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領域發起破壞性創新的能源公司:特斯拉(Tesla)發展的分析系列文章 — 總覽篇

C.H. @Knack of Matters
25 min readAug 30, 2023

Last update: May 9 2024
Update 1: Mar. 30 2024: 更新Tesla架構
Update 2: May 9 2024: 新增篇章架構、目錄、加密貨幣支付、善用資源、連結旗下資源

Surce: Tesla

先說結論

處於蘋果的高成長時代已經過了,但特斯拉正處在2008年的iPhone時刻,而這次的規模將會是比iPhone還要快的10倍速發展、10倍難度的科研發展、10倍面向廣度的推進。特斯拉正在電池、電動車體設計、馬達電機設計、電動車製造、電動重卡、自動駕駛、建構高效運算系統、再生能源發電與儲能系統、電能交易、邊緣運算、AI演算領域等內容,持續擴展中。

甚至在Master Plan與Elon Musk曾提及的自動駕駛系統授權、AI算力租賃、協作機器人、共享交通、電能化公共運輸(船舶/飛機)、熱泵技術運用於民用及商用、電能化材料精煉、材料回收等,這些正發生與將發生產業領域,正將突破固化舊體制的破壞性創新發展。Elon Musk提出的Master Plan計畫都是對於舊產業的非連續性破壞性創新,對照Tesla逐步推進的發展計劃,與市場的越來越廣泛接受的程度與相當高的支持熱度,這將是引領未來這20年的科技、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龍頭。

Chapter 0 — 引言

還記得2023年6月時,Nvidia CEO Jensen Huang回台灣演講時,所提到的AI的iPhone時刻正到來,描述著AI產業將進入商業應用的大爆發趨勢的起點。連續觀看幾年Nvidia GTC的我,次次驚嘆GTC會議帶來的新技術亮點,也完全認同並非常期待AI產業的大爆發。

除了,AI的iPhone時刻外,這幾年我也相當關注另個產業,我覺得這產業更適合使用iPhone時刻的用詞,正是逐步爆炸性增漲的”電動車”與連帶的”再生能源發展”。我2020年在某間小公司報告分享”分析4G與5G市場的產業變化”、”以生長曲線辨識公司興衰與轉型要點”的兩個主題時,從中就提到蘋果公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最主要是帶領蘋果領頭的Tim Cook是守城的經營者角色,而非開疆闢土的拓荒者(如,Bill Gates, Steve Jobs, Mark Zuckerberg, Satya Nadella, Elon Musk, etc.),及主漲力道的iPhone在2015年後,如圖1–1,銷售就已經呈現飽和且不再對外公布手機銷量,這些年來沒有看到蘋果系列產品逐步擴大市占、爆發性增長的資訊。

而近年來經常性在新聞版面上看到Tesla的銷量又在哪個國家、地區創新高時。在全面性蒐集Tesla相關資料、研究前沿技術的推進、與競爭對手的比較分析、在電池/車輛設計/車體製造/充電站/自動駕駛/AI運算/能源系統等的領域持續拉高技術壁壘後,由此評估下個20年的產業領頭,將最有可能是Tesla來引領。

圖1-1、歷年的智慧手機的銷售狀況

對於“蘋果的高成長時代已經過了”的說法,是以企業生長曲線(The Second Curve, S curve)、踩到/創造趨勢、經營者經營方針為底層邏輯。當一公司產品已經呈現不再爆炸性增長的飽和增長,及沒有破壞性創新的產品所帶起的新增長力道時,僅持續每年固定推出更新迭代的產品與調控訂價權,來緩增公司盈利時,可理解是這間公司已經進入成熟期階段。

進入成熟期的公司並不是”馬上”及”一定”會懸崖式衰退,這公司還能持續延伸產品迭代來維持盈利,這階段是給公司充足資源(資金、人才、時間)來發展新產品,創造新趨勢或踩著現有趨勢繼續增長。唯有經營者忽略趨勢變化的轉換,且無進行相對應的轉型發展,才會面臨雪崩式衰退的狀況,如圖1-2。

