花费重金培育的币种,其目的都是为了“价值捕获” — — 这只是坐享其成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 — 毕竟,没有谁想要亏本或甘愿为别人做嫁衣。这种矛盾必然导致的结果是:“真正的钱”只能从草莽之中无依无靠生死由命的自发野蛮生长出来,而不可能通过任何强背景或大动作“精心培育”成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创造者隐退了的比特币这十几年来始终是不可辨驳的硬通货,而所有后来的挑战者们就算坐拥各种巨大的优越条件,终究不能取代比特币的位置。

创造一个更加优质的电子现金的巨大难度从来都不是在任何“区块链技术”上,而是在于这个创造者自己也绝对不能在整个系统内占据任何哪怕一丁点的“坐享其成”的地位。这样的苛刻条件几乎让这种创造行为变得只能是在免费义务为这个世界做贡献 — — 创造者既要有全面而深入的技术能力、对货币经济学的透彻理解,更重要的是还须具备巨大的贡献与牺牲精神。所以,任何创造了更好的货币的人,例如中本聪,某种意义上都可以成为被大家膜拜的“神”!

严格来说,“不能被割韭菜”只是复杂且多样的“货币性”中的一个因素。通常认为,货币的职能包括三个方面:

  • 作为长期的价值储藏
  • 作为便携的交换媒介
  • 作为稳定的记账单位

就其职能而言,对于什么是好的货币,尽管大家可能有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论和观点,这里须先暂停所有争论。我们认为的货币性(其重要程度不分先后)具体指标如下:

绝对标准:

  • 每一单位货币质地的相似程度,不会因为杂质、锈蚀、腐败或天然质地而不同,100%相同最优;
  • 长期保持性质的稳定,不会腐败、锈蚀或变质,也不会因为多次反复流通而损耗;质地100%稳定为最优;
  • 不能被造假,技术上极易辨认收到的货币是否为真实的,100%不能造假最优;
  • 可无限分割、也可无限加总而不会带来支付的不便和价值的损耗,对于支付10000000000单位货币和0.0000000001单位货币都完全一样方便而无损为最优;
  • 流通成本无限小,流通速度无限快,无需大量成本搬运、保卫、计数统计,且不受地域限制而在地球上任何位置“瞬间移动”为最优;
  • 便于携带和储藏/隐藏,完全无重量不占空间为最优;可以完全避免被偷盗和抢劫为最佳;
  • 绝对的所有权保障,不会轻易的由于政府扣押、罪犯抢劫、银行破产、账户余额被修改、交易撤销、双重支付或托管方携款潜逃等问题丢失,100%可证明的所有权而无任何争议为最佳;
  • 无法追溯交易历史,无法单纯从技术上区分哪些是“干净”或者“肮脏”的钱;“可互换性”100%为最优;
  • 任何个人或组织无法以任何形式随意更改,或者由于自然条件的轻易改变,而极大的改变货币的总量,或者修改未来产出的速度和数额;“交易第三方风险”或“不可抗力干扰”为0为最优;
  • 储量均匀,不因为地域位置、国家面积、人口规模、政治制度、文化习俗、人种类别等等非市场化的外部条件而让某部分参与者始终能够以非市场效率优势低成本获得新发行的货币;
  • 货币生产完全开放准入自由竞争,任何人/地区都能参与货币的生产,且都面临统一计算的平均市场成本,除了技术效率优势,任何人都不能以低于市场单位成本的方式获得货币;100%无差别最佳;
  • 使用自由,完全由个人自由选择是否持有、支付或收取,不受任何组织、法规、文化习俗的强迫为最优;

相对标准:

  • 货币总量不能有硬性上限,单位时间内的供给可随需求有弹性而不能是固定的,供给量由市场化的“生产成本曲线”决定,而不是由任何单独机构来决定;这种“供给弹性”的好坏判断标准也只能是实时市场来判断,而无法被预先推定出来;
  • 可以是类似“黄金、白银、铜多本位制”(非政府规定兑换比例的复本位),由若干种不同特质的商品通过相互市场关系一起来承担更加全面而稳定的货币职能;
  • 在不牺牲过多使用效率和运维成本的前提下,越能抵抗权力机构、利益集团对隐私、审查和价格的任意操控为最佳;有一个“去中心化稳定性”的倒U型函数,而不是原子化、极端化的无任何中心为最优;
Hacash与法币、黄金及比特币的货币性对比表

作为有史以来第一种具有内生价值的数字形态资产(商品),比特币很好的完成了以上“绝对标准”中的大多数指标,在这十多年来确凿无疑的被证明是一种有着巨大保值和投机潜力的有价值资产,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但对于“相对标准”来说却并不完美甚至有很大缺陷。因为仅仅“有价值”并不等同于“可用作货币”,比如古董、首饰甚至是水和空气都有着巨大的不同价值,但并没有人把这些东西当做日常货币携带和使用。可被选择成为货币的商品除了必须具备性质稳定、无限组合分割、支付便携、不易假冒等等基本要求之外,还得有一条并不易达成却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特质:既要让人愿意持有,也要让人愿意支付出去。这两点必须同时满足且取得某种长期的动态的平衡。如果一种东西让大多数人只愿意持有却不想花费出去,那么这只能是一种有价值的收藏品。如果一种东西人们都只愿意支付出去换成别的商品,但一刻也不愿意持有的话,那么它就有了另外一个名字:假币。

设想一个目标为“支付”的加密货币,为了鼓励人们花费而不是囤积,这种币以每天挖矿奖励翻倍的方式进行新货币的投放,那么我想任何有正常经济头脑的人都不愿意长期持有这个币种,毕竟你的财富会以每天减半的速度缩水。由此可见,新货币的产出量不能过于巨大,否则无法承担价值储存的功能而不能被用作货币。那么是否总量有固定上限甚至通过销毁而通缩的币种就是适宜的呢?

