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 UI Designer 各國面試經驗分享

Jenna Lin
Minor Point
Published in
17 min readApr 23, 2017

2016 / 06 — 2017 / 03 面試經歷摘要:

  1. 2016 / 06 台灣新創 A (兩關當面面試)
  2. 2016 / 07 新加坡新創 (一關Skype面試)
  3. 2016 / 07 台灣新創 B (一關當場面試、一關人資電話面試)
  4. 2016 / 08 — 09 國際企業上海分部 (一關Skype面試、一個設計測驗)
  5. 2017 / 01 國際企業荷蘭總公司 (一關人資電話面試)
  6. 2016 / 12 — 2017/03 國際企業曼谷總公司 (三關Skype面試、四關當場面試、一場設計測試)
  7. 2017 / 03 墨爾本新創公司 (一關當場面試、一個設計測驗) — Finally Got an Offer

去年離職前後一邊規劃出國唸書申請,一邊嘗試不同工作面試機會,用本篇統整重點、心得分享。

設立目標

身為設計師凡事都要先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想這麼做?為什麼用這個方式?

  1. 自我的市場價值(想知道自己兩年半的工作經驗,擁有多少市場價值)
  2. 訓練面試能力(學習解說自己的作品、設計流程)
  3. 訓練英文能力(加強語言能力,並且體驗不同企業文化)

面試詳細紀錄

2016 / 06 台灣新創 A

參與這間公司的 UX Testing,得知有工作機會,覺得對方有真正實踐用 UX 方法改善產品,加上本身已經是其用戶,很喜歡他們的產品,所以遞了履歷。過程經歷兩關(列出印象比較深刻的問題):

  1. One on one Interview with PM
  • 【企業文化】對方列出公司四項團隊精神,先詢問我的看法,想了解我會怎麼解釋並運用在團隊合作上。聽完我的回答,對方才解釋公司的定義。
  • 【個人特質】人生中最大的挫折?(我認為這題可以很深刻的解釋自己怎麼從逆境中成長。另外在新創的環境下,通常一人要身兼多職或多工,自己要如何平衡個人身心壓力又能維持一定的工作品質,如果有回答到這點會非常加分。)

2. Group Interview with a PM and the COO

  • 【個人特質】會怎麼形容自己?
  • 【向上處理】如果你不認同主管的想法,你會怎麼做?
  • 【工作溝通】如果同時有很多需求,怎麼去分配優先順序?

基本問題【學經歷】自我介紹、作品集介紹、工作經驗這些是所有面試必問的,面試官也會根據當場狀況,提問不同問題。

這間新創很著重在公司文化個人特質是否符合,比較像歐美的企業文化。在澳洲新創工作的朋友分享過,他們公司面試時,會針對個人特質問問題,面試官也會很認真的跟面試者講解公司文化,主要是他們相信員工認同這間公司文化,才會待得長久,所以專業能力只是基本條件。

當時面試完後,後續等待過程非常的漫長,隔了三個禮拜以上才回覆,所以被拒絕時不意外。拒絕原因是他們想找比較資深的設計,可以帶領整個團隊做使用者測試、研究,他們有找到更適合的人選,所以沒有錄取。

2016 / 07 新加坡新創

這間新創是我第一次全英文面試,面試我的是他們第一位設計師、但對方也剛入職沒多久,因為公司剛獲得新的資金,才得以擴張團隊。這場面試讓我非常挫敗,除了語言能力不夠好、對方的印度口音很重,問題範圍也超出我預期,他非常重視就學期間的狀況:

  1. One on one Skype Interview with Senior Indian Designer
  • 【學歷】為什麼想學設計?學校所學的設計理念?在學校的作品? (我認為對方也不太有面試經驗,他花了非常多時間在跟我聊學校經歷,後面留給工作經歷的時間明顯不夠)

國際面試基本上分成兩個部分:

  1. 應徵者自我介紹、經歷、作品集介紹(對方根據內容延伸提問)
  2. 面試者講解公司文化、團隊(讓應徵者提問,一定要準備三到五個問題以上)