因此,當時的公司經營者是拓荒者、守城者的角色特質就非常重要。為能更清楚的呈現當年手機產業的趨勢變化,以圖1-1呈現2006–2010年的Nokia、Motorola是如何錯過智慧手機的轉換浪潮而衰敗的。

圖1-2、企業生長曲線(The Second Curve)

根據上述觀點,將蘋果公司市值第一等於引領產業趨勢發展的邏輯是”導果為因”。正確解釋應當是,當年Steve Jobs帶領蘋果公司踩到隨身聽播放的趨勢潮流後,帶領蘋果呈現幾輪的市值翻漲,並在2007年將傳統手機結合觸控屏幕而推出的iPhone創造新產業趨勢潮流。在這波趨勢浪潮下,Steve Jobs接棒給Tim Cook來延續產品線的發展,這才使蘋果公司的成長越來越巨大,直至行動裝置產業趨於飽和後,所呈現市值第一的結果。下述這段YouTube能非常好的描述當時年代背景下的市值增長過程。

辨識未來高爆發性產業的底層邏輯,還有非常多的面向,但此處先以企業生長曲線、踩到/創造趨勢、經營者經營方針的主軸面向作為延伸的基點,並以蘋果公司高爆發成長的過程做為映像法(可參閱過往文章)的範本,由此來觀察Tesla現在這時間節點,為何是引領未來20年的科技、再生能源產業的趨勢創造者。

Chapter 1 -由辨識趨勢發展來關注相關產業

在先前廣泛閱讀與整理資料後,當時預估科技趨勢發展的主軸有可能是以5G的基礎建設為主軸,由此帶起人工智慧AI、高效運算、區塊鏈、物聯網、雲端運算的領域,如圖2呈現。但從現在的產業發展看來,5G的基礎建設尚未完善與廣泛遍佈前,反而是Tesla的電動車產業涵蓋的自動駕駛系統,將人工智慧的商業應用往前推,並在車載端蒐集過濾數據用以訓練自動駕駛模型,並回傳至資料中心做更大型的訓練整合,如此模式已是雲端運算與其內含的邊緣運算。因此由Tesla帶起來的邊緣運算模式,將非常可能在後續應用在IoT產業發展上。

圖2、趨勢產業發展

在這總覽篇,將闡述在近幾年看到的資訊,而由這些資訊彙整後做出綜合的評估,為何更加堅定“Tesla將是引領未來這20年的科技”的論點。但,有一點必須注意,現在Tesla雖然是最有勝算的領跑者,但後續發展若無法延續趨勢或擴大護城河壁壘,領先地位將很有可能被追上。

Chapter 2 -蒐集整理Tesla發展,觀察的論點

1. 燃油車的發展已經到產業的天花板,而電動車的發展在整個車輛產業中,是以”非連續性創新”的方式進行。以”映像法”的說法來說即是,Apple iPod變到iPhone的過程,如圖3。

圖3、產業間的趨勢產品生長曲線

2. Tesla電動車的銷量逐步擴增的過程,在Model 3、Model Y車型在許多國家的每季銷量都是創新高的銷售,如圖4–1,就連未量產銷售的Cybertruck,截至2023年7月底的訂單量都高達194萬3876輛,如圖4–2。由此已能確認Tesla引領的純電動車產業進入”破局點”,當新產品、新市場的開發,將會延續10倍速的增長,如圖4-3。[註1]

圖4–1、2018–2022年各品牌電動車銷量
圖4–2、Cybertruck預訂單量
圖4–3、Tesla歷年生產與交付數據(年度)

3. 對於車輛銷售模式,出現顛覆性的變化。將傳統品牌車輛的銷售、廣告、業務介紹、業務處理訂單、業務綁定合作保險公司與協助交車等的流程,相關經手的人員也都從中抽傭,並將額外成本轉嫁至消費者;Tesla的模式轉為無廣告推銷、線上下訂、展間自行牽車、車輛附加的配件與保險合約自行處理等,將過程中的營運成本降至最低,連在銷售環節也是貫徹減法思維。

