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是斐陶斐榮譽會員(那是什麼?)

HuiYu CHENG
5 min readMay 21, 2018

--

「嗨!同學,這裡是系辦,幫你申請斐陶斐榮譽學會榮譽會員,所以要跟你拿出生年月日喔。」大概一個月前接到這通電話真的是沒頭沒尾的讓我無法理解,要不是印象中認識學校的電話號碼,我還真覺得是詐騙電話…

所以斐陶斐是在什麼?

不只你茫然,我也不懂。上網查資料也非常少,簡而言之,學生若得到斐陶斐榮譽學會的榮譽會員,即代表品學兼優(我自己覺得,有點像小學市長獎總統獎這種感覺,或是集書卷兌換的禮物(咦?)
以上是讓大家比較好理解,不帶有褒貶之義。

證書本人

申請資格:成績在前 1% 的應屆畢業生。

凡國內大學校院之大學部應屆畢業生,品學特優者,每一學院得推薦應屆畢業生人數百分之一,為本會榮譽會員,不足一人者以一人計。應屆畢業生會員推薦資格,以應屆畢業生學期前各學期成績平均為準。
—摘自 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推薦榮譽會員標準

斐陶斐榮譽學會的官網上比較詳細的介紹,有興趣的人可以上去看看。

除了頒給大學以上優異學生,斐陶斐也有授獎給對學術研究或社會事業有特優貢獻者,稍微爬了一下文,這類社會人士來頭都不小,授獎的尊榮性也比學生更高。

BTW, 斐陶斐的英文音譯是 Phi Tau Phi,用以代表哲學、工學、理學 ( Philosophia, Technologia , Physiologia ) 三種學術。

我想大家應該更好奇,拿到斐陶斐可以做什麼吧!?

沒錯這方面的文也很少呢!根據系辦回答,大致上就是在學術領域比較有功用「之後申請國外研究所可以用。」系辦是這麼跟我說的,也不難理解,畢竟是以成績為基礎的獎項,對持續攻讀申請有利

有些外國學校有認證這項會員,也有學校設立此會員的獎學金,這就待各位自行研究。

「習慣成功的人不會放縱自己在新環境裡失敗。」這是一個教授跟我們說的,碩士履歷審查時,若兩個人各方面經歷都一樣,他會選擇成績優秀的那個,主要的意思是成績雖然不能代表一切,但在學習裡嚴以律己的學生,代表他有衝勁,不會輕易接受失敗,成績與排名就是驗證之一。

拿到斐陶斐的感覺是?

我身為一個邊緣系大四老人第一次聽到「榮譽會員」這個詞真的是受寵若驚,一方面是覺得「啊呀!這是真的嗎?」一方面又想「沒聽過這個獎耶!是不是其實意義也不大?」有些欣喜,又少了點榮耀感,也沒有把當時的感覺深刻刻劃在心裡

倒是,拿到勳章的我就開始回顧我大學四年倒底做了什麼...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XD

因為不知道倒底學院的學生數是多少,也不知道有幾個人得到這個獎項,所以並沒有很自滿的感覺,反而驚訝,啊原來自己也累積了那麼多成績啊!

比起實用層面,更專注在自我價值吧!

網路各式文章好的壞的討論斐陶斐,有人覺得每校都有不怎麼樣,有人覺得這是菁英拿的獎,看得我糊里糊塗,越來越不清楚這個學會會員的定位,忽然一個瞬間,腦袋蹦出另一種想法看待它:有人看見我的努力是一件開心的事。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需要別人的認可

受到別人的認可,不就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嗎?同學、主管、陌生人、一起辦營隊的夥伴…當我們受到肯定,而當這項肯定是自己掙來的時候,更會在心裡默默感動吧!?
我們不會去介意這個給予我們嘉許的人倒底是不是有來歷有頭有臉甚至對自己未來成就有利的人,不是嗎?
那麼,為什麼要去如此計較一個沒有拿你任何好處,用組織名義肯定你的榮譽會員制呢?
( 這些是寫給網路的酸民看的 )

我總想要把這個徽章倒著看

總之,

如果你跟我一樣,學校默默幫你申請了這個榮譽會員,沒有授獎儀式,沒有護貝獎狀,沒有獎盃,沒有獎學金,懵懵懂懂跑去系辦拿勳章,也不用覺得奇怪或覺得沒意義,就愉快接受這對你四年來的努力給予認可了吧

開心的事只要專注享受多巴胺就好。

這樣,人生會更簡單。

坦蕩蕩不吹噓,謙卑感謝…

感謝斐陶斐榮譽學會的肯定
感謝教授、老師、前輩們的諄諄教誨
感謝同學相互砥礪、學長姐模範
感謝要求自我的自己、過去的努力
感謝壓力的敦促(雖然也賠上很多代價)
感謝頑強的身體、新鮮的肝
感謝爸媽的基因
(好囉~樓越來越歪囉 XD)

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

180522 新增

感謝大家熱情回覆~讓我更認識斐陶斐的殊榮性

收到這個獎項和大家的肯定讓我很開心!

人生不只有成績,更多具有意義與挑戰的事物在等著我們呢!

Check out more about me

🚀我的 AAMA 實習心得文:小妹我在 AAMA 台北搖籃計劃的實習

🚀我的 AAMA 實習一週波折文:三日不實習,便覺面目可憎(?)

🚀我的 MSP 實習成長記:技術助教沒你想得簡單 MSP node Js 聚會

🚀我的 MSP 實習成長記 BONUS:彌月快樂_程式初體驗

--

--

HuiYu CHENG

綽號鮪魚 or 莎拉,本名鄭惠宇|社.會.人。自律神經已經 40 代的北棲青年。善於運用輕鬆的領域探討深刻的議題。不知不覺竟然來到 2022。看來今年也是期許自己多寫文章的一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