《比特币本位》的作者 Saifedean 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认为总量固定的比特币以其巨大的升值潜力吸引人们持有 — — 或者说投机,从而极大的扩展比特币的市场范围,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买入一点比特币,最终以庞大规模支撑的网络效应达成其最终作为货币的全面使用,毕竟,成为货币的首要必备条件就是大家必须先愿意持有。但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是:“强烈的价值存储前景”就是“投机”的代名词。我想多数花大量精力研究过股票或期货市场的交易员们都知道:市场中不存在“完全确定的事情”,如果市场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某只股票绝对要涨的时候,那么最终结果一定事与愿违,这是由于市场具备负反馈导致的反身性决定。永远一定保值升值的商品在市场中是一种不可能存在的怪物,巨大的升值潜力一定等同于巨大的投机风险。也就是说,某些“屯币狂热爱好者”脑海中的“比特币永远涨”只是一个不可能的幻想。虽然比特币无法满足屯币党们永远涨的一厢情愿,但其固定的总量的确极大的鼓励了人们的囤积持有行为,并且在这十几年中创造了无以伦比的财富转移。但以货币的标准来看,比特币过于鼓励囤积但抑制花费,并不适宜作为日常大规模支付结算使用的交换媒介。抛开理论不谈,比特币如今的现状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闪电网络、大区块或以太坊二层支付方案都已被充分尝试的今天,比特币仍然没能成为你我日常购物使用的货币,由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阻止比特币成为日常货币的的原因根本不是吞吐量或者易用度这些技术性指标,而是比特币鼓励囤积的本质 — — 固定总量上限 — — 导致人们并不愿意拿比特币来买咖啡,每个持有比特币的人的目标都是为了等待升值而大赚一笔。也就是说,根本上是由于比特币某方面的“货币性”不足造成了这个结果,而去优化任何表面的性能、支付技术或者易用性,都不能改变这一切。也许有人会认为,就算比特币成为一种收藏品,其最终的价值也远远大于一切。这是不对的,因为真正的货币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广泛、最巨大且最有价值的商品,一个作为结算货币的商品在整个经济体中占据的巨大价值,将远远超出某些精致的收藏品,后者的价值仅仅会局限在那些玩家的个人兴趣之中。

总的来说,“愿意持有”和“愿意花费”是两个对立但又必须统一的矛盾,要调和两者并不容易。规定一种固定比例持续产出(比如每年2%的发行量)也仍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对一种刚出生的加密货币来说,本来就具备巨大的风险,如果不存在一个巨大的升值预期,那么就算很小的通胀前景也不能让人们有信心长期持有,Peercoin 或 Grin 等这些项目已经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不得不庆幸的是,无论是否故意,比特币当初刚好选择了2100万总量4年减半这一发行方式,以巨大的投机前景吸引人们积极参与,否则其可能又只是另外一次失败的尝试,走不到今天那么巨大的价值。令人难堪的是,一个矛盾没解决,我们又发现了另一个严重矛盾: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初始项目,必须具备巨大的投机前景,其只能总量有限甚至通缩,才能在初期吸引到足够的关注和资本投入成长壮大,但巨大的投机属性则基本上意味着完全告别了成为交换媒介的可能性。

有些读者会想到,像其它某些币种尝试的那样,引入一个“委员会”来投票决定“按需”发行新货币的方式是否是一个可能方案?那么恭喜你,某种意义上来说,你发明了央行。这种方式存在巨大的不可冲销的第三方不对称风险,无法在没有权力强迫的情况下让大家自愿长期持有这样一种始终面临被“随时任意管理”的货币。且从历史经验来看,被“管理”的货币并不是一个优质的选择,否则现今世界就没有加密货币存在的必要了。

还有读者马上想到,如今非常火热的无抵押的“算法稳定币”难道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吗?很遗憾,对于货币来说,这也不是一个可靠的方案。消耗能源的 PoW 去生产货币,而不是 PoS 或者“算法稳定”更适合作为货币的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是:PoW 有历史总挖矿成本作为当前代币总价值的参照,这是一种不以任何人的“信心”和任何主观想法为转移的“真实价值水平”,有这样一个硬性价值参考,将有助于货币不会“突然涨破天际”,也不会“突然明天就归零”,因为市场会认为,如果当前代币价格低于历史平均挖矿成本,币价是被“低估”的,市场某些人就会买入。当然这意思不是说币价完全跟着成本走,大部分时候是需求决定成本,而意思是我们在 PoW 里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客观的、硬性的价值参照,这个客观价值参照有利于维持价格的稳定。而类似“算法产生”这种无成本的发行方式,由于找不到一个所有人都统一客观认可的硬性价值参照,其价格纯粹取决于“完全主观评价”下的市场博弈(也就是市场信心决定一切),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所有人都不知道什么价格是“合理”的,或者说任意的价格都是“合理”的,这会带来更加严重的价格波动,而不利于其货币职能的实现。“算法稳定”是一种没有参照的内生不稳定的体系,其运作机制类似于一种半空中左脚踩右脚的表演,而这位演员是在空中保持稳定还是骤然跌落,没有任何可依仗的“价值绳索”,而完全取决于观众们的“认为”。这样一个“信心系统”长期来看一定会由于某些意外导致“价格下跌螺旋”而最终走向崩溃。(抵押型稳定币例如USDT就是一种抵押物的衍生,不算做独立的货币。而且,任何以法币为参照而保持“稳定”的“稳定币”,当法币贬值了100倍,这时是那些兑法币价格“升值”了100倍的币种更有价值,还是仍然盯住法币而保持“稳定”的币种更有价值?这里不作过多讨论)

又有读者想到,或许比特币就不应该用作“日常支付”呢?我们把比特币作为储备货币,然后通过其他方式去实现支付(比如交易所内部转账,或者一个托管比特币的加密银行)难道不是更好的选择吗?这种想法并不罕见,但却是错的。Saifedean 也在书中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具体来说,我们认为 Saifedean 在书中犯了四个错误,为了讨论为何比特币不是最终和最好的货币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对其错误进行讨论反驳:

  • 书中的“存量-增量比”模型是严重片面的观点(只能作为若干个基本因素之一,完全不具备决定性(必要非充分))。我们考虑一种极端情况:如果中本聪当年决定在创始区块给自己的发送2千万枚比特币,而接下来每年竞争挖出10万枚分给大家,这是完美的存量增量比数值(年增发0.5%,并逐年减少),不过大家需要持续挖矿200年才能总共拥有与中本聪同样多的比特币。这样的比特币会取得今日的成功吗?我想恐怕当时的人们都会觉得这个叫中本聪的人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妄想家和骗子。
  • 书中认为:“在比特币发明以前,对所有的货币形式来说,它们的数量都是无限的,因此,长期保值方面都不完美。比特币不可更改的货币供给政策使得它成为储存有限人类时间创造的财富的最佳载体,也可以说,比特币是人类有史以来发明的最好的价值储存工具”这是错误的,一项商品最终能成为货币,并不是越“硬”越好,而是要“硬得合适”,并且其它很多方面的特质(比如总量不能过分少、每年的可挖出数量要适度、供给会随着市场需求而适度自发调节等等)也必须同样优秀才行。 否则我们无法解释,地球上还存在很多其它比黄金更加稀少且更难以提炼的金属,这些金属都比黄金更“硬”,那么为什么它们没有继续取代黄金成为全球货币?再比方说,达芬奇现存画作的存量是绝对不会增加的,且它们都有着极高的价格,达芬奇作品的“硬度”可以媲美其他任何物品,但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达芬奇画作本位”?也就是说,市场之所以选择一种商品成为货币,并不是单纯片面因为其某一项特征最好(比如单纯总量有限),而是很多项方方面面与货币职能相关的属性(总结称为“货币性)加起来总体上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估,比别的商品要好。
  • 书中认为:“理论上,理想的货币供给量应该是被锁死的,这样没有人能生产出更多的货币。这样的社会中,唯一合法的赚钱途径就是为他人创造有价值的东西,然后与他们交换。”这也是错误的,是为比特币的既有缺陷生硬地编造出合理理由,反驳同上第1点。试想一个更极端的情况:我发行一个固定上限100万的 NiceCoin ,全部放入我自己控制私钥的账户中,永不增发,供给量锁死了,我也十分愿意全球到处去大方购买各种产品和服务,承诺每天至少花出去100枚NiceCoin ,那全球的所有人会不会把 NiceCoin 当做完美的货币开开心心地接受?如果大家都不愿意认可 NiceCoin ,那是因为什么?我想大家都知道答案:不公平。我什么都没有做,却能坐享全球人的供养。所以,货币的供应量绝对不能锁死,而一定要适度的“可持续生产”,要让后来加入货币分配的其他人和子孙后代们能通过参与货币生产来对冲消除这种“坐享其成的剥削式生活”,通过某一部分专业的人参与新货币的生产,而其他大部分人从事其他行业,通过利润率的竞争来平衡抹除这种剥削效应。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些后来者就会简单地“另起炉灶”,如果他们被权力阻止,就会干脆“掀桌子重来”。任何固定上限的货币体系都将面临致命的“首次分配悖论”。但这种“货币可持续生产”绝对不是赞同法币和央行体系的理由。书中的另一个观点是正确的,货币生产需要市场竞争来进行,而不能交给某个机构来管理,否则还是会造成了一部人的“坐享其成”,而且是比固定上限严重得多的“永享其成”,毕竟固定上限的货币被花出去就少一份,而央行却可以无止境地持续增发同样比例的货币先贷款给某一部分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2100万上限4年减半的方式,是推动比特币这十年取得如此成功的重要理由之一,因为比特币是第一个实现了“内生稀缺性价值”的加密货币,是绝无仅有的全新事物,出生时面临巨大的风险,这种不确定性极高的风险只能通过“高FOMO效应”的分配机制来对冲,才能在一开始吸引人们足够多的参与兴趣,完成冷启动,否则比特币也许并不能取得今日的成就。但这种分配机制虽然能让比特币快速长大,但却让它止步于成为一种“有价值的电子商品”,让其长期成为真的大规模日常使用货币变得基本不可能。但这并不代表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必须追随与比特币完全相同的机制和步伐,因为大家已经认可了加密货币的价值,我们站在了与比特币出生时完全不同的起点,也就不用再走一遍之前的老路: 用极度不公平的FOMO分配方式刺激早期的发展。)如同书中所说,货币永远都会朝着更好的“货币性”总体目标去演化,从贝壳、谷物、盐、金属到金本位纸币。但那些认为比特币永远是最好的加密货币的想法,如同认为贝壳是永恒货币的古人一样。
  • 书中认为:“比特币的优势不在于个人小额支付,而在于超远距离大额支付。小额的个人支付可以通过多种其他方式进行 … … 现有的银行技术就可以相对可靠的完成 … … 将比特币大规模用于商业支付甚至不大可行。(小额支付采用各种委托保存于第三方的“信用支付”方式)… … 也就是说,比特币作为储备货币,仅仅作为国际大额结算是更好的 … …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银行托管的便利,虽然许多比特币爱好者极为珍视财富不依赖金融机构而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自由,但绝大多数人并不想要这种自由 … … 人们更想安全地保存自己的财富 … … 很多币量很大的持币者,最终选择将自己的比特币交给安全托管服务商,这样的服务正越来越多,很可能获得极大发展,塑造未来以比特币为基础的银行体系的轮廓。”这也是错误的,并且是此书中最为严重的错误。作者的观点前后矛盾:前面将金本位纸币失信到法币超发的失败史痛斥一番,说自己要绝对掌握自己的钱不能受任何第三方控制,这里又说比特币存在银行对大部分人来说更好。错误的原因是,这种委托储存支付方式将不可避免地为比特币引入部分准备金制度,而一旦这样,就会造成比特币像任何纸币一样被超发,重蹈金本位纸币到法定货币的历史覆辙,从而让比特币的所有优势荡然无存。因为任何形式的分散托管,由于经济效率的硬性规律(规模优势)的不断竞争下,最终一定会导向越来越中心化的集中托管,从而导向与黄金被集中托管相同的命运。如果不幸最终事情变成了这样,那加密货币除了带给我们一次巨大的财富再分配,并没有为世界带来任何好的改变。所以,我们一定需要并且最大程度地使用(发明出)一个可避免第三方委托风险的小额高频支付系统/技术。确切的说,一定要极力避免任何可能在加密货币内引入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的行为,否则加密货币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如果比特币(或者后来出现的其它加密货币)无法实现每个人的日常小额支付的话(并且是直接支付而不能委托保存在第三方带来部分准备金制度),那么比特币的价值上限可能并不会超越黄金:比特币比黄金更便携,但黄金也有比比特币更好的其它优点。因为历史上黄金就是渐渐地无法承担日常小额支付而变成了储备资产(笨重不便等各种“物理性”原因导致),才有了后来的金本位纸币和接下来的法定货币。我们应该警惕那些大公司或政府最终会搞出一个“可兑换比特币的纸币”,并宣布个人直接持有比特币非法。总结起来说,所有让加密货币成为“储备货币”而不是由个人直接掌握和大规模日常使用的现金的观点,都是严重错误的,会让加密货币的巨大优势荡然无存,止步于一种电子收藏品。