4.對於車輛推廣模式,也與眾不同。傳統品牌在車輛的曝光,會在大眾媒體、自媒體、社交平台搜尋平台進行投放;Tesla反倒面向”網路效應”的推廣,讓車主、自媒體、部落客分享心得、想法、使用者體驗、在車輛發生意外後的感想、突發狀況的神迴避視頻等,由此建立起的”網路效應的壁壘”,是最直接的免費廣告。即便2023年在X(Twitter)、Google投放關鍵字廣告,仍與傳統車廠投放車輛宣傳資訊有差異,如此也是致力降至營運成本,並將節省資金用於研發投入。

5. 對於車輛銷售價格,也與傳統車廠有別。Tesla利用初期研發高端產品/技術,以此賺取後續研發所需資金。當技術工藝提升使得生產成本下降,並達到階段研發資金需求後,就會進行大幅降價用以加大銷量擴張,如2019年的Model S/X大幅降價,在台灣的降幅近50%;2023年的Tesla車款也進行降價,尤其美國的Model Y LR的降幅達25%,用以加速銷量的增長。

6. 對於車輛設計的革新,專注設計最安全的車輛,不僅每個車款都在Euro NCAP、NHTSA、IIHS的車測中心都榜上有名,如圖5–1~5–3。在確保安全性的狀況下,持續優化車身結構設計,將前後車身由傳統工藝轉變成一體式壓鑄工藝的生產相比,並讓旗下車款的零件大部分可共用的模組設計,如圖5–4,可使得製造成本下降90%、使用零件數減少95%以上、生產時間減少95%以上、車重減少10%、巡航效率增加5~8%,大幅下降生產端製造成本與提升效率,也提升消費端的經濟效益

圖5–1、Euro NCAP車輛安全性評比
圖5–2、IIHS車輛安全性評比
圖5–3、NHTSA車輛安全性評比
圖5–4、前後車身一體壓鑄設計

7. 對於電池設計的革新,在2010–2020年間,在 Tesla與供應商(Panasonic等)合作,對電池材料替換(鎳、鈷和氧化鋁(NCA)、磷酸鐵鋰(LFP))、加大電池尺寸(1865、2170、4680)提升能量密度與減少成本、建立Gigafactory以大量快速生產等建功,使得鋰電池的成本呈現89%的陡幅下降;到2020年的Tesla Battery Day提到,後續會針對電池設計(陰/陽極、材料選用)、電池工廠、與車身整合設計等,將會再下降50~70%的幅度,如圖6。

圖6、電池成本下降與Tesla新技術加速電池成本下降

8. 對於車輛製造的革新,Tesla對於工廠建設與車輛生產製造等,採用再生能源供電、革新生產線模式等,如圖7–1、7–2,用以提升產能效率、釋放工廠空間。新世代車款會採用新式序列組裝(Parallel & Serial Assembly)預估將可減少40+%的移動足跡、減少50%的成本,如圖7–3。這對傳統車廠而言,又將是來自競爭對手的成本、效率優勢的壓力。

圖7–1、現況的生產線流程
圖7–2、新世代的生產線流程
圖7–3、新世代車輛生產效率

9. 對於自動駕駛的技術壁壘。在2016年時,Tesla採用NVIDIA DRIVE PX2的硬體架構(HW2.0),基於這個AI端對端的自動駕駛運算平台推送Autopilot的半自動輔助駕駛,並推出”影子模式”用以訓練自動駕駛技術。以此的技術發展架構下,只要實際在路上行駛的車輛越多,測試數據就會以指數級(Exponential)方式成長,如圖8–1。