我認為這場面試失敗原因,主要是準備不足,我原先準備的問題都比較偏重在工作經驗、專業能力,對於比較廣泛的設計理念、比較久遠的學校作品,都沒有太多準備(但這也是我唯一一次遇到問這麼偏問題的面試官,後面的工作面試都是著重在工作、專業能力上)。另外一點是我沒有反問太多對於他們公司的問題,所以面試提早結束,這讓我學會一定要想好怎麼反問,或是在對方介紹時觀察對方在意的點,在我提問的階段我就可以提出來。

2016 / 07 台灣新創 B

在 FB 的 UX、UI 社團上看到徵才資訊,所以直接在 FB 投遞履歷。這間公司雖然是三年的新創,但是有大集團投資,人事聘用上需要經過母集團同意(據說來回就需要等待一個月),所以公司文化非常的不新創。

  1. Group Interview with a Senior Designer and the Design Manager

這場面試的問題都圍繞在專業能力,因為我的工作經驗主要橫跨的平台很廣,剛好符合對方的需求(他們要規劃整套新平台的設計系統),所以當場聊得很順,順到我太直接的問:「所以我有入取嗎?」而且我還笨笨的問了兩次(笑),結果第一次問被帶過,第二次問設計主管思考了一下,就當場錄取我了。

2. Phone Interview with a Recruiter

本來覺得這份工作內容我很喜歡,雖然無法馬上出國,但是可以有機會做國際市場,加上內容很有挑戰性,所以那時候認為離職後可以無縫接軌。但是這間公司的人資我認為有很大問題。

原先被告知是當面和人資面談,但是隔一段時間,人資才在某天下班時段打電話來,直接問我可不可以當場電話面試(但我那時人在捷運上,整個超級突然而且無預警),後來約了隔天電話面試。但隔天人資超過約定時間才打來(我打過去好幾次都沒接),談過期望薪資待遇後,又隔了非常久才打來第二次(中間還有好幾次約好時間沒有準時的狀況),對方給了公司願意給的薪資,比我預期低非常多,他還回:「以你的學歷、工作經驗,我們公司只能給這個價格。」

當下聽完真的非常生氣,覺得一個不懂這個職位專業能力的人資,憑什麼用這樣的態度回應應徵者?不僅不專業,也非常的不尊重人才。

我在澳洲也有遇過獵人頭、公司人資,基本上專業的人資,對職務需求的專業能力是有一定理解的,而且他們態度都會很尊重你,這樣才能幫公司找到正確的人才。所以當遇到隨意要求砍期望待遇的獵人頭,或是講你不值得這個價值的人資,請先不要難過,常常不是你不夠好,往往是對方不專業。

2016 / 08–09 國際企業上海分部

雖然對方主管是中國人,但還是全英文面試,因為他們公司的團隊一半是各國人才,需要用全英文溝通。這場面試過程是基本的經歷介紹、提問,並沒有太刁難。

  1. One on one Skype Interview with Chinese Design Manager
  2. Design Task (1 week prepared)

這是我第一次面試到需要做完整的設計測試,收到題目後,有一週時間準備,寄回順利了話,需要做 45 分鐘簡報設計過程、建議的解決辦法。他們公司的產品有分成四種年齡層的用戶,我收到的是其中一個年齡層。但我那時候回答得非常廣泛,是針對我對他們產品完整的看法(包含所有年齡層),沒有專注於他們設定的範圍提出具體解決辦法,所以沒有拿到簡報機會,直接被婉拒了。

2017 / 01 國際企業荷蘭總公司(人資電話面試)

我在 Dribbble 上看到徵才資訊,所以遞履歷。對方人資很有效率的回覆我,但也是我第一次收到安排面試的信件,包含很多連結讓我好好做功課,研究他們公司。

他們公司的 UX Designer 職位也非常有趣,除了 UX 測試能力,還需要會前端 HTML、CSS,因為他們需要 UX 設計師自己寫 A、B Testing 的示意頁面。(其實我認為所有公司都會有自己對職務的定義,很多時候不能只靠職稱判斷,職場上更多公司職稱寫 UX Designer,職務卻需要你會做用戶測試、會視覺設計、也要會寫前端程式,所以在面試階段一定要確認該公司對該職稱的定義與預期。)

  1. Oversea Phone Interview with Recruiter

人資打來時的問題,有點像在勾選 Check List ,他不會針對專業能力提問,只會問很基礎的,你這個技能學多久?這項技能運用在工作上多久?

