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自己配電腦 — 64k 跑遊戲 + 深度學習用桌機

Jack Chen
12 min readFeb 18, 2023

--

原文:https://jackchen890311.github.io/2023/02/18/build-my-own-pc/

先說結論,最近在學習如何選購桌電配備,對於桌電領域完全不熟的我,研究了好一陣子之後,最後用 64k 的價格,配了一臺效能令我十分滿意的桌電。身為資工所的宅宅學生,沒有一臺強大的桌電用來打遊戲、跑模型,那怎麼說的過去呢!

好啦,其實事情緣起是這樣的:去年十一月在尋找指導教授,跑訪各實驗室時,都會順便詢問學長姐實驗室的硬體資源如何,畢竟研究所的課對硬體要求頗高,如果硬體不好應該會過得很痛苦。雖說資工所大部分的實驗室硬體資源都不錯,有些一人一張 3090,甚至還有聽說正要添購 40 系列的,然而,我最後找的教授的實驗室,共用硬體竟然只有 4 張 10 系列顯卡,真的是完全沒辦法用啊!當初學長就有跟我講過這件事,最後根據整體考量下還是硬著頭皮選了,所以自己組一臺電腦就成了必須(順便組起來玩遊戲也方便),也因此才有今天這篇文章的產出。

我的需求、預算與配置

在我需求的部分,我最主要是學業所需,兩年的研究所內我預計會需要跑不少的深度學習模型,所以效能不能太差,在 CPU 與 GPU 方面皆是,特別是顯卡的 VRAM 不能太低;而預算方面我預計這臺可以用個五到十年,所以抓 60k — 70k 左右,不太希望超過 70k。

我最後的配置如下,價格(除顯卡)是 2/11 在欣亞購買的價格(臺北比較有名的電腦店就是原價屋跟欣亞了,兩者聽說差不多,如果你有其他信任的店家應該也可以),也會請他們幫忙組裝,從下單到組裝完成到我等了 7 天。這裡不得不抱怨一下,原本跟我說週三、週四會好,週四打過去問又說週五,週五當天打過去跟我說完全還沒裝,怒噴了他一番後終於承諾晚上給我,看了地圖上評論最近好像常常這樣,建議各位要有心理準備,然後記得定期打電話查勤。不過工作人員人都很好啦,所以還是不跟他計較太多了:

各項配件挑選方式

一直到最近開始認真研究,我才知道一臺電腦的基本組成配件有哪些,以及該如何看配件的規格。這邊就簡單說一下我大概如何挑選(以下也是我自己的理解,若有誤還請見諒),也針對每個部件的功用做簡單介紹,讓對桌電完全不懂的人,看完後也能大概有點概念,若想更深入了解可以參考下方相關網站的第一個,裡面針對各個配件有很詳細的介紹。

中央處理器(CPU)

中央處理器就如同人的大腦,主要負責電腦大大小小的運算與任務排程、資源分配等等,而一般消費者主要的選擇不外乎就是 Intel 與 AMD 這兩家公司,若是做深度學習則建議選 Intel,以避免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

Intel 的 CPU 型號主要看兩個點,一個是系列(i3, i5, i7, i9)一個是世代(最新為 13 代),兩者都是數字越大越好:

  • i3:低階,多為文書機使用,但基本上一般不選這個
  • i5:中階,是一般消費者最常選的系列,效能也算可接受
  • i7:中高階,追求效能的遊戲機多選這個,我自己也是
  • i9:高階,多是頂級遊戲使用者才會選擇

舉例來說,我買的 CPU 型號是 Intel i7–13700,就是 Intel i7 系列第 13 代的產品,有些後面還會有英文後綴如 K(可超頻,就是可以手動讓他更強)、F(無內顯,但我不建議,有內顯的好處是顯卡壞了還可以用內顯擋一下)等等,就看個人需求選擇。題外話,我筆電是大一時買的,CPU 是 i5–8250U,當初應該是最新的,過了五年 CPU 差了五代,只能說電子產品真的是更新很快!