● 龐大的資料量(行駛數據、燈號/路標/速限/交通錐/車輛/自行車/行人標示、道路上異物、訓練數據等)都源自於每台Tesla車款,當車輛銷售數量越多,蒐集的數據增長速度越快,跟其他公司只採用自家車隊的數量進行自動駕駛測試。相比下,Tesla形成其他公司完全無法破局或超前的強大技術壁壘,圖8–2。這層面最好理解的情境是,Google, Apple, Meta藉由提供服務/產品,讓使用者註冊帳戶或購買產品,在其生態圈中提供自身習慣與資料,這讓這些公司用以作為精準的廣告推播使用。

● (車載端)Tesla自動駕駛技術的訓練模式,是利用影子模式比對當下車輛場景,電腦做出的預判行為,而與駕駛實際做出的行為進行比較後,當雙方(電腦、駕駛人)行為差異的情況下進行訓練,並採用最佳的方式,並將訓練結果與影像回傳至資料中心,如圖8–3、圖8–4。

● (資料中心端)Tesla建構龐大的資料中心與超級電腦Dojo,將蒐集的行車數據、訓練結果,再傳回至資料中心後,綜合各車輛數據後,進行更為複雜且全面的行車環境模擬訓練,以優化演算法,再將完整優化後的自動駕駛系統版本進行OTA(Over-the-Air Technology)推送,讓車主直接更新軟體版本。以此快速迭代方式,使建構技術壁壘的難度與速度加速到對手難以攻破,如圖8–4。

● 在2023年,Elon Musk也向世人宣告,在2023年底將全面推送全自動駕駛(Full Self-Driving system, FSD) V12版,這是個全新的架構也是最後一個版本,V12版不再由人工方式進行程式碼撰寫,而是以人工智慧(AI)觀看行車視頻後,自動架構整個演算法來學習駕駛,不再人工干預告訴車輛在何種狀況下應該如何駕駛,完全是從無到有的自己學習了解所有駕駛場景。說到這裡,如果你還沒法想像,這是甚麼樣的概念,那你一定有印象在2017年10月時,Google DeepMind以AlphaGo跟棋王李世乭對戰圍棋,最終AlphaGo以4:1打敗人類。後來以AlphaGo的基礎,利用”監督學習(Supervised Learning)”方式,將人類經驗教導機器,並推出加強版的AlphaGo Master。但過了40天後,Google DeepMind以”無監督學習(Unsupervised Learning)+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方式,讓電腦自行去摸索、訓練、自己發現規律,如果做對就給出獎勵的方式,讓電腦以勝者思路來訓練新版本AlphaGo Zero。AlphaGo Zero以懸殊的比數打敗AlphaGo(比數100:0)、AlphaGo Master(比數89:11)

● 看到這裡,如果你想起來2023年7月的Q2財報時,Elon Musk在電話會議表明不在乎毛利率,會再繼續砍價推動銷量,還有2023年Q3在網路謠傳的Model 3新版本價格將可能在US$28,000左右(2023/8/31,中國上架Model 3 Highland US$35,800)。到這裡,你應該要能串起來Elon Musk這樣的降價動作,是為了FSD V12的大量視頻訓練有關,將會以指數級(Exponential)的推進加速拉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讓競爭對手突圍無望的策略。想到這裡,你應該就了解到Tesla的技術壁壘推進速度非常之快與誇張,與過往蘋果發展手機技術與組裝,實在有差異。

圖8–1、Tesla Autonomous Driving
圖8–2、Autonomous Driving of Tesla & Waymo
圖8–3、Tesla Shadow Mode
圖8–4、雲端運算+邊緣運算
圖8–5、AlphaGO進化版本(Source: Wiki)

10. Tesla的資料中心(雲端)跟車載端計算(邊緣端)的模式,後續將會帶起”邊緣運算”產業的發展,這產業在AI時代、5G時代、IoT時代更是需要,如圖3。現在,都是由人(邊緣端)來主動產生與整理資料並送至雲端進行資料的篩選、整理、運算後產出結果;若邊緣端的裝置(車、監視器、手機、冰箱、冷氣、電視等)藉由運作產出資料,並再進行過濾、篩選、AI演算法等整理優化後傳回雲端,再進行大數據的AI優化訓練後,產出有價值的數據或演算法,再提供給邊緣端,如圖9。