也就是说,我们十分严肃的认为,一个货币,除了不被任何人控制和篡取之外,还应具备非常重要的“可持续生产”和“市场化弹性”特征。以电子现金为标准,比特币存在很大的缺点,但无论如何它已经很好完成了它的目标和使命:一种有巨大升值预期的电子黄金。不过当比特币的区块奖励减到极低甚至完全为零以后,整个经济模型系统还能不能维持稳定,或者干脆崩溃,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对于真正成为日常使用的加密货币来说,看起来我们或许需要新的解决方案。想必那些深入思考过“为什么比特币无法超越”的人们,都在脑海中隐隐约约对什么是“真正的钱”有一种模糊的感觉和大致的判断,只不过缺乏一个精确的和系统性的概念总结:货币性

啰嗦了那么多,我们终于可以开始进入主题。接下来将详细描述 Hacash 的“货币性”解决方案,并且,说明采用哪些特性去消除上文提到的两个终极矛盾:

  • 越是豪华团队携巨资登场的项目越可能成为现金,因为其一定会被“价值捕获”
  • 必须具备极高的升值潜力才能从初期发展壮大,但高投机与稳定货币目标互斥

2018年12月(没错,就是那个IEO盛行的2018年)Hacash 在 Github 发布了白皮书,并在次年2月4日启动了代码挖出第一个区块 — — 不过这时根本无人知晓这一切。本文作者也是于一个月之后于知乎上留下的邮箱里收到了白皮书和第一版代码的链接,当时并未引起过多兴趣,认为这只不过是“又一个矿币”而已。从最后大家建立的微信群里了解到,在知乎上大约有二十几个人先后通过私信或邮箱收到了白皮书和代码的Github 地址。我们到如今也不知道谁创造了Hacash — — 他消失了,或者以另一个普通人的身份隐藏起来了。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从作者对最早开始 Hacash 挖矿的人口中了解到,这个项目在创始区块挖出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进入了社区开放自由挖矿状态:有一个小矿工去国内的某个CPU挖矿论坛发了一个帖子,然后吸引了几十个矿工进入,由于当时算力小,经常被拥有几十台服务器的“大佬”进场垄断产出,挖了一些之后又离场了。当时的微信群里也有人以 1元 到 5元 不等的价格购买矿工挖出的币。但作者了解到,这些最早的矿工后来大部分都停止了挖矿,只有很少几个坚持到了现在 — — 两年后的今天。

是的,Hacash 就这样“无人生养”、“自生自灭”的存活了下来。没有任何人出来宣称发明或主导这个项目,也没有任何人为其制作精美的宣传海报并花钱把一篇又一篇吹嘘的文章塞进各路媒的邮箱里,当然,也就没有人来做任何“市值管理”并把代币上线到任何交易所 — — 所有挖出的币都在早期加入社区的每个人手里,矿工们相互竞争挖矿,另一些人在微信群里通过群主担保买了几百或者上千枚。算力起起伏伏,有时高有时低,币也时而被人买进,时而无人问津。大家经常面面相觑,互相怀疑到底谁才是“项目方”。

这就是 Hacash 极度冷淡的出场方式:连创造者都不曾拥有任何币的 100% 公平挖矿启动。无人为这个币设定任何“目标价格”,也没有项目方出来恬不知耻的喊单。考虑到那个 IEO盛行 、大资本普遍为项目背书的 2018 年,这实为难得,且绝无仅有。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回头再看当年那些聚光灯下豪华团队发起、海量资本加持、知名教授撰写白皮书的“明星项目”们,几乎个个都装满了一摞摞韭菜的鲜嫩汁液,曾经的伟大使命也成了“团队在做事”的笑话 — — 用 Saifedean 的话说:除了让创始人富有之外,这些五花八门的项目不会真的达成什么成就。

直到快两年后的今天,如今 Hacash 的矿工遍布全球各地,每天的挖矿产出由几十个矿池和全节点分享,大家互相OTC买卖,开发各种工具和API接口。参与者们自发建立了各种讨论群和论坛网站,并积极推动争取有交易所免费上线 Hacash 。可以判断,如果一个真正去中心化的项目,在无任何资源投入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大家自发口口相传存活两年之久,并活得越来越好,我们就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一定是它具备某些完全真实的价值的作为支撑,并且大概率会继续越来越好的存活发展下去。

这就是 Hacash 的第一个“货币性”保证:没有任何项目方 — — 是事实上真的没有,而不是宣称没有。这也就达成了第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没有任何人手握镰刀躲在暗处等待着,随时可能一挥而下割走全部,然后留下一堆真实价值约等于一坨狗屎的归零Token面带笑容绝尘而去。毕竟现有全部代币都是通过真实的 PoW 耗电挖矿产出,并且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上线任何交易所,大家都是私下 OTC 买卖。

读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担心,参考目前那些火爆的所谓 DeFi 头矿项目,大部分一周内就基本失去了挖掘的价值,甚至于一些项目的存活时间要以小时计算。那么 Hacash 都上线挖矿两年了,代币肯定也已经挖出大部分了吧?就算没有项目方,现在我才进入难道不是只能为前面的人抬轿子?错了。目前 Hacash 已经被挖出的币不到 20万 枚,只有其前 66 年总产量的 0.9%。对的,你没看错,挖矿两年了,产出不到 1% ,并且,每区块奖励代币数量将马上从这两年来的一直保持的 1 枚,增加到 2 枚。项目上线挖矿两年之后,区块奖励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加倍了。这恐怕超出了绝大部分读者的想象,一个币种两年挖矿产出如此之少,并且还越挖越多,谁会认可这样一个货币的价值?

