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與「恩返し」
我在台大日本研究中心上課時,老師說到當初資金困難,有一位匿名的日本企業總經理親自拜訪,捐了一大筆錢。
他說他是來為311「恩返し」的,也就是報恩的意思。
可以看見「報恩」一詞是日本人講的,不是台灣人說的喔。這很重要,因為台灣人在日本人講之前,大部分人並不覺得自己施了什麼恩。台灣人熱心捐款歷史已久,而且全世界都來賑災,又不只台灣一個。最重要的是,拿這種事來說嘴多難看啊!
做好事要默默。雖然沒有證據,但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這樣,我也認為多數台灣人是這樣想。
那為什麼日本人唯獨對台灣感受到報恩的義務呢?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一、小小島國捐款第一的落差造成的意外感
我想捐款數字經過媒體宣傳應該大家都知道了,但我還是寫一下:根據維基,311地震中台灣捐款超過100億日圓,折合台幣約68億元,總捐款數超越美國排名世界第一。
這的確是個很驚人的事情。台灣才多大?美國多大?我們竟然捐到世界第一!聽在日本人耳裡,這肯定也是相當有衝擊力的新聞。
但是,光是如此還不足以解釋,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第二點。
二、日本政府初期反應冷淡
繼續引據維基百科,裡面提到初期政府反應是這樣的:
據日本統計,中華民國政府與台灣人民的捐款合計超過美國,總金額高居世界第一,提供救援和物資的速度也非常迅速。日本輿論認為在人口只有2300萬,不到美國十分之一的台灣能捐出高於美國的捐款,體現台灣對於日本大地震的真誠同情和聲援。但是日本政府在311週年時,不僅僅唱名時未提到台灣,並且台灣代表遭到冷落[111],政界此舉輿論嘩然,隨後安倍被逼迫只能在臉書上單獨發表感謝文「絆」厚重情誼,也就是 日本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在其網站上刊登首相菅直人的公開感謝函「日本國內閣總理大臣的致謝辭--「絆」厚重情誼(Kizuna- the bonds of friendship)」。
安倍發出感謝函的日子為4/11,等於是遲來一個月的正義。在此期間,有許多日本民間團體發出聲音自主感謝台灣,並譴責日本政府的態度。
這件事是另一種落差:一個捐款第一的島國,卻無法受到應有的對待。這對以禮儀自豪的日本人來說,也許是我們無法想像的震撼。
這種為台灣打抱不平的情緒,凝聚了民間力量「只能依靠自己做些什麼」的義務感。於是各地開花的民間團體感謝運動才會如此盛大吧。
三、台灣微妙地位引發日本同情情緒
嚴格上來說這點跟上一點是一起的。正因為有政府冷淡對應一事,才使得日本人注目台灣地位問題並引發同情情緒。
在日本上文學課時,老師曾說起「講戰爭的故事中,很奇妙的日本人反而喜歡故事中的敗方,因為他們經常同情弱小的那邊。」例如源義經與真田幸村都是廣受愛戴的悲劇英雄。他們的故事充滿逆境與不利,正因如此才引發日本人的同情,希望為他們加油打氣。
我在想,台灣的微妙地位也許某種程度的引發了日本人的同情。
總結以上:台灣的確是捐了很多錢,但是我認為原因不只於此,還包含了日本人為台灣待遇打抱不平的民間自主感謝運動,而引發連鎖效應。
雖然最後其實我們是被同情的結論令人有點氣餒,但是日本對我們的感謝很窩心所以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