圖9、雲端運算 VS 雲端運算+邊緣運算

11. Tesla的FSD發展也將會對計程車行業發起挑戰。在2023年8月加州交通委員會通過支持Waymo、Cruise自動駕駛計程車行業的擴大經營,後續能在舊金山進行全市、全天的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這項批准也意味著美國州政府積極推動無人駕駛行業的發展。因此,Tesla FSD的成熟與Elon Musk提出將車主的Tesla車輛提供做為計程車服務使用,這些規劃,在未來都將直接挑戰Waymo、Cruise、Lyft、Uber等業者。而出租服務的支付,在此推測非常有可能由X(Twitter)承接,在福克斯新聞記者Charles Gasparino 在 X 發文表示,X(Twitter)將進行平台改革,整合新的支付系統。

12. 對於電動重型貨卡的發展,將正在對傳統燃油卡車發起挑戰。在已公開的新聞資訊中,得知電動卡車的能耗比燃油卡車低1.5~2.9倍、長途運輸效率比燃油卡車優45~70%、城市運輸效率比燃油卡車優65%、動力功率比燃油卡車高3倍、風阻係數比一般燃油卡車低50%、售價比燃油卡車低30~60%等,非常優異的數據表現。而近期密切關注的是Run On Less的卡車運輸業競賽,參賽者是運輸業者駕駛電動貨卡(Ford、Tesla Semi、Freightliner、Nikola、Volvo)進行運輸,最後將發布整過程的行車數據。因此,綜效的數據表現,將能知曉哪個貨卡業者將是此行業中的王者。

13. 對於充電站的發展,Tesla從2012年開始從美國開始建設充電站,再拓展至全世界。到2023年Q2的現在,已經建設5,265座充電站。Tesla在全球已然呈現最大規模的業者,針對未來的快充需求,Tesla內部開發用於交流和直流充電的專有充電解決方案,並命名為NACS標準。這使得採用CCS協議的充電接口倡議協會(CharIN)發出抗議與反彈,但隨著越來越多車商加入NACS標準後,最終CharIN 也宣布支持 NACS 標準化流程,如圖10。這意味著後續電動車廠、充電業者都必須跟著Tesla標準,由此更加推進超級充電站(Tesla Supercharge)對更多非Tesla車款開放,對於營收又是個增長點

圖10、超級充電站數量

14. Tesla持續在全球佈局商用與家用儲能項目

● 商用儲能項目如,2016Q2向北美、亞、歐、非洲用戶交付25MWh的儲能設備(2,500個Powerwall、100個Powerpack)2016Q3獲得”全球最大的鋰離子電池項目合約”在美國南加州部屬80MWh2018Q3在南澳大利亞創建世界最大虛擬發電廠625MWh等新聞,因此Tesla的儲能部屬量在這6年間成長20多倍,如圖11–1;美國家用儲能項目的比較平台Energy Sage中,市場最廣泛的能源存儲品牌是 Tesla 和 LG Chem,其中超過一半的報價都是 Tesla Powerwall 2,且安裝成本以美元每千瓦時 ($/kWh) 計算,Tesla 是成本最低的,如圖11–2。

● 將儲存的電能做最有效的運用、穩定電力供應。Tesla建構虛擬發電廠(Virtual Power Plant, VPP)用以提高區域性的電網可靠性,在需要時提供額外的電力供應,避免用電高峰期間向發電商購買到高額電力。這使得電力能夠快速輸送流轉至缺電區域。

● 2021 年,Tesla Energy Ventures LLC作為公用事業公司,允許Tesla通過太陽能和存儲系統從客戶那裡購買能源並轉售,由此建構Autobidder的雲端實時能源資產交易平台,通過機器學習優化系統,如價格預測、負載預測、發電量預測、調度優化、智能出價。更好的針對電力生產商、公用事業公司、資本合作夥伴等,提供將能源資源代幣化