顯示卡(GPU)

顯示卡主要用途為顯示(廢話),基本上就是連接電腦主機跟螢幕的地方啦,而由於其一些特殊的運算性質,所以舉凡玩遊戲、3D 繪圖、影片剪輯、挖礦、跑深度學習等等,都對顯卡的效能有一定的要求。對我來說最主要組桌電的原因,也是因為我的筆電顯卡超級爛(筆電一般也不會塞或塞不下太好的顯卡啦),跑深度學習實在是太吃力了,再加上實驗室的顯卡老實說也是蠻爛的,只好自己花點錢買給自己用。

主流顯卡分為兩種晶片架構,分別是 NVIDIA 與 AMD,而深度學習又多以 NVIDIA 為主,性能表現兩家應該差不多。前述兩家是晶片商,而晶片商會再與其他公司搭配,由其他公司推出完整的顯卡商品,主要廠商像是華碩、微星、技嘉等等,我們主要買也是從這三家去挑,而同樣的晶片型號會因這三家廠商的調教不同,而推出不同等級的產品,像是技嘉就有 EAGLE 或 Gaming 系列等等。

晶片型號的辨別方式的話,以 NVIDIA 來說會有四個數字跟後綴英文,數字兩兩一組,分別代表世代以及性能,舉例來說 4090 就是 40 世代中 90 系列的顯示卡,若後綴有像是 SUPER 或 TI 等通常表示再更上一個等級,像是 3090 TI 就比 3090 再更強一些。關於顯卡晶片的強度很多網站都有詳細比較,這邊推薦一個 顯卡天梯 給大家,在選購時我主要會比較 VRAM、CUDA 核心數、功耗等等數據,這邊順便給大家一些判准參考:

  • 一般消費者對顯卡的選擇大約落在 50–70 系列,高階遊戲玩家或有特殊需求才會上到 80、90 系列
  • 要順跑現在的 3A 遊戲大作,大概 3060 系列以上都可以,2060 左右的應該勉強也行
  • 若是要跑深度學習,則 VRAM 越大越有優勢,Batch Size 可以調大,也可以放更大的 Model
  • 顯卡越好其他配件也要做相應的提升,才有辦法好好發揮顯卡的能力(這項適用所有配件)

買顯示卡算是我在配這台電腦的過程中,波折最多的一項配件了。在以前好像只有遊戲玩家才會對他有一定的要求,然而最近因為該死的礦潮,顯示卡的價格可以說是波動頻繁又居高不下,甚至已經到了離譜的地步,最新的 4090 一張賣到 6 萬塊,都可以組兩臺文書機了,這價錢根本是在開玩笑,買到撞到。以我的預算以及需求,在研究了一陣子之後,最適合的我覺得大概是 3090 系列,效能強、VRAM 又大,完全可以符合我玩遊戲 + 跑深度學習的需求,現在的價位也還算勉強可以接受,大約一張 3 萬上下。

但很不幸的,2023 年初正在經歷顯卡換代,3080 與 3090 系列已經停產,加上廠商為了 40 系列的鋪路,也已經將 30 高階系列的庫存清得差不多(價格甜蜜點在 2022 年下半年,那時候 3080、3090 可以用 2 萬 — 3 萬買到),所以現在市場上的庫存只剩超級盤的 40 系列,以及 3070 TI 以下的 30 中低階顯卡,我跑遍了整個光華商場,問遍了八德路上每家電腦店,完全找不到 3090 系列(有找到一張過,但手腳不夠快被他組掉了…)。