但他提問了很多關於公司背景、企業文化的問題,開頭都是:你知不知道我們公司文化是什麼?你知不知道我們盈利模式?(對方姿態有點高,認為應徵者應該要先全面了解他們公司)

其中一個非常刁專的問題是:

「如果今天公司指派三個案子給你,都非常緊急,你會怎麼安排優先順序?」

我第一次回答先自己判斷所需時間、功能重要性,第二次我回答尋求團隊其他設計師協助,第三次回答找主管討論。過程人資一直像是跳針的問:「你都做了這些還是不能判斷呢?」所以最後我回答,你只是假設這個狀況,但是我沒有更多具體細節,我無法提出更具體有效的解決方法,因為不同的情形之下,當下處理的方式都會不同。但對方明顯不滿意我的回答,隔天就收到這一階段沒有過的回信了。

2016 / 12–2017/03 國際企業曼谷總公司

這間國際公司是我經歷過歷時最長的面試過程,一開始是 2016.11 在 LinkedIn 上收到對方廣泛寄出的面試邀請訊息,因為他們公司要在 2017.1 時到台北徵才,十二月收到對方人資的 Mail 時,我解釋了我已經搬到墨爾本的狀況,所以人資非常有效率的幫我安排了一般招聘流程的面試:

  1. One on one Skype Interview with a Senior American Designer (2016.12)

這場面試很難得的前半小時先由對方分享公司文化、體制,和面試官自己本身為什麼選擇這間公司(為什麼從美國來到曼谷工作),並讓我詳細提問,後半小時才由我自我介紹我自己。雖然面試的兩大部分內容是一樣的,但是整體從人資的積極與面試方式,都會讓人感受到這間公司很尊重所有的面試者。

【作品集問題延伸】你覺得開發這項產品時,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這個問題也讓我在之後的作品集面試,我都把最大的挑戰加入我的腳本,讓我的介紹更完整。

2. One on one Skype Interview with the American Design Manager (2016.12)

當天因為已經是他們公司聖誕假期前一天,所以主管說他只有二十分鐘跟我面試,因此我簡單的快速介紹我的經歷、作品。(大公司很常有約好的面試時間臨時有狀況被縮短,或是因為是 Skype 面試,連線問題影響面試時間,所以自己要能掌控好所剩時間,表達出重點。)

3. Group Skype Interview with two Senior American Designers and the American Design Manager (2017.02)

前兩次面試因為卡到聖誕假期,結束之後有經過台北海選,後面接著台灣農曆年,本來以為是無聲卡的,但隔了兩個月收到了下一階段面試通知。

這場作品集面試有50分鐘,希望我花五分鐘詳細自我介紹,並且挑出三項作品(每項15分鐘),完整介紹我的設計思考過程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當時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準備簡報,我的簡報架構是:

  • 自我介紹:大學所學(過去)、工作經驗(現在)、未來目標(未來)
  • 作品 1 :KKBOX on Apple Watch ,這項作品解釋了我在 KKBOX 一般的開發、解決問題過程
  • 作品 2 :KKBOX on UWP,這個作品分享了我如何在大公司的小團隊中,從零開始完整開發一項新產品,如何當 Product Designer ,身兼UX、UI、Visual Design 的職務(延伸閱讀開發過程:英文版 / 中文版
  • 作品 3 :My latest freelance project,這個作品展示我如何使用 Sketch (如何歸納設計文件檔),並運用 Zeplin 遠端和工程師溝通。

這份簡報的準備,除了讓我重新組織架構了我的面試完整度,也讓我學習到如何以三個案子作為不同的切入點,闡述我的能力。

4. Final Bangkok One Day Interviews (2017.03)

早上的三場一對一面試,我都是用同一份簡報介紹我自己,但每一位設計師看重的點、詢問的問題都非常的不同:

  • 9:00–10:00 One on one Interview with a Senior Chinese Designer

【文化差異】怎麼看待產品全球在地化?

