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ng
4 min readMay 2, 2020

如何應對畢業求職前的3種心態:迷惘、焦慮和猶豫

Why:為什麼會有這篇文章?

在 TFT 工作,我們相信人與事需要並重平衡。不論正職與否,都可以有機會與他人面談工作與感受,因此當兩位年度志工 Serene & Alice 反覆提到近期自己與朋友最大的困擾是「求職」,彷彿讓我看見大學社會系畢業時那個徬徨的自己,以及不知如何應對「迷惘、焦慮和猶豫」的無助感。

沒有人能回到過去,但我們都能為「現在」做點什麼

感謝兩位志工積極主動的發起與規劃,細心籌辦12場的討論會並邀請20多位跨校、科系和年級的大學生一起交流,讓我們能從會後回饋和個人經驗整理出以下內容。某種程度上也算給過去的自己一個遲來的交代。

How:如何區分「迷惘、焦慮和猶豫」?

「標籤情緒」有助於我們更快理解陌生狀態,進而規劃對應的下一步行動

迷惘、焦慮和猶豫(參考事前問卷和事後回饋的資料所做的分類)。
迷惘:無個人方向,可能對社會上主流工作選項都有興趣。#真的沒想法
焦慮:有特定方向,但對自身學經歷沒信心或預見不開心。#找更多選擇
猶豫:有隱藏方向,已有答案但也不排斥其他主流選項。#夢想與現實

以下將3類狀態轉換為相近的交流問句,協助大家判別自身現況的定位:

迷惘者 的問題相對廣泛,主要目的是想蒐集資訊。尚未明確形成個人取捨工作選項的標準與排序(相對順從於主流判斷標準,如穩定、高薪等)如

  • 「請問你一開始是怎麼選擇要投哪份工作的?」
  • 「為什麼你會選I公司當第一份工作?」
  • 「那XX系適合做什麼?(無明確職業對應的科系,如人文、社科)」

焦慮者 的問題相對聚焦(但可能只是選了個方向來隱藏自身的迷惘),具備既定個人特質、學經歷、產業/職位關聯性的個人預設如:

  • 「如果我想當銀行MA,但沒有相關學歷或實習經驗可能嗎?」
  • 「已經嘗試過XYZ產業,是不是比較適合 or 不適合哪些產業或工作」
  • 「如果不是做既定(有明確職業對應的科系,如法律、會計)的工作,會有什麼其他發展建議?」

猶豫者 的問題相對明顯,卻也較容易出現自我矛盾的狀況(可能有對社會期待的擔憂導致無法做出抉擇),較常見是對相對注重社會影響力的職涯(如社會企業或非營利組織)有所糾結:

  • 「我其實有想過做社企或非營利,但擔心未來發展有限如薪水?」
  • 「你是如何與重要他人溝通(從外商I公司轉換到非營利組織)?」
  • 「加入非營利組織後,與營利企業相比有什麼不一樣和期待落差?」

What:25位大學生會後回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的參考原則與行動

天底下沒有新鮮事,只有許多知易行難的歷史故事

先打個預防針設定期待,25人的小樣本和帶著主觀經驗的不嚴謹研究難以有什麼驚人的大發現。其中多數,其實也都是當年的我沒能做好,從近5年職涯跌跌撞撞反思後,綜合諸多他人觀點的心得:

綜合回饋

  • 自己看自己一定有盲點。透過與多元組成的他人對話(無經驗的後輩、類似經驗的同儕、跨產業的前輩等),有助於打破迷思和得到新觀點。
  • 不斷追問自己「為什麼」並在決策時放下包袱(XX系就是做XX)。
  • 學生最大的優勢就是沒什麼好損失的,積極行動僅管失敗也是划算。

迷惘者 的回饋

  • 建立「有個人意義」而非只是「參考或比較他人」的求職標準和成果。
  • 錢很重要,但當「錢不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指標時會有更多元的想像。
  • 精簡一句話描述「十年後的自己」,借用文字的限制來框架特定方向。(選擇一種工作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如某些產業肯定加班)

焦慮者 的回饋

  • 認可與創造自己的價值。雖然某些工作內容,只是瑣碎且重複的雜事(整理名片),但能從小事中看見不同格局(理解公司業務重點)或創新就是自己的價值。
  • 沒有完美符合所有期待的工作,工作不如預期是常態,警惕自己不要用單一經驗否定一個產業或工作。
  • 職涯是場近40年跟自己跑的馬拉松,不是一次如指考般比較的短跑。

猶豫者 的回饋

  • 小心區分:真實的你、別人期待的你以及你以為別人期待的你。
  • 年紀越大、責任越大、機會成本也越高只會越不勇敢做自己。
  • 現實中,期待立刻就發揮對社會議題的影響力,同時享有高於平均的個人獲利的工作是貪心的意圖(可以貪心但要有決心和耐心挑戰現實)。

So What:感謝「迷惘、焦慮和猶豫」為我們帶來的自我成長

面對求職選擇,尤其第一次:迷惘、焦慮和猶豫是很正常的,
也值得感謝因為自己或他人的刺激而有此徬徨。

如果沒有迷惘,我們可能就在未完全有自覺的狀況下,少看了選擇。
如果沒有焦慮,我們可能就讓惰性作主,少爭取了挑戰自己的機會。
如果沒有猶豫,我們可能太快做出決定,回頭看反而是多了些後悔。

文末,還是要再次感謝志工 Serene & Alice 以及所有參與者們的分享。
(以最具代表性的第一次活動合照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