圖11–1、Tesla能源部屬與其營收圖
圖11–2、在家用儲能項目的市佔率與價格比較圖

15. Tesla佈局儲能項目外,也發展太陽能發電業務。在2016年收購Solar City的戰略布局即是建構整套能源系統,從發電(太陽能)到儲能(Powerwall),並以虛擬發電廠建構出區域電網,用以穩定電能需求的使用或將多餘電力以Autobidder進行出售或對Tesla車輛充電,如圖12–1。儲能系統運作,如圖12–2。且在近5年來的再生能源(太陽能)的需求呈現翻倍增長,如圖12-3,若Tesla的儲能系統與能源交易的規模在逐步增長的狀況下,勢必會使屋主對於太陽能發電系統安裝的興趣,由此降低電費成本或交易電能以增加其他收入。

圖12–1、Tesla Energy’s Portfolio
圖12–2、儲能系統運作圖
圖12–3、太陽能安裝

16. Tesla不只在電動車的發展,也在其他產業領域建構其他的收入支柱,如太陽能、電網設備、機器人、自動駕駛計程車(Robotaxi)、自動駕駛公眾運輸、Dojo雲端算力服務等業務,這些都是在未來,可持續觀察期待的業務內容。

17. Tesla一貫作法是利用"減法思維",在設計與配置上進行簡化,用以減少成本、提升效率。最顯著的例子,如一體式車身壓鑄將70+個零件減至1–2個、單個/模組電池集成配置變為電池成為底盤座的一體式、將超聲波感測器以鏡頭視覺取代、FSD晶片設計等等。將這些新技術快速推進至成熟後,以進行10倍數的降成本/提高效率。

18. Tesla在成長變化的過程,正在逐步對其他舊有領域發起突擊。這些維持原技術的舊產業,若沒有正視將至的逆變,將很有可能被異軍突起的新勢力給吞併。

19. Tesla早在2020年左右有開放使用Bitcoin(BTC)購買車輛,但隨後又關閉此功能。而Tesla是在Micro strategy公開大買BTC後,也有公開被媒體報導大買BTC的公司。可見Tesla對於新興的數位支付方式並無排斥,先行進行試水溫的操作。後續有可能開放加密貨幣支付方式在買車、充電、搭乘Robotaxi、購買周邊商品等。

20. 在研究Tesla時,不能只看到Tesla上。而是要關注Elon Musk旗下公司的重要動態與資源交互,因為Musk很擅長將旗下公司的資源互相應用整合。因此,電動車公司要競爭的是”Tesla集團”,而非單單一家Tesla而已。

Chapter 3 — 剖析重要事件影響

2024/1/14 特斯拉好萊塢超級充電站將接受加密貨幣支付
2018年規劃在洛杉磯建造超級充電站,且並將此充電站打造成獨一無二的好萊塢風格,裡面設施將會有露天汽車電影院、溜冰場、搖滾主題餐廳等,而充電樁的配置為34支充電樁,且內含29支超充樁。這是美國首個充電站結合餐廳、露天汽車電影院的娛樂中心,如圖13–1。而另個受矚目的點,Elon Musk曾在2022年2月發推文公告,屆時此充電站將開放狗狗幣Dogecoin(DOGE)支付。
為了應對2024年將開幕的好萊塢超級充電站。2024年5月時,Tesla在官網公告接受Dogecoin(狗狗幣)支付部分產品,如圖13-2。

