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接住墜落的家庭,有這麼困難嗎?「高風險家庭」如何認定?/醫務社工實習筆記,感謝各位夥伴的回饋指教!

感謝各位夥伴的回饋指教,自己身邊的社工朋友(學生和實務工作者皆有),也反映了一些自身的觀察經驗,不論是抱持肯定或感到苦悶無奈的。我想也是很多人想繼續追問、討論的,在此一併回覆我自己的想法:)

原文標題為什麼是寫【有這麼困難嗎】?

💫因為在事發當下我們是懷著急迫的心情,很怕孩子離開醫院後回到社區繼續留滯於風險困境,所以才會問:「有這麼困難嗎?」但若放到制度的格局來看就真的是困難重重,沒有那麼簡單(接續下一題)

✋那你自己又看到了哪些困難與延伸的問題?

💫簡單來說,這個制度一開始的規劃就已經存在缺漏,有些個案即是從這個破洞掉出去的。再來,一直以來,社工的勞動條件乃低薪過勞(不合理的案量與待遇),這樣的勞動條件不只使第一線社工的錄用水準下降(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即便真正的強者來了也撐不久,不是自身狀況越來越糟、影響所能掌控之評估判斷與服務品質或就選擇離開了。當林萬億政委在重大社會事件指控我們沒接住個案為「社工敏感度不足」。那我也很想說一句不客氣的:「出香蕉當然只能請猴子!又怎麼期待在這種勞動條件下工作的社工自身狀態、實務表現會符合你要的敏感度?」

✋沒有具體的開案指引就沒有信心做開案,修訂SOP或標準也很困難沒錯。但是,我們的社工教育不教我們面對這些判斷下的失誤,社工該怎麼辦,於是就只好假裝有指標、有流程就好棒棒?

💫我個人認為這個評估機制至少要是多面向的,目的是避免我們單憑通報指標定義個案,但這是否又淪為更抽象的行政審查?這其實會回到ㄧ個最核心的問題:「我們到底握有怎樣的權力可以主觀認定ㄧ個情況是該介入還是不要介入」?這件事沒有標準答案,但這就是我們從討論議題到建構機制的過程中不能中斷思考的。再來,我也必須說,還是有很多人看不到這是系統問題,使得議題討論淪為互相指責,於是好像有了指標、流程就心安了,彷彿只要照做就可以保護自己也保護案主,卻忽略了公權力的介入(指標、通報流程)可能讓正義獲得伸張,也可能造成更多的撕裂與壓迫,案主自決也經常在這個過程中與保密原則產生衝突,這樣真的有保護案主嗎?還是也犧牲掉案主的自決呢?還是其實只是保護到你自己不用承擔刑責而已呢?

這篇文章從來不是在指責誰對誰錯,而是希望大家看到這是「系統問題」。

最後,改善機制網絡與社工的勞動狀態,並不是獨尊體制內的力量或靠少數菁英代言就能解決問題,而是我們每一個掌握發聲資源的人都該思考,如何透過制度環境的改造,讓來自不同位置的聲音都能被聽見、被重視,彼此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