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消費腦波】測試體驗展

Ian
I think, therefore I do.
Sep 10, 2020

你的腦波是強是弱?
你是如何讓錢變成你喜歡的形狀?
看到幾句文案就觸動你的內心,打開了你的錢包?
你買的東西是你真正想要的?
還是只是落入了行銷心理學的陷阱?

這幾句理念,能讓你的錢包失守嗎?

【每次消費都在為你理想中的世界灌溉】
【美學的實踐,讓審美意滲透生活的場景】
【Team up, Fight On】
【解決問題的新方案,創意與效率的共生】
【美好未來的切片,堆疊出明日的生活樣貌】

這幾句文案,能讓你加入購物車並且結帳買單嗎?

【醫學證實,人體工學設計】
【一秒讓你找回自己遺忘的童心】
【在地取材,就地生產】
【經過數千次安全性測試】
【為你的每次旅行加分】
【網友票選 No.1】
【根據你的 2019 購物清單,我們推薦你這款____】
【德國紅點設計獎】
【換季必 Buy 購物】
【符合公平生產的製程】
【敲碗許久的新品終於到貨】
【湊滿千元,全館免運】

現場提供了非常多的品項,如果文案打中你心,那你可以將條碼放進你的購物車,最後經由結帳櫃台掃碼,分析你是屬於什麼樣的消費特質。

透過文案的選擇,掃碼的結果將人們分成了 6 大類的消費特質,例如:點燃好感的相襯感、帶來富足的回報感、激發渴望的珍稀感、擁抱人群的安全感以及提攜承諾的忠誠感等。

你是為了買而買? 大家都在買,不買我跟不上,買吧;還是為了你心中深信的理念而買? 產品都大同小異,我買的是我的內心價值;抑或是為了旁人的眼光而買,買這個然後拍照發文可以得到很多讚,買!

從滿足需求到享受生活,從需要到想要,從公版到客製化,從眼花撩亂到極簡主義,隨著世代的演進,消費行為也在變化,【誰說人是理性的】書中講的依然適用於現代行銷手段,但過多的資訊造成的疲勞,這幾年也逐漸發展出少即是多的極簡主義理念,有些東西,其實你根本不需要,你只是落入了情不自禁的陷阱。

架上的文案沒有幾個得到我心,只選了 3 個尚有稍微符合自己內心感受的文案,想了解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結果測出了 100% 的相襯感,就像是抽詩籤一樣,對於相襯感,也有相對應的解釋:

「你買的不只是產品,也購買了你對周邊事務的認同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樣的杯子,放在對的情境裡就讓人更難以抗拒,如果旁邊再補上一句對的文案,錢包就已經掏出來了。

重視相襯感的人,通常很有自己的主見和品味,除了商品本身的機能,更重視消費時整體的體驗和氛圍。」

如同星座書上寫的,有些地方對,有些地方不對,這幾年已經不會有事沒事跑進 IKEA 以及大創閒逛,然後提了一堆東西出來,最後才發現其實根本不需要,現在還是會去 IKEA 以及大創,只是腦波比較強,不再覺得「這個好像我需要」、「這個好像也不錯」或是「這個東西好像很是還擺在_______」,開始會思考:

「我真的需要這個嗎?」

回歸初衷

玲朗滿目的文案,眼花撩亂的理念,從開發產品到行銷然後到售後,最後都必須回歸到 Simon Sinek 所說的: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why you do.

人們或許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你可以觀察他們,然後給他們一個為什麼要買這個的理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