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聚焦】

通靈少女啟示錄

專題報導 文│邱顯忠

劇照提供︱公視、HBO ASIA

今年四月《通靈少女》一播出便大開紅盤,
不但竄升公視收視率新頂峰,還引爆網路討論熱潮,
同時風靡亞洲二十餘國,
在新加坡播出也穩居當日收視冠軍。
《通靈少女》團隊平均年齡三十左右,在有限條件下漂亮達陣,
讓人似乎隱約嗅到台灣影視產業一絲冬去春回的氣息。
到底這趟「仙姑奇幻之旅」是從哪裡開始啟程的?
她開闢了什麼新徑?能不能指點更多人熱情上路?

二○一三年三月底,《公視學生劇展 — 神算》首播當天,節目的FB粉絲頁留了一篇短文寫著:「今晚首播+歡慶粉絲專頁朝三百人大關邁進!」,附圖是導演陳和榆在拍攝現場,和一群壘球隊的球員擠在小小的監視螢幕前,凝神注視著畫面。

劇照提供︱公視、HBO ASIA

三百位粉絲,對《神算》的劇組來說,已經是莫大的鼓舞。

四年後,由《神算》改編的《通靈少女》,播出期間短短一個月FB專頁增加近兩萬名粉絲,在完結篇播出之際,粉絲人數已經突破十萬;最後一集在公視播出的收視率,攀上十九年來的頂峰;「公視+7」影音服務在頭兩集上架後,因流量過大而停擺;通靈少女、索非亞、紅龜粿……等,成為網路搜尋的熱門關鍵字;媒體大大小小的報導不斷,連重量級的財經雜誌也不落人後。

從《神算》到《通靈少女》,這四年的路,像是走了一段奇幻旅程。

《通靈少女》雖然是公視與HBO Asia、新加坡IFA製作公司的跨國合製,但卻散發濃濃的台灣味,不但全劇於台灣取景,社群行銷更策劃「劇點」(拍攝場景為汐止濟德宮)行銷,戲迷紛紛前往實景朝聖打卡。就像台灣籍製片劉瑜萱所說:「我們要讓觀眾覺得,這個仙姑真的會跟我們一起唸書,一起在我們很熟悉的台北街道騎著單車,也一起在我們很熟悉的宮廟場域裡面。」

這份熟悉的連結,不但緊緊地抓住本地觀眾的目光,獨特的台灣民俗文化,也吸引了亞洲二十幾個國家的觀眾,包括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通靈少女》每周日晚間在新加坡播出時,收視率都穩居當日第一。

除了宮廟文化在內的在地元素之外,《通靈少女》更吸引人的,是不分國界,許多人都共同經歷過的成長主題,「我叫謝雅真,這就是我十六歲的日常」,成為許多年輕觀眾朗朗上口的台詞;初戀的酸澀與微甜,想當個凡人卻又像孤魂野鬼般的格格不入,以及渴望大人的關心……,這些都讓青少年族群心有戚戚焉。

而少女小真因為靈媒的特殊身分,看盡生死、無常,與成人世界的七情六慾,也觸動了許多成年觀眾。更不用說在不同的集次或場景中,隱含著同志、單親、校園霸凌、信仰商業化,甚至酒駕等需要被正視的社會議題。

主打「台灣IP輸出」的《通靈少女》在短短六集中,涉及許多社會議題。它的成功,同時也帶出了好幾層意義。

對跨國的HBO Asia來說,這是深入亞洲在地市場的一回關鍵性嘗試。

對公視來說,這是多年來努力開拓國際視野與能見度,最甜美的果實之一。

劇照提供︱公視、HBO ASIA

對台灣影視業者來說,《通靈少女》更是一次成功的投石問路,開啟了更多國際合作的想像,也預示了更多元的題材可能性。膽子再大一點,步伐再跨遠一些,又何妨。

而《通靈少女》這群平均年齡三十左右的創作團隊,在有限的條件下殫精竭慮,近乎完美地達陣,也讓年輕創作者本身、本地觀眾,甚至潛在的投資者,對新生代的能量更具信心。

這趟仙姑奇幻之旅會在此戛然而止?或是演化出更多不同新徑,指引更多旅人熱情上路?相信大家都在熱切注意中。

「日常級」表演─郭書瑤和演員群準確詮釋角色

《通靈少女》紅遍全台,精彩細緻的劇本,被認為是成功關鍵,但演員恰如其分的詮釋,也是重要因素。

「通靈少女」發紅龜粿會影迷。

少女靈媒小真,當然是全劇的靈魂人物,擔綱演出的郭書瑤當初並非劇組第一人選,故事「本尊」索菲亞在得知由她演出時時也頗有疑慮。但郭書瑤其實是戲感十足,也有能力挑戰不同類型的角色。她在劇中可謂一人分飾多角,既是學校裡「隨時都呈現孤魂野鬼狀態」的邊緣人,又是宮廟中芸芸眾生仰賴的仙姑;她面對自己的感情問題時猶疑難言,但處理信眾疑難雜症,卻又明快有力。