实际上,两年时间对于 Hacash 这样一个有着宏大使命的项目,仍然处在一个非常早期的初始位置。当你详细了解 Hacash 后,你会发现它与其它那些高喊口号实为镰刀的虚假项目有着本质区别 — — 这是一个真正开放共享的项目,没有一个所谓的“官方”掌握大部分利益及决策权力,真正的去中心化,所有代码和算法(包括节点、钱包、浏览器)全部开源。项目的发展依赖于早期开发贡献者的无偿奉献和共识社区的支持,大家同时都是贡献者也是受益者。有着最为公平的货币发行算法,没有创始人奖励,没有官方代持,没有开发者抽税,没有节点分配,没有机构投资,没有交易所首发,没有 I*O,没有预挖,没有私募,没有基金会,没有团队,没有顾问,没有大佬站台,没有教授发文,没有媒体轰炸,没有社群喊单。一切从零开始公平挖矿。Hacash 不需要为某一个背后的团队服务,为他们篡取价值供其暴富,没有人会操纵币价、管理市值、伪造需求、表演社区氛围、发明不存在的应用场景。这势必会让 Hacash 走得更慢一些,那些无法拨开迷雾看清真实价值的人等不起,也似乎看不到希望。如果你认真阅读了本文的前半部分,你就会知道,反而只有这样的“慢项目”,并且在经历了长久时间的考验之后,才有资格最终成为“真正的钱”。

Hacash 的网络上有三种不同能级且异质的货币:HAC、BTC、HACD(是的没错,就是那个刚刚突破2万美金历史高位的BTC),这三个币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 Hacash 里最为核心关键的部分,并且还有一个用于大规模支付实时结算的“通道链支付网络”。从 Hacash 包含 BTC 来看,你也许猜出来了,Hacash 的目标并不是与 Bitcoin 竞争,而是兼容比特币,一起共同承担推动加密货币成为结算货币的职责(如果把比特币比作编程语言领域内创始性、革命性的 C 语言,那么 Hacash 的使命就是成为 C++ )。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也许大家会认为 HACD 是与目前那些流行项目中“治理代币”类似的玩意儿(请注意 Hacash 是 2018 年的发明),但其实不是, HACD 也是通过单纯 PoW 挖矿产生出来,也就是说,Hacash 上的三种币都是纯粹的 PoW 挖矿产出(其中 BTC 就是比特币主网 sha256 的挖矿产出再通过“黑洞”转移到 Hacash 主网,而 HAC 和 HACD 是在 Hacash 主网以 x16rs 算法挖矿产出),但这并不是无意义的重复。整个体系里只有基于市场化的利益博弈,而根本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治理,一切规则都是代码定死的(通过本文前半部分可知,只要存在任何形式或多或少的“管理”的项目,都不可能成为优质的数字现金)。或许大家暂且会认为搞得这样复杂完全没有必要。请容我们一个一个代币慢慢往下了解,最终你会明白,这三者每一个都很有必要且共同形成了一整套性质全面而完备的通货体系,并能长期维持整个货币系统的安全稳定。

首先是 HAC 。HAC 的总量是无限的,它的发行曲线很奇特:每区块奖励先快速增加然后慢慢减少,直到最终固定下来。具体来说,是按照斐波那契数列 1、1、2、3、5、8 分为三个阶段变化:

  • 第一阶段 6 年:每10万区块约一年时间改变一次区块奖励,逐年增加。第一年每区块 1 枚,第二年 1 枚,第三年 2 枚, 第四年 3 枚,第五年 5 枚, 第六年每区块奖励 8 枚,此阶段总共产出200万枚 HAC 。(截止文章发布,预计还有6天左右时间从第二年的 1 枚过渡到第三年的 2 枚)
  • 第二阶段从第7年开始历时 60 年:每 100万 区块约十年时间改变一次区块奖励,逐渐减少。第一个十年每区块奖励 8 枚,第二个十年每区块 5 枚,第三个十年 3 枚,第四个 2 枚,第五个 1 枚,第六个 1 枚。此阶段总共产出 2000万 枚HAC。(前两个阶段合计 66 年共产出 2200万 枚 HAC,峰值产量每区块 8 枚奖励的时间将维持 11 年)
  • 第三阶段从第 66 年开始直到永远:每区块奖励永远固定在 1 枚不再变化。

Hacash 主网的目标区块间隔时间为 5 分钟,即每天平均可挖出 288 个区块。一年时间大约挖出 10万多个区块。

然后是 BTC 。BTC 不需要在 Hacash 主网上进行挖掘,而是通过“比特币单向转移黑洞”,将比特币主网上的真实 BTC 通过首创的“黑洞”技术转移至 Hacash 网络(不同于任何抵押形式)。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比特币主网上的 BTC 实际上被销毁了。也就是说,比特币主网上每销毁一枚 BTC ,Hacash 网络上将按 1:1 铸造一枚等同的 BTC ,自动发送到那个把 BTC 销毁的地址上,整个过程完全去中心并且原子化,没有任何托管风险(没有任何人可以以任何形式转移走你的 BTC),也即是说,每个人在比特币主网上销毁一枚BTC,那么其将在Hacash主网上自动拥有一枚BTC,整个过程不需要把 BTC 转入到任何第三方地址上。Hacash 的目标是通过这种“单向不可逆转移”的方式(类似于如今的 ETH1.0 代币升级转移到 ETH2.0,但Hacash的发明更早),来兼容和升级比特币,以支持丰富的开放金融支付合约,达成比特币 2.0 的目标。由于这种方式完全没有改变 BTC 的2100万总量(技术方式可以完全验证),而仅仅只是移动了位置,类似于比特币放在冷钱包和交易所其价值完全相等一样,Hacash 主网上的 BTC 将和比特币主网的 BTC 拥有等同的价值。

