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課綱的未來猜想 Z1:人工智慧在教育上的應用講座摘錄及心得

李宥澄
Apr 17, 2024

--

授課教授:臺中教育大學 黃國禎教授 時間:2024/04/17(三)13:30–16:30

地點:嘉義縣立永慶高中

人工智能終將成為學生的日常,而教師不能落於人後。

▍因材網:智慧診斷學生能力指標。

  • 知識結點星空圖,記錄知識節點之間的影響關係
  • 每個節點提供教學影片及測驗題、AI診斷機制
  • 快速判斷學生在每個節點的學習狀況,找出造成學習困難的源頭知識結點
  • 提供個人化的學習路徑,例如:除法學不會,問題不一定在除法,有可能問題出在加法、減法、乘法,甚至於更早的學習內容。

▍課堂中的數位工具用途:

  • 課堂點名及學習狀況分析(表情或行為辨識)
  • 作文批改(規則式/深度學習):與人工閱卷的相似度接近95%
  • 個人化的學習任務推薦與回饋
  • 智慧聊天機器人:個人家教、學習伙伴
  • 學習歷程分析:補救教學、預警系統
  • AI+STEM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在STEM或PBL任務中運用AI科技

▍課堂中的數位工具:

#語言類:

DeepL的應用 https://www.deepl.com/translator

使用Google 相機進行即時翻譯 (本校的chorme book)

▍課堂中的數位學習三種模式:

一、教導式的數位學習

以教師規劃的學習目標 / 任務、內容、方法、評量等為主。學生運用數位工具或資源進行聆聽、模仿或練習等步驟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學生透過數位平臺或是透過數位載具(如平板)進行文本閱讀、習題演練與學習評量。

二、協作式的數位學習

學生與教師協作,學生參與學習設計。在學習歷程中,經由提問、對話、督導、教練等,師生互為學習夥伴。例如:讓學生參與評分規準的設計,並依據教師及學生共同開發的評分規準對同學的報告或專題進行同儕互評。

三、自主式的數位學習

學生主導學習,由學生決定學習主題 / 問題,設定學習目標、策略與進程,搜尋與管理資源。依需求選用數位工具與平臺,進行學習與自我評估及調整,以達成所設定的學習目標。

▍課堂中的教授提問(各校皆需要回答下列題目)#他校經驗!!!

  • 請分享不同型態的數位學習方式的使用時機及案例
  • 在不同型態的數位學習方式中常見的問題為何?如何解決?
  • 你會如何引導學生瞭解使用AI工具式平台在學習過程中應用的Why? What? How? When?

▍國立南投高商 資訊科老師

我換了很多學校,要想一下XDD自己架設moodle、影像辨識

▍AI學習平台與四學

🙌 我的提問:用手機就是數位學習?筆記設計如何有效表達?四學只是套入公式,怎麼昇華教學,而不只是淪為形式主義的耍花槍?

❶ 學生自學

人工智能作為學習診斷及回饋的工具。要有WSQ學習單。這一個階段最難。不能放他自己去學,會真的沒有學。要將自學包裝設計成教學活動。讓活動來代替老師的講課。

W(Watch):觀看並記錄重點(透過老師提供的圖表或問題引導)

引導、提示的問題,可以融入國文閱讀圖表判讀的形式

S(Summary):依據記錄的重點總結學到的內容

Q(Question):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看影片沒有意義,要附錄截圖,學生有鷹架。複習有幫助。

倘若以臺灣通史序為例……?史學的意義

❷ 組內共學

人工智能輔助發想。

❸ 組間互學

人工智能輔助批判思考。

❹ 教師導學(隨時)

評量及回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