完結篇中,郭書瑤的演技大爆發,兩場哭戲:在通不到逝去的阿樂時,教堂外無助的哭喊;以及演完舞台劇後,終於見到阿樂魂魄時的揮淚擁抱,都頗具層次,深深觸動觀眾。

戲份僅次於小真的阿樂學長,由新人蔡凡熙演出,他那陽光的笑容以及帶著少年純真的帥氣,吸引許多女性粉絲。因為太討喜,以至於阿樂在完結篇被賜死時,節目粉絲頁上幾乎是一片哀號。平心而論,阿樂這個角色由於並沒有太多轉折起伏,因此並不如小真有大幅的發揮空間,但蔡凡熙稱職地由內而外掌握了角色的細節,演來令人信服,也連帶將壓軸戲笑淚交織的感動力量推升至頂點。

由「戲精」級的陳慕義飾演的金老師,與《神算》中的同一角色相較,明顯地帶有喜劇調子,再加上語言的限制,因此少了一點現實感。但陳慕義對喜感的拿捏恰到好處,尤其那場唱作俱佳的台客版「羅密歐YO」,無疑是全劇的經典之一。金老師與小真亦師亦父的的關係,也處理得頗為細緻,就像那句「幫人家超渡對你的身體有多傷啊,這種賠本生意我們不做。」表面上是精打細算的生意經,但其實是對小真說不出口的關心。這樣的角色處理,也讓完結篇中小真偎靠在金老師後背,騎著機車奔回學校的那個畫面格外動人。

《通靈少女》每一集都有主要的副線角色,如第二集的少年小凱,第三集的邱老師、黃教官,其中最精采的應屬李千娜飾演的偶像歌手Alice。

李千娜早年以歌手身分出道,近年來又有不少精彩的戲劇演出,擔綱此一角色幾乎不做第二人想。Alice雖然只出現在一、五兩集,但卻隱然貫穿全劇,尤其那首《不曾回來過》中的歌詞:「是命運帶你來過,卻又將你帶走⋯⋯就讓自己慢慢成長,慢慢放下。」其實早已預示了小真必須面對的生死課題,也讓全劇合理地結束在小真獨自坐在校園牆頭,淺笑之中,一切雲淡風輕。

「我叫謝雅真,這就是我的日常。」這群優秀的演員,也透過角色帶著我們照見了生命的無常與日常。

先接地氣才有機會走出去── 公視節目部經理於蓓華說《通靈少女》前世《神算》

公視劇展是有志投入影視產業的青年的試金石、墊腳石,或一塊很好的跳板,也是近年台灣影視人才重要的搖籃之一。於蓓華記得當時看到這齣〈學生劇展〉短片《神算》的驚豔感……

《通靈少女》在公視內部是由國際部參與、主導,但這齣戲的前世《神算》卻是來自公視節目部的戲劇招牌之一〈公視學生劇展〉。

二○一三年三月,《神算》在公視首播就大受矚目。

公視節目部經理於蓓華回憶當時看到這齣學生短片的驚豔感:「它非常接地氣,光從片頭、角色塑造等小環節,觀眾就聞到台灣味。導演沒想討好誰,就只是誠實地用影像傳達他所見的世界及想說的故事。」

鄧潔/攝影

「接地氣」這詞是於蓓華這次訪談中數度強調的關鍵字。她認為,《通靈少女》接地氣、散發的台灣獨特文化性與生活感,不但讓本地觀眾起共鳴,跟著笑、跟著哭,也因而吸引國際市場的興趣。

相對於此,於蓓華覺得台製八點檔長壽劇長期以來對現實的演繹,卻像「發生在另一個平行時空中,除台語這元素外,難以感受到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於蓓華長期觀察<公視學生劇展>,發現每年徵選的提案主題雖多圍繞在家庭、親情、愛情等年輕學生貼身的經驗,但也常可見到不少直接碰撞社會議題的精采佳構。