  • 10:00–11:00 One on one Interview with a Senior Taiwanese Designer

【UX 設計】這位設計師非常仔細地詢問我在簡報中所提出的每個設計決策的原因,最後有一題因為我沒有準備到,當下也真的想不起來具體的例子,所以我很誠實地表示我當時工作分配狀況,雖然不是很理想的回答,但我認為誠實是面試過程十分重要的一環。

  • 11:00–12:00 One on one Interview with a Senior American Designer

【文化差異】跟這位美國設計面試,很像在聊天,她也很主動地分享自己從美國到曼谷工作後,認為不同文化的設計師的差異。她敘述到美國的設計師會非常積極爭取他們認為是對的解決方式,認為不管是老闆或 PM 都不應該隨意更動設計決策,但是亞洲的設計師如果被要求修改,往往都不會據理力爭。

  • 12:00–1300 One on one Lunch Interview with the American Design Manager

基本上這場面試我非常的痛苦,因為早上經歷了三場後,又需要跟主管繼續面試,兩個人都很累的狀況下還被迫要一起吃午餐,對方也是不太會主動找話題的面試官,我後來已經呈現半放棄狀態。

其中有一個話題,我認為是我整天面試中最大的敗筆。

在澳洲我很習慣在業界的 Meet Up 場合跟澳洲人分享文化差異,所以我延續了上個設計師提到的文化差異下設計師決策能力的問題。我嘗試表達亞洲的企業文化,常常設計師是需要妥協的,所以我們只能在商業決策下,力求最好的設計解決方式。

但是對方是美國人,他的反應非常大(我認為已經是負面反應),他認為如果設計測試的結果,有強大的 Data 作為輔助,怎麼可以隨意妥協?

事後我跟朋友討論,也許是我的英文用字問題,我使用了 Compromise 這個字作為妥協,但是如果用更婉轉的說 Consensus 表達達成共識,用不同的字來敘述同樣的問題,也許效果就不會這麼負面。

  • 13:20–16:00 Design Task
  • 16:00–16:20 Design Task Presentation
3 hrs Design Task Result

從曼谷回來隔週收到未錄取通知,人資的回饋非常的長,具體指出了他們認為是時間不對,覺得我已經達到身為 Junior 設計師所需的專業能力,但是他們認為現階段,他們團隊需要招募的是更資深可以做出設計決策的資深設計師。

雖然這個結果很讓人失望,但其實我內心知道這份工作跟我前一份工作一樣,是當大公司的其中一個齒輪,他們公司所面臨的轉型、組織調動,跟前一份工作的狀況非常相似,這與我目前更想到新創環境學習的方向不符合。

所以我認為自己只是不喜歡失敗的感覺,而不是真正為了沒有錄取這間公司而難過,有時候找工作也挺講求緣分和時機,不是這份工作不好,而是時間點不對,你們不適合。

2017 / 03 墨爾本新創公司 Localz

2017/03/15 Gave CV at Monash IT Industry Night

我目前就讀墨爾本的 Monash University, Master of IT 第一學期(因為大學非本科,所以預計要讀兩年),學校有院所週報會分享業界機會(實習、黑客松、業界合作...等),也有定期舉辦校園徵才。