随着越来越多的 BTC 被转移到 Hacash 后,主网整体价值实际上极大地增加了。除了可以支持基于 BTC 的 DeFi 之外,而 Hacash 主网本身变成了一个 BTC、HAC 和 HACD 三者可相互原子化兑换的、无任何委托风险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但由于要先在比特币主网上销毁 BTC ,而在 Hacash 的价值没有得到世界的认可之前,这些首先被销毁的 BTC 实际上承担了巨大的损失风险 — — 如果 Hacash 最终没能发展起来,那么这些转移的 BTC 事实上被白白丢弃了。基于以上两点,每一枚 BTC 被成功转移进 Hacash 的同时,将增发不同数量的 HAC 附赠给那些将自己的 BTC 转移进 Hacash 网络的账户,以额外奖励的形式去应对整体网络价值的增长。事实上,最先转移的 BTC (例如前几枚)和后续转移的 BTC 所承担的风险完全不一样,风险的水平将会随着 BTC 转移数量的增加而越来越低,直到转移了足够数量的 BTC 之后,这种转移的风险可以被认为很低了,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有很多人认可了 Hacash 的价值。基于这种风险逐渐降低的趋势,转移增发的 HAC 也将不断的减少,直到转移了十分之一的比特币的也就是约 210万枚 BTC之后,最终固定在每枚转移 BTC 奖励 1 枚 HAC。(前 210万枚转移的比特币总共增发 约 2200 万枚 HAC,也就是说,前 66 年挖矿产出 2200万枚 HAC ,而前十分之一210万枚比特币转移进 Hacash 也将增发约 2200万 枚 HAC,与挖矿产出基本持平。大家可以选择挖矿,也可以选择购买比特币后转移来获得HAC。详细奖励数额的变化可参考 白皮书

最后是 HACD (也叫区块钻石:Hacash Diamond)。事实上,HACD (区块钻石,下文用[钻石]代替)是世界上第一个基于 PoW 的 NFT 货币(再次注意这是2018年的发明)。每一枚[钻石]都将有一个 6 位字母标识作为字面值,唯一且不可分割,总量上限为 16 ^ 6 = 16777216 约 1700 万枚。与其他任何 PoW 币的挖掘难度随着算力大小自动高低调节不同,[钻石] 挖掘的难度只升不降,每挖出一枚 [钻石],挖掘下一枚的难度就会提升一点,永远不会再降低。且随着挖掘数量的增加,最终难度将逼近一个无穷大的极限。设定每 5 个区块才能包含一枚 [钻石],也就是说,不考虑难度提升,每天最多可以挖出约 58 枚 [钻石],每年大约挖出2万多枚。

挖掘 [钻石] 的初始难度很小,一台普通笔记本电脑花费一两个小时就能挖出一枚。但是每 5 个区块只能成功包含 1 枚 [钻石],如果同时有多个人挖出了 [钻石],系统将认定哪一枚是最终有效的呢?这个时候就需要竞价(用 HAC 支付),准确来说,挖掘出 [钻石] 的结果是创建一笔创造 [钻石] 的普通交易,如果同时有多笔这样的交易进入交易池,则给出手续费(用HAC支付)最高的那一笔交易将被打包进区块,其中包含的 [钻石] 将生效。由于每一枚 [钻石] 都有一个从 1 开始有序增加的编号,而其它 [钻石] 由于手续费更低,其交易就会被丢弃(因为同一时期挖出的钻石编号都相同所以只能丢弃,投入的算力也无效了),而全网又从头开始挖掘下一枚 [钻石],并不断的重复整个过程。竞价的手续费支付给了挖出包含钻石的区块的矿工。

也就是说,要成功获得一枚 [钻石] 需要两步:第一步计算挖出 [钻石],第二步竞价成功。由于初期挖掘难度不高,我们将很长时间处于竞价的阶段。目前为止,历史上竞价费用最高的[钻石] 名为 HIVETK ,成交价 981 HAC。而一般时期的平均竞价手续费在 1 ~ 10 枚 HAC 之间。但由于 [钻石] 挖掘难度只升不降的特点,将导致在挖出某个数量之后(比如 500 万枚?),就算穷尽全网所有的算力也可能一天都难以挖出一枚的程度,这个时候基本就不需要竞价了。谁以最大的算力投出挖出一枚,谁就将拥有这一枚钻石,基本无人与你竞争。这也就是说,随着难度的逐渐加大, [钻石] 将永远不可能被挖完(也许永远只能挖出一小部分),在一段时间以后,挖出的 [钻石] 将越来越少,直到每年只能挖出几百枚甚至更少的程度。