於蓓華認為台灣年輕一代創作者其實很敢衝撞,也充滿想像力,即使是現實題材也可以拍得相當自由、有趣,或極具戲劇張力。以今年上半年剛播出的《一個家庭的事》為例,這齣戲碰觸退休金、失業、單親家庭、死亡等沉重議題,但卻以黑色喜劇方式呈現,演繹得妙趣橫生、耐人尋味。

於蓓華談到這齣戲,滿臉被逗樂的笑意,她讚嘆年輕學生這份生猛活力,甚至在職業級的<公視人生劇展>中也是不太常見的。

〈公視學生劇展〉前身是〈公視人生劇展─短片類〉,從二○○四年初登場至今超過十二年,已成為台灣影視科系學子初試身手的重要平台,《神算》之外,還有《小偷》、《自由人》,及今年的《銅板少年》等傑出新銳作品,都出自於此。經過這個平台歷練的青年影視人才,也常繼續透過〈人生劇展〉的徵案資助,創作出他們的第一部長片,不少人都自掏腰包加碼預算,卯盡全力、不計代價也要做到極致。

公視劇展可說是這些有志投入影視產業的青年的試金石、墊腳石,或一塊很好的跳板,也是近年台灣影視人才重要的搖籃之一。從《神算》到《通靈少女》,正是一個美妙的印證。

既獨特又共通的創作藝術──公視國際部經理施悅文談影視行銷攻略

2014年,施悅文帶著《神算》和導演陳和榆赴芬蘭
參加當年的國際公共電視年會,
從會場上外國同業的反應,她當下敏銳地嗅出這部戲的國際潛力,
後來的國際合製佈局就此悄悄開端……

與公視國際部經理施悅文約訪當日,她人未落座就忙不迭為了更動訪問時間道歉。施悅文當天下午臨時又得參加一個國際頻道的會議,「下個禮拜還要飛到希臘去參加INPUT(國際公共電視年會)。」她一邊滑著手機的行事曆一邊說。

「《通靈少女》你都看了吧,前天完結篇收視率真的破四了。」語氣裡聽得出十分開心。這齣跨國合製的劇集在公視內部由國際部主導,她是其中參與最久、最深的一員。

陳慶昇/攝影

公視國際部努力讓國際同業認識公視,也認識台灣的創作實力與文化面貌。

公視國際部正式成立於2007年,施悅文從從一開始就任職於此,長期浸淫於國際事務。多年來,她帶著公視許多優秀作品參加大大小小的國際影展,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得獎,而是希望國際同業認識公視,也認識台灣的創作實力與文化面貌。

多年開疆闢土的努力,隨之而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合作機會。從最早國際部尚未成立的2002年,與BBC 生態紀錄片導演 Nick Upton合作《野性台灣》,到與法國Arte合製《皇帝的玩具箱》、《話。畫──清明上河圖》,乃至於近幾年在國際上頗受好評的《返家八千里 — 黑面琵鷺》、《司馬庫斯》、《戰浪》、《蜂狂》等。

這些帶著國際血統的節目在國內亮相時,曾有部分作品被本地的觀眾或專業工作者認為背景說明稍嫌繁複、內容可以更深入,施悅文清楚也接受這些說法,但她和團隊並不特別介意,「因為我們播出的主戰場不在台灣,而是為了主攻國際頻道,也換取與國際創作團隊共事的第一手經驗。」她說。

同樣是國際合製,剛落幕不久的《通靈少女》卻在國內外都廣受好評,在公視甚至攀上開台十九年以來收視率的頂峰。施悅文坦承:「它受歡迎的程度,其實遠超出我們原先的預期。」然而,回頭審視整個合作的過程,《通靈少女》的成功絕非偶然。

為一個好概念做設計,把它放在一個比較優越的戰略位置上。

2014年,施悅文帶著《神算》和導演陳和榆赴芬蘭參加當年的INPUT,受到高度討論,芬蘭公共電視YLE的戲劇總監盛讚陳和榆為明日之星,NHK的青少年節目製作人也在會後追問是否有續集?施悅文當下敏銳地嗅到這部戲的國際潛力。

日後的故事就是後來許多人都知道的,公視與HBO Asia達成co-branding共掛品牌的合作模式,將《神算》重新改拍成六集《通靈少女》,這對HBO這個全球性的金字招牌來說是極為罕見的。施悅文表示,「我們跟HBO Asia堅持品牌合作,畢竟這還是公視產出的IP,若只是賣版權或在地協拍,無法累積有價值的經驗,對公視和台灣電視產業意義不大。」