我參加了本學期第三週週三的校園徵才,發現現場二十幾間公司,一半以上都在徵 UX 設計,當場都可以在攤位上直接詢問該公司的員工或人資任何問題。

其中一間新創 Localz 在攤位上寫「投 CV 換一件 T-shirt」,我當時在攤位找到還沒有被學生圍著的一位員工,直接聊他們公司的 UX 職位,對方表示他們公司目前沒有聘過設計師,所以想從聘用一位兼職設計開始,看 UX Designer 可以帶給團隊多大的效益。而我的學生簽證也只能兩週工作 40 hrs ,這點雙方需求完全不謀而合。

我們聊得非常開心,我當場給了 CV ,隔天就收到對方回信約面試,我也是準備面試時,發現跟我聊天的其實是公司的 Technology Director,並且是公司另一項產品的 Co-founder。

2017/03/22 Group Interview with the Technology director, the PM, a software engineer

隔週三到了市區的公司地點,電梯門一打開就是工作區,滿滿的男性工程師有嚇到我。結果 Tech Lead 直接我問想不想喝咖啡,我們一行人就去了公司附近的咖啡廳,整個面試過程像是在聊天,所以當天兩項過程內容其實是穿插的:

【公司】

  1. 【主產品科技】我因為預習過官網,所以直接給了他們回饋,並且分析以我來自台灣(亞洲)的文化背景,怎麼看待公司在不同文化市場的可能性。(公司目前市場以英國、澳洲為主,墨爾本是總公司開發中心,英國是分公司有部分開發人員、行銷團隊)
  2. 【各項產品介紹】講解各項產品,因為產品橫跨各平台,這點和我之前工作經歷吻合,所以我當場聽完他們所有產品的介紹後,給了我如果身為公司第一位設計這個角色,會怎麼做的詳細歸納。
  3. 【公司文化】基本上公司因為是新創,所以聘用了不少大學生兼職,所以本來就有一套彈性工時文化,學生可以根據課表安排進公司上班時間,如果需要也可以遠程工作。

【我的簡介】

  1. 我先自我介紹自己的學經歷
  2. 拿出之前面試時累績的作品集簡報,講解我怎麼做 UX Testing 和我之前負責的案子
  3. 現場打開 Sketch 展示我如何統整設計檔案、如何跟工程師溝通

2017/03/23–24 Design Task

面試隔天收到第一階段過關的通知,並且拿到另一位 Co-founder 給的 Design Task。

因為我對於另一項產品的背景不了解(產品是澳洲當地人的醫療保險),所以在提出解決問題之前,我先自發地做了簡易的 User Research、Testing。週四上課時直接找了一位香港同學測試,佐證同樣是國際學生背景,我認為的問題跟他是否相同。回家後,也直接拉了兩位澳洲室友幫我做測試,有了基礎測試結果,週五我才開始進行完整設計方法解決(找 Reference > Wireframe > A / B Testing > Mock Up)。

基本上我用了一天的時間做了這一份簡報,內容包含我身為產品設計師的設計思考過程、解決問題的方法。事後我才知道 Co-founder 只想測驗我提出幾項解法(只需要簡易手繪),但我自己多做了非常多步驟。

DESIGN TASK

2017/03/30 Offer get!

最後我在遞完履歷的兩週後,順利拿到了這份工作!公司也是我最想挑戰的新創環境,裡面員工也都是澳洲白人或亞裔,我是公司的第一位設計師,並且是第一位國際學生身份的學生兼職。

失敗只是經驗的累積,過程才是真實的收穫

雖然前面歷時八個多月的面試都沒有真正拿到 Offer,但是我有達到我的目標,對於面試流程已經很熟悉,不管用中文或英文都能快速反應,每次的面試也都讓我累積不少可以改進之處。

真正回頭檢視,發現自己學習到的非常多,也很開心自己努力踏出舒適圈去嘗試,更意外的在過程中體驗不同面向下的文化差異。

謝謝大家耐心閱讀到這裡,之後會分享我加入墨爾本新創公司後的感想!

--

--

Jenna Lin
Minor Point

A Senior UX/UI Designer with a product mindset. 🖋 A Calligrapher 12 Nov 2015. 🐾 I am always reaching up to my very b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