完全束手無策之際,我只剩下兩個選項:買二手顯卡或是等效能更強的 4090 降價。思考了一陣子後,覺得 4090 要降到我願意接受的價格,大概還要個一年到一年半,到時候我碩士都念一半了!所以最後只好到臉書的電腦配件交易社團買二手顯卡,還好運氣還算不錯,最後用 28.5k 的價格,買到去年 12 月購入的 3090 TI,面交時實際看他測跑分也沒什麼問題,就等到時候其他配件到貨,再裝上去試試看了。

這邊要特別注意的是,因為最近礦潮退燒,所以現在二手市場上充斥著許多二手礦卡,而礦卡我建議能不碰就不碰,因為礦卡大多都是 24 小時不休息在跑的,而長時間處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對電子零件的壽命很有影響,因此常常看到買二手礦卡沒多久就出問題,而原廠也會因為一些規定,即使在保固內也不給礦卡維修,到頭來等於花了冤枉錢。顯卡這東西,最好還是購買新品,除非你像我一樣迫不得已才往二手市場找,找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看有沒有可能是礦卡的特徵。

主機板(Motherboard)

主機板就像人的骨架,他的功用就是提供地方連接所有其他零件,你可以想像他上面就是一堆插槽,專門用來接其他東西,像是記憶體、硬碟、CPU、GPU 等等。不同規格主要就是差在接口數量不同,還有可不可以超頻等等功能。

這部分其實我沒有太深入研究,所以也沒有辦法太詳細的介紹,主要大廠牌像是華碩、微星等等,而主板型號有分 Z、H、B 以及後面的數字,就我聽到的是 Z > H > B,而後面的第一個數字代表世代,像是我買的 B760 代表第七代這樣。另外也有不同產線的產品,像是華碩有 TUF 跟 ROG 等等系列,我最後是選比較好的 ROG 系列。

總而言之這部分還是交給店家或朋友推薦吧!但要注意店家如果推薦你超好的板子,要小心注意是不是被他話術了,說不定你根本用不到。還有一部份要注意的是,不同主機板的部分腳位不同,所以在 CPU 跟 RAM 等等的相容性上就會有差,像是 DDR4 與 DDR5 的插槽就是不同的,這部分要小心,也建議請店家幫你再三檢查。最後最後,記得檢查一下是否有提供 Wifi 跟 Bluetooth 的功能,以及有沒有買到迷你版的主板(迷你版會寫 mATX,正常版就是 ATX)!

CPU 散熱器

CPU 散熱器顧名思義,就是幫 CPU 散熱用的,基本上 i3、i5 應該是非必要,i7、i9 這種效能較好的才需要,有分空冷與水冷,水冷較貴散熱效果也較好。而選購方面我是請店家跟朋友推薦,基本上應該也都差不多,最後自己挑一款順眼的就好。這個如果要認真比的話,有些指標可以參考散熱效果,也可以去論壇看一下大家都推哪些。我記得除了我最後選的這個九州風神 AG620 之外,利民的 PA120、鐮刀的無限伍、君主的 DT24 聽說都還不錯。

硬碟(SSD / HDD)

硬碟就像圖書館一樣,存放著你電腦裡的所有資料。常見硬碟又可以分為 SSD 跟 HDD 兩種,就我理解大致可以歸納出以下性質:

  • SSD 存取速度快、容量較小、價格較高、壞的風險較高
  • HDD 存取速度快、容量較大、價格較低、壞的風險較低

而現在基本上必備 SSD,多作為開機碟或遊戲碟提高存取速度,不裝 HDD 也 ok,像我就是只裝兩顆 SSD,價錢上也沒有相差太多,SSD 也沒那麼容易壞。此外,現在剛好在 Gen 3 與 Gen 4 的世代交替,我個人建議直接選擇 Gen 4,兩者價格差不多,但 Gen 4 讀寫速度較快。讀寫速度越快的話,在電腦內進行 I/O 相關操作也會越順暢,不論是讀取文件、照片、遊戲等等都有影響,所以主要就依照這個挑選,加上記得選大牌子就好,像是金士頓、威剛、美光、WD 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容量因人而異,我個人選擇 1 TB + 1 TB 的組合,應該是很夠用了,若需要存大量影片等狀況再自己提高容量就好。