Tesla對於加密貨幣支付的開放態度與試點的嘗試,這些都是針對未來多元支付方式的開端,後續非常有可能應用於Robotaxi支付、充電支付、買車支付等等,且開放加密貨幣的種類將從Dogecoin(狗狗幣)擴充至其他幣種。這樣擴大應用的舉措,勢必也會對於幣圈的用戶、加密富豪等群體,有更多消費應用的管道,不只能從傳統金融中獲取收益,也能從加密金融中獲取。
對於幣圈的影響是,當市值排名前10的公司開始接收加密貨幣支付,會引發”群眾效應”的迫使更多公司轉向採用多元支付,這對幣圈的各種主流幣都是一大項利多。

不過,以Elon Musk曾表態,若開採BTC的能源以再生能源超過一定50%比例時,他將開放比特幣Bitcoin(BTC)的支付使用,如圖13-3。從Master Plan Part2/Part3清楚理解,Elon Musk致力於終結不可再生能源(石化)的使用,是要建構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環境。假若2021年至今仍然持續支持BTC支付,雖會引發更多人、礦工參與加密貨幣的行列中,而礦工仍會採用最簡易便捷的能源來挖礦,根本不管是不適再生能源,Elon Musk將可能是他自己藍圖中的間接阻礙。我這邊也正在密切關注挖礦能源的源頭變化,從中掌握Tesla、幣圈的利多效應。

圖13–1、Tesla好萊塢超級充電站
圖13–2、Tesla accept Dogecoin
圖13–3、Elon Musk表態使用再生能源挖礦將採用BTC支付

Chapter 4 — 篇章主題

上述論點大致解說Tesla在各領域方面進行的創新,後續將針對各面向進行更細部的分析、比較,礙於分析文章的架構過於龐大,先以綜觀的心智圖展示架構,各篇章將再額外撰寫文章呈現。

圖、Tesla心智圖(2024.3.30)_完整圖https://ibb.co/Qd19XyD

Tesla的內容非常龐大且產業趨勢的發展瞬息萬變,這邊也會針對各文章內容定期進行更新,歡迎收藏以翻找所需的相關資訊。

下述為各分析文章的主題

1. 財報篇

2. 業務板塊篇

3. 營運模式篇

4. 未來業務產品篇

5. 總體規劃篇

6. 營業業務 — 電動車(馬達電機技術篇)

7. 營業業務 — 電動車(電池篇)

8. 營業業務 — 電動車(車輛設計與安全篇)

9. 營業業務 — 電動車(生產製造篇)

10. 營業業務 — 電動車(充電站篇)

11. 營業業務 — 電動車(人工智慧篇)

12. 營業業務 — 電動車(能源儲存系統篇)

13. 營業業務 — 電動車(保險篇)

14. 營業業務 — 電動車(二手車業務篇)

15. 營業業務 — 電動貨卡Semi

16. 商業模式篇

17. Tesla歷史與CEO Elon Musk篇

備註

[註1]從2022年的數據中,你是否有發現比亞迪(BYD)的銷量呈現暴增,而這個暴增對於Tesla的影響層面,如電池技術壁壘、自動駕駛壁壘、外觀內飾比較、銷量是否會從中國向外擴展到全世界等,這些因素比較分析將會在”營業業務 — 電動車”的篇章中進行分析評比。

參考文獻

1. 將接受狗狗幣 Doge 支付!特斯拉好萊塢超級充電站接近完工,附設露天電影院、餐廳,https://www.blocktempo.com/tesla-supercharging-station-will-accept-doge-payments/

2. 特斯拉官網新增狗狗幣支付(DOGE),馬斯克很快將重啟BTC付款?,https://www.blocktempo.com/tesla-announces-dogecoin-as-new-payment-method/

文章聲明

非經取得作者授權,不得任意轉載或公開傳輸。

免責聲明

本資料僅做為個人研究紀錄用並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亦不應被視為任何投資或贖回的招引。投資附帶風險,過往業績並非未來表現的指標。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務必自行審慎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及盈虧,如依本平台提供的資料使交易致生損失,本人不負擔任何賠償及法律責任。

--

--

C.H. @Knack of Matters

Share and record the things in my life experience. Grasp systematic knowledge and know-how quickly. #US stock #Cryptocurrency #know-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