好了,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 Hacash 系统内的三种通货:HAC、BTC 和 HACD ,也大致知晓三者之间的联系:转移 BTC 增发 HAC 和 用 HAC 支付 HACD 的竞价。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述说如此设计的理由,以及整个体系将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看 HAC 的挖矿产出曲线:区块奖励用 6 年时间从 1 枚增加到 8 枚,然后再维持 8 枚奖励 十年的时间。这也就是说,你在前 16 年的时间之内进入 Hacash 挖矿,都是相对公平的。因为各种原因迟到的后来者们,不用过于担心被前两年加入挖矿的“幸运星”们割了韭菜。而十几年的时间完全足够一个项目逐渐提升知名度以及发展壮大,被大部分可能感兴趣的人知晓,从而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平等”带来的严重不公平。像某些“火一把就死”的高 FOMO 效应(极少数几个抢先者拿到绝大部分不成比例的筹码)的产出方式虽然具有极强的造富效应和快速扩张能力,但不可避免的会快速陷入“抬轿忧虑”之中,很快即完全阻止后来者继续参与,从而极大的限制了整个体系的价值体量。换句话说,Hacash 的目标是 20 年 50万亿体量,而不是 2 个月 100万的市值。这种先增后减的挖矿曲线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的让所有对 Hacash 感兴趣的人都有足够的时间窗口加入,而无须对着恐怖的持币大鲸鱼和陡峭的币价曲线望而却步。其根本在于,Hacash 背后并没有一个“等待暴富”的团队,也就根本无须设计一种机制让任何一小部分人不成比例的坐享其成:把手里的无成本天量筹码派发给后来者换取他们手中的比特币或美元,然后留下一堆“信仰者”们手持一堆空气币而目光绝望的等待。

也就是说,虽然 Hacash 已经启动两年,如今才看到这篇文章的你若想参与并不晚,相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现在才是最佳时机。因为项目已经通过了两年时间的考验,渡过了最危险的婴儿期,自我生存足矣证明一切。而且区块奖励将马上从 1 枚增加到 2 枚。

虽然这种相对公平的发行曲线可以极大的降低项目的不公平性,做到相对比较公平,从而极大的而且长期的扩张总体市值,把蛋糕做到最大,但却无法做到(也不需要做到)绝对公平。因为越早参与的人事实上无论如何都承担了更大的风险,从而理应得到更高的回报。Hacash 也是一样:越早参与挖矿,获取一枚 HAC 的成本就越低。HAC 仍然支持为那些“有眼光”的人提供更大的回报,只不过回报的形式是总体巨大的市值支撑的高币价涨幅,更多的人持有,更多的人受益,而不是通过让极少数人占有绝大部分份额来实现。

我们回到前文叙述的“货币性”的“相对标准”的第一条:货币需要基于需求变化而适度调整的供给弹性,并且这种调节只能是市场化方式。转移 BTC 增发 HAC 就在于提供这样一种完全市场化的供给弹性:每当 HAC 的价格上涨到转移 BTC 可以获利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 BTC 转移进来增发 HAC,因为增发的 HAC 将长期锁仓并线性释放(第一枚BTC转移增发的HAC将线性锁仓20年陆续释放),此时 HAC 的价格将大致保持一个平缓的上涨曲线。当市场波动对 HAC 的需求减少带来的价格降低时,市场的利益判断将抑制 BTC 的转移从而减少 HAC 的增发。总的来说,通过 HAC 的市场价格自动调节 BTC 转移量,从而按需自动调节 HAC 发行的数量,达到价格相对更加稳定的目标。但这不是为了做一个和法币挂钩的稳定币,而是为了抹平市场的极端波动,以便更好的承担其作为稳定的交换媒介和记账单位的货币职能。

也许大家并没意识到,或者并不认为,对于一个货币来说,“供给弹性”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能以市场化方式按需自发调节供给量的弹性是以下两个目标几乎唯一的解决方案:

  • 一个自由货币要达成使人“既愿意持有又同时愿意花费”(指同一个人或不同人都同时愿意收取和支付),只有市场化的新增供给手段(即所谓的“按需通胀”)能实现。任何一种固定不变的或人为裁量的通胀目标,要么偏向鼓励囤积,要么偏向引发抛售 — — 总之由于人们在市场上存在的各种主观客观原因对货币的需求随时都在不停地大幅变化,除了市场化的自发调节,我们没有任何其它更直接有效的方式能始终精确的跟踪这种捉摸不定的需求变化,从而使得任何刚性的或者人为的通胀目标始终都是或者说最终一定是不合理的。而不合理甚至是相反的通胀目标将通过“价值信号”和“价格信息”彻底严重的扭曲生产过程,导致供需的错配。也就是说,货币的不稳定影响完全不是只影响了货币那么简单,而是对全部经济体的方方面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干扰和打击。
  • 阻止加密货币成为真正日常使用的货币的另一大重要因素就是其价格的极端波动。而这种波动除了新兴事物的投机热情和市场规模过小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例如比特币的供给是绝对刚性的,即缺乏任何必要的弹性 — — 无论市场的需求如何,每周的新增货币都是定量不变的。当市场需求降低时,供给量不会减少,当市场需求短时暴涨时,供给量亦不会有任何增加。需求降低而新增供给不变则会导致价格一定会大幅降低到与产出相匹配的位置,甚至有可能由于刚性的供应量导致价格不断循环下跌从而演变为“死亡下跌螺旋”!而原本只要适当降低新增供给的话,这种价格的波动将会小得多,甚至会被立即减少的供应量抵消至可以接受甚至不易察觉的程度。

转移进 Hacash 的比特币,将可利用 Hacash 的基础设施实现更加丰富和灵活的开放金融和支付合约,扩展 BTC 在金融和商业领域的更大规模运用。同时,可实现 BTC 与 HAC 、BTC 与 HACD 在 Hacash 网络上的原子互换,也就是说,BTC 来到 Hacash 之后将整个主网变成了一个原生的安全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然后是 HACD (区块钻石)。这是一种异质的、高能级的货币形式,它总量约 1700万上限,不可分割,且采掘难度只升不降永远挖不完。这一性质带来一个在货币性上十分重要的特点:产量的弹性,且是分散的市场化弹性调节。也就是说,当 [钻石] 的挖掘难度上升到某一阶段时,如果其价格由于需求减弱而降低,但这时挖掘每一枚 [钻石] 的能耗并不会降低,仍然维持在一个既有的高位,此时由于预期采掘成本是固定的,那么对一部分综合成本较高的 [钻石] 矿工来说,挖掘 [钻石] 则没有了利润甚至是亏本的,就会停止挖掘新的[钻石],市场供应就会减少,从而减轻市场价格的下跌。当 [钻石] 的市场价下跌严重时,甚至可以完全停止所有新 [钻石] 的挖掘,把市场供应量降低至零。直到某个时候[钻石]的价格上升到预期成本之上,为矿工们带来利润时,新[钻石]的采掘又会慢慢活跃起来。这一过程是完全分散的、市场化的、基于平均成本的调节方式,无需任何人工干预或者“治理”,且是渐进的、平滑的、高效的、及时的、精确的、完全契合市场真实需求的过程,没有任何人可以在此过程中以远高于他人的信息或成本优势不当得利。