記憶體(RAM)

很多人搞不清楚硬碟跟記憶體的差別,簡單來說硬碟是你存放各種檔案的裝置,容量越大你可以放的檔案就越多,關機後檔案都會繼續保留;而記憶體是暫時容納你程序執行的地方,容量越大你可以同時開的程序就越多,且關機後裡面就清空了,兩者對電腦來說都很重要。

現在記憶體正好也面臨 DDR 4 與 DDR 5 的世代交替,然而,這邊我會推薦選擇舊的 DDR 4,主要是因為 DDR 5 現在還是太貴,搭配的主板也是又再高一個價位,但效能卻沒有差太多,所以算下來還是用 DDR 4 比較划算,可能再過個一年左右 DDR 5 較成熟了,價格降下來才會建議選 DDR 5。

挑選的話,大廠牌如金士頓、威剛、美光等等,個人建議選雙通道 16 GB 以上,若預算 ok 就像我一樣直上 32 GB。規格部分主要有兩個數字,分別為時脈與延遲時間,時脈會長的像 3200、3600 這種數字,越大越好;而延遲時間則是像 CL16、CL18,越小越好,聽說先選時脈大的再選延遲低的,不過我不小心選反了 QQ,但聽說差異也不大就是了啦。

電源供應器(Power or PSU)

電源供應器就像人的心臟,提供能量給所有電子元件,所以也是很重要的一環,聽說很多電腦用久後都是電供掛了開不了機,有些還會開到冒煙,十分危險,所以好好挑電供還蠻重要的。基本上選擇的話注意廠牌,大廠牌以海韻、全漢等為主,再注意一下有沒有十年保固,應該問題都不大;另外還有模組化程度、轉換效率以及最大瓦數等等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最大瓦數,因為現在顯卡都超吃電,所以你電供的瓦數若不足,就有可能無法正常使用硬體,可以使用這種 電源瓦數計算器 來計算你需要多少瓦數的電供,通常為求安全會把算出來再往上加一個等級,來避免全力運轉下電供吃緊的問題。

機殼

機殼就像人的皮膚或長相,其實還蠻重要的,因為他會決定你電腦的外觀好不好看,除非你對外觀不要求啦,不過現在不用花太多錢也可以買到不錯看的殼,可以自己斟酌一下。這部分我也是請店家跟朋友推薦,然後稍微看一下外觀,覺得 ok 就好,不過我買的這款是玻璃側板,在網路上有看到不少災情是玻璃因溫度變化整片碎裂,所以選購時也得自己考慮這點(希望我不會遇到…)。另外要特別注意,在挑的時候要注意空間夠不夠大,夠不夠塞下你其他的配件,有些會標註顯卡或散熱最大可以塞多長的,像是我的顯卡就很大一張,所以我有稍微注意這點(但安裝時還是塞得很緊,建議多留一點空間),建議可以給店家稍微檢查一下,他們經驗多應該比較知道哪些點要注意。

相關網站

以下的網站都是我挑選時有參考的網站或論壇,特別是第一個,對新手來說很實用:

結語

一不小心又廢話太多了,但配電腦的過程真的是波折連連,經歷了快一個月才結束。開始打這篇文章的時候還沒拿到我的電腦,等到拿到電腦後這篇文章應該就會發表,因為我想放幾張電腦的照片做紀錄,哈哈。這幾天都在暗自希望他趕快組好,我就可以趕快拿到趕快來玩遊戲之類的(咦不是學業用途嗎?)。總而言之,這篇大致記錄了我選購的心路歷程,希望我的經驗對各位有所幫助,下一篇文章我會分享拿到電腦後,如何幫全新的電腦灌作業系統(Windows & Linux 雙系統)。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https://jackchen890311.github.io on February 18, 20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