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過不去的是父母關係,還是自己的心?(《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讀後感)

故事販賣所
6 min readJun 5, 2019

--

不曉得從什麼時候,我開始能察覺與父母關係裡的暗湧。而且不幸的是,我慢慢無法接納那些不對勁。

例如,我早晨醒來常會鼻涕倒流至喉嚨,輕微一些我便會清清喉嚨,再不舒服可能會在浴室咳一陣子。這時浴室門外便會響起:「感冒了嗎?我說過好幾次了!感冒就要趕緊去看醫生,不要拖,要看好才行!」

天曉得我有這種過敏症狀,醫生說我如果感到困擾的話,再去每天吃藥吃上半年一年來控制。(注意,是控制,並非根治)權衡之下,我決定與之和平共處。但這種枝微末節的提醒(要求),可以說天天上演。

或是聆聽他們憂慮的事情,每一次我都好好了解狀況,接著仔細拆解,提供具體建議,並好好安撫他們的情緒。然後事情過了幾天,抱怨的事情仍舊存在,於是我又一而再、再而三的收聽那些困擾的事情。

「呃、那個……我上次的建議有嘗試了嗎?或許結果會不同呢!」我試著提出疑問。

「哎,你想得太簡單,我有很多苦衷的……你都不知道我辛苦在哪裡,我跟你說……」你有在玩RPG遊戲嗎?接下來你將會像與NPC對話一樣,聽到一模一樣的問題、情境,而且不會因為聽過了一百遍而有任何改變。

在我這個世代的朋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跟父母有溝通上的問題。(如果你沒有這個困擾,麻煩請留言跟我交流一下!拜託!)

Illustration Designed By 30000001090

台灣有句俗諺說:「 老人囝仔性。」意思是老人年紀大了,在性格表現上會越來越孩子氣,我觀察了一下他們的變化,這話確實有幾分道理。

於是我突發奇想,曾嘗試運用一些親子溝通技巧和我爸媽溝通,以解決一些意見上的分歧。結果卻都失敗了,事情的呈現大概如下面對話:

我:「妳說他這麼說很過分,妳當時一定很難受吧?」(同理對方的心理)

她:「我覺得他真的越來越不可理喻。」

我:「嗯嗯,我可以理解,那妳希望他怎麼對妳呢?」(引導她說出需求)

她:「怎麼對我?說這麼多幹麼?算了啦,過就算了!」

我:「也許可以有所改變呀。」(想繼續話題)

她:「沒時間想這麼多了,不說了。不如睡覺比較實在。」

我:「……」

嘗試幾次循循善誘以後,我體認到一個堅不可破的事實--

爸媽就是爸媽!他們可能因為年紀大了變得依賴、脆弱。但,不要預望他們就會變成你的大孩子。必須理解 踩在『父母』位置上,令他們覺得有安全感,而且擁有尊嚴。

所以「家有一老,如有一小」的溝通方式,終究是失敗了……

直到最近,我剛讀完一本蠻不錯的心理書籍,才總算解答我與父母相處之間的一些疑惑。這本書叫做《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

作者葛瑞絲・雷堡、芭芭拉・肯恩,兩人都是擁有三十多年資歷的臨床社工師,專門輔導家屬對於家中長者關懷照顧,因此本書擁有相當多的案例經驗可以當作參考。

全書一開始有一份簡單的評量表,你可以勾選自己父母符合哪些項目,接著進行分類,像是依賴型的父母、潑冷水型的父母、自戀型父母、控制型父母、自毀型父母、恐懼型父母等。每型一開始都會有基本的外在行為與心理分析,然後引導出他們所輔導的案例一開始糾結的點、他們給了什麼具體建議,過程中需要特別留意的問題,以及案例最後長成了什麼樣子。

我相信如果你正苦惱於如何與父母溝通,通常書中會有一到兩個類型會跟你蠻貼近的,你可以直接翻到那一個章節,或是從全書的「案例索引」去找找有沒有你比較關心的議題,會蠻有幫助的。

