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論比特幣的投資邏輯之《投資價值》

Louis Liu
7 min readSep 14, 2019

比特幣是一個開放式的代碼協議 。

不同於公司的歷史,協議的歷史並非像公司有繁榮,創新,競爭和顛覆(例如亞馬遜顛覆傳統零售,蘋果顛覆諾基亞)。一旦協議被建立,要更改就非常難。例如,我們用IP(Internet Protocol)在互聯網上傳輸數據(思科在90年代曾嘗試用不同的協議,不過最終IP成為了最佳的選擇)。

互聯網協議

如今我們只用一個互聯網協議。至今為止也有人試圖想要發明一個更好的互聯網協議,不過我們可能未曾聽說過。一旦協議被建立並有一定的網絡效應,它就很難被其他新的協議取代。目前來看,比特幣協議是未來加密貨幣的標準,還未有其他的協議達到其足夠的市場規模。

大者恆大

大者恆大(Winner takes all)的邏輯在去中心化的世界會更為突顯。目前有許多有趣的區塊鏈技術以及應用被新的初創公司嘗試。即使它們成功也不見得能取代比特幣,更有可能的是建構在其之上。

目前市場上有1000多種的加密貨幣,大部分沒有顯著的交易活動,沒有高質量的工程師,沒有廣大社群,甚至是有些已經處於殭屍狀態。相對的,比特幣在過去的10年時間裡的正常運作(24/7不間斷)。至目前為止有六千多萬人持有,並以每月平均增加一百萬人的速度增長。比特幣的鏈上交易每天能處理幾十億美金的轉匯。

其他加密貨幣的用戶整體加總不到五百萬人,處理不到比特幣1%的交易量(將近92%的鏈上交易費是在比特幣上賺取)。

(比特幣佔所有鏈上交易費的92%) (資料來源:@ceterispar1bus)

如今的比特幣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效應,想要嘗試取代它並不是經濟有效的方式。你需要投資一定規模的資本,電力,人才和硬件去取代既有的比特幣產業鏈是相當困難。相對的,建立在比特幣之上是經濟有效的方式。

例如,比特幣得交易速度和費用一直被其他的區塊鏈公司詬病。比特幣區塊鏈只能每10分鐘處理3000筆交易,使用者需要等待10分鐘,交易才能被記錄在比特幣區塊鏈中,此交易要不可逆轉需要等待一個小時。然後,需要支付大約0.5美金甚至更高的交易費給礦工。

閃電網路技術的出現解決了比特幣交易慢以及費用高的問題。閃電網路是建構在比特幣之上的第二層去中心化網絡(layer 2)。它兼併了底層比特幣的安全性,同時每秒支援上千筆的交易,並將交易費降至一個satoshi( 等於$0.00001美元)。

同樣的,其他的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