[钻石] 的采掘难度只升不降的性质,除了可以带来供给弹性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质:挖掘 [钻石] 的“边际成本”一直在上升而且不可能降低。这有也许可能带来加密货币历史上甚至整个人类文明有史以来真正意义上的“永恒牛市”!因为每一枚 [钻石] 都是耗费能源采掘出来的,而市场上最新一枚刚刚挖掘出来的 [钻石] 的能源成本一定高于历史上所有 [钻石] ,最新挖出的这一枚 [钻石] 的成本就是整个 [钻石] 市场的“边际成本”,大部分时候由于是需求决定成本,所以这一枚新 [钻石] 以当前的边际成本挖出来,大概率是因为此时钻石的市场价格也就是“边际需求”大于这个边际成本,此时市场上的全部 [钻石] 的价格都会往“边际需求”看齐,从而每挖出一枚 [钻石] ,市场价格就会跟着边际成本抬升一些。而当 [钻石] 的“边际需求”降低到“边际成本”之下的,市场就会马上降低甚至立即停止新 [钻石] 的供应,从而阻止价格的继续下跌。而由于 [钻石] 唯一用途就是价值储存,人们买入钻石就是为了储存起来,而不会有其他任何“用途”,并且由于钻石的不可分割性,将导致 [钻石] 的市场流通将不够“活跃”,也就是流动性不高。预期到边际成本的只升不降,短期的价格波动并不会导致大家争相抛售手中的 [钻石] ,因为如果此刻的 [钻石] 价格就是“永远的最高价”的话,那么就意味着从此刻起再也不会有任何一枚新 [钻石] 被挖出来,则当下市场上现存已挖出的全部 [钻石] 数量就会是“永恒的总量上限”,而此时,我们没有理由卖出一个供应量不可能再多的价值存储型资产!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三种货币的性质,它们的货币性“能级”由低到高:

  • HAC — 总量无限 — 可无限分割 — 弹性供给
  • BTC — 总量有限 — 可分割 — 固定供给
  • HACD — 总量极度有限 — 不可分割 — 弹性供给

为什么说这三个加密资产组成了一整套完备的通货体系并且其间的相互关联为我们带来了“货币性”上极大的提升?因为这三者组成了一个可市场化动态调节的内生稳定的货币供应体系,且从理论上来看,我们再也找不到其他任何在“货币性”上有意义的类型了。比如一个不可分割(高能级)却总量无限(低能级)的加密资产,由于能级特质相互冲突,其在一个解耦、正交而完备的的通货体系里找不到有意义的位置。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总量无限且无限分割”能级更低的加密资产,也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总量有限且不可分割”的能级更高的资产类型。也许大家会认为,如果一个币种可以通过某种过程“销毁”掉,那么它的能级不是会更高吗?这是错误的,因为一种随时可能被销毁的资产,在一个开放且不受制约的经济系统内不具备任何货币性上的价值,而只能作为一种有价资产。(但是在经济极度受控的条件下,比如监狱,香烟这种消费型资产也可以承担货币职能)

回到前文所述的“两个矛盾”之一:一种加密资产如果不在初期提供巨大的预期回报率,则不能有效发展壮大,但这种巨大的投机价值将与货币性无缘。想必大家现在或许已经懂了,Hacash 的解决方案是引入了两个不同性质和能级的币种:HAC 和 HACD — — 一个比 BTC 能级更低的 HAC 鼓励花费从而承担日常支付结算货币的职能,另一个比 BTC 能级更高的 HACD 则鼓励更强的囤积或者投机。由于其特质导致 HAC 将会更加稳定可承担日常支付结算货币的职责,而 HACD 更适宜用来价值储存或者说投机。也就是说,我们在同一个体系内用两个分开的货币满足了两个非常关键总体性的货币需求:

  • 既让人愿意持有(HACD)也让人愿意支付(HAC)
  • 既能够满足巨大的升值需求而发展壮大(HACD)又能够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结算单位(HAC)

也就是说,双币制可以通过鼓励和提升对其中一个币种的市场投机,让其吸收大部分的价格波动,从而促成另一个币种的相对稳定,以打成作为交换媒介和记账单位的目标。也就是说, HACD 是 HAC 的“震荡稳定器”。

但 Hacash 绝不仅仅是“三种币”那么简单。除了无损耗的按需多种隐私保护、全类别交易支付和资产变更协议、股权层级控制和多重签名账户体系、历史见证防51%攻击、手续费冲抵、交易托管等第三方服务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革命性创造:可无上限扩展吞吐量的大规模支付实时结算的通道链网络。

关于这个通道链结算网络大家可以阅读 Hacash 的白皮书做更加详细的了解,本文不涉及过多技术上的内容。简要来说这是一种 Layer-2 的离线通道支付技术,但与其它技术相比的优点是,资金可以原子化实时到账,而无需担忧支付失败或者资金被扣留、丢失的风险,而且,在把通道组成相互连接的网络之后,就像互联网一样,能达成的吞吐量理论上没有上限,仅仅取决于带宽和交易确认计算能力的响应速度,也就是取决于硬件的性能上限。

就如同 Hacash 白皮书第一句所说:“我们走到了货币体系变革的时代关口”。比特币的出现为我们指明了变革的方向,其巨大的价值毋庸置疑,但这却并不意味着我们第一次就能得到最好和最终的解决方案,毕竟人类始终需要向前发展而非止步不前。 Hacash 的出现,目的只想证明:超越比特币达成加密货币在真实商业和日常大规模运用的唯一途径只能是更好的“货币性”,而不可能是其它什么更高端复杂的“区块链技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