以下,是我看完這本書之後,幾個比較深的體悟,在此跟各位朋友分享:

一、不需刻意強求與父母理解彼此

過去我以為所謂的家人,就是要了解彼此的想法。畢竟我們花了幾十年的光陰和他們磨合,沒道理不懂他們的。但這種緊密的需求,無形中也造成了許多壓力。起衝突時,我們常會說「枉費我們生活這麼久,竟然不懂我。」、「我為他付出了這麼多,真不值得。」不過,是誰說家人一定就要了解彼此呢?

我的父母有他們的宗教信仰,這是他們精神糧食的來源。而我在信仰上,選擇回歸自己內心,要求事事坦白、誠實,只對自己負責,這是每個人面臨到人生這個課題時,所下的選擇。倘若理論價值上,真的有所歧異的話,保持一個信任而祝福的空間,這樣會讓彼此都舒服許多。

更何況,伴侶是你自己選的、朋友是你自己挑的,家人則是老天降生給我們的起點。這樣想想有時無法溝通、講道理好像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Illustration Designed By YUAN

二、試著同理父母親的感受

這個觀察在書中大量地出現,說實在,一開始我不能真心接納這個想法。我的父母親非常認真地撫養我長大,這部分我深深感激。然而成長過程一些錯誤而傷人的教養方式,至今回想起來我仍會不忍卒睹,只因為有些經歷太過傷人了。

但作者不斷重覆這些話,不知不覺裡讓我開始回溯我的父母他們的成長環境。我會去設想,假如自己處於這麼艱難的事件裡,我沒有辦法好好求學,也沒辦法選擇自己想要的職業。當遭遇到世界上這麼多惡質的人欺騙、壓搾、陷害時,我也能活成如今理直氣壯的樣子嗎?這樣想想,我似乎油然浮現一些慈悲的心理了。

我常在夢裡苦苦追趕那個被遺棄的童年,我想我父母也是的。他們也想照顧好我們,也想活得更快樂一些,然而人生就是如此,我們總活錯了方法。我們也總在尋找方法。

三、無論如何,先好好照顧自己

我覺得父母不是慢慢老去的,而是某一天他跌倒、某一天健康檢查、某一天認不得回家的路。你才恍然,他們已走得比你想的更遠。他們已老了。

令人更悲傷的是,你回頭看著鏡子:

原來我也老了。

我是一個忙不下來的人,早幾年只要一空閒下來就會產生罪惡感。工作上演變成我不想,也不願承認我辦不到。回家你還有房子裡的戰鬥要面對,不可以顯出疲累。你開始在醫院滑手機回信,一邊陪爸爸看診拿藥。你也要把他們的需求納入未來生涯考量裡,不敢找太遙遠、太爆滿的工作。慶幸家裡另外還有妹妹和弟弟可以分攤一些事情,這時就覺得有他們真好。

這本書有一個很棒的章節,是〈陪自己優雅快樂地變老〉,這一點是許多子女往往會忽略的事情。父母他們無法跨越「自己不再如年輕一樣」的憂傷,因而造成許多衝突。而我們面對家庭關係那些心痛與糾結,又何嘗不是我們無法跨越「很抱歉我無法滿足你的需求,成為你一百分的子女」所產生的。

當他埋怨時,不要隨之起舞,因為那是他面對世界的反應與課題。我們能做的是畫出一個讓自己舒服的心理界限,就像鏡子一樣,讓他的情緒來了,之後走掉。你可以付出,但要給的心安,更要理得。先照顧好自己吧!

後來想想,與父母相處,其實也是與自己相處。我常會反問,會不會自己有朝一日也會擁有那些習慣?後來想想,我這麼自覺地反省,應該會有一部分像我爸的樣子,一些些我媽的樣子,然後是我自己努力長成的模樣。只希望未來能好好實用這本書裡的方法,陪伴我的爸媽好相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