《神算》呈現的宮廟文化與台灣民俗特色,是當初它在國際間勝出的重要關鍵之一,但考慮到國際發行以及遠超出短片篇幅的劇集規格,這個獨特性就必須轉換成全球共通性。因此經過反覆的琢磨定調,「青少年成長」(coming of age)這個在不同國度都容易引起共鳴的類型,就成了《通靈少女》的重要架構。

施悅文說:「為了你的IP、一個好概念,你要去設計,把它放在一個比較優越的戰略位置上,類型就是一種。」

台灣迫切需要能綜觀全局、協助創作團隊的製片人才。

這次國際合製經驗,施悅文感受最深的是,製片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國際間,製片其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要綜觀全局,協助創作團隊,在不同的階段都能掌握大方向。台灣向來偏向導演制,製片通常著重處理行政事務,這對整部戲的創作來說,反而容易出現盲點。

施悅文也強調,包括公視在內的電視業者必須體察到,由於網路影音平台強勢擴張版圖,未來傳統頻道本身的優勢只會愈來愈稀薄,內容才是決勝關鍵,有了好的IP,你才有機會尋求更豐富的製作資源,也爭取到更多觀眾。

《通靈少女》之後,公視當然會持續開發國際合製機會,但施悅文也坦承這事急不來,一次的成功並不代表往後就會不斷有人主動敲門,重點仍在於自己手上有沒有好的創意,以及足夠的人才資源。

四月初《通靈少女》首播當天,施悅文正在台中參與大甲媽祖回鑾,徒步走了很長的路。一路上他看到各式各樣的群眾,包括很多年輕人,她親身體會民俗、信仰的力量,也深深感受到,台灣獨特的庶民生活經驗其實絕對有潛力轉換成吸引人的創意概念。她深切鼓勵影視創作者持續從台灣多元文化中抽絲剝繭,去開發更多未知、新鮮、獨到的題材。

製片雙人組聯手打勝仗──本土劉瑜萱混搭新加坡陳薇如

《通靈少女》一開始就走「製片制」,不同於台灣影視慣用的「導演制」。
製片從發展故事開始,一路負責抓穩大方向,到最後行銷包裝,是那個「最早進去、最晚出來的人」。

訪問《通靈少女》的兩位製片劉瑜萱和陳薇如時,有段小插曲。

當我們聊到,現在回頭看這齣戲,她們會不會覺得,有哪有些部分應該有機會做得更好?劉瑜萱想了一下,回過頭對陳薇如說:「耶……這個可以說嗎?」陳薇如馬上心領神會地回道:「我知道你要說什麼,那頂假髮。」然後兩個人同時爆笑。

陳薇如/提供

她們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對默契十足的雙人組。

陳薇如來自新加坡的IFA製作公司,在《通靈少女》的製作組合中,主要扮演在HBO Asia和公視之間溝通的角色;劉瑜萱則是在《神算》時期就擔綱製片,淵源很深。導演陳和榆說,如果沒有她們兩位,「很多時候我是撐不過來的,有她們在就有一份安心感。」

《神算》在公視播出後,陸續參加國內外多項影展,在獎項及評價上都頗有斬獲,早先製作團隊其實就曾積極與不同的投資者洽談合作可能,但最後決定與HBO Asia以及IFA合作,一方面因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國際合製機會,另方面在接觸之後,團隊也覺得和IFA的監製Francis Smith及陳薇如感覺最合拍。劉瑜萱打趣說:「有點像在交往,感覺對了就定下來囉。」

2015年《通靈少女》正式啟動時,陳和榆還未滿三十歲,且嚴格說來只拍過《神算》。陳薇如說HBO Asia從沒有跟這麼年輕的團隊合作過,一開始當然會有疑慮,但接觸過後就發現,他們是很坦誠開放的新世代,溝通不是問題。

劉瑜萱/提供

從《神算》開始就一路陪著走過來的劉瑜萱說,從獨立短片到國際合製,從電視劇集到電影短片,從本土到二十幾個國家的觀眾,如何說這個故事,在各方面都要重新調整、反覆討論。例如結尾,劉瑜萱就形容「改了不下八百次」。

然而正因國際視野的啟發,使得這個台灣土生土長的故事,展現更多共通的成長經驗與人性體悟。

陳薇如特別強調,《通靈少女》一開始就走「製片制」,這不同於台灣影視慣用的「導演制」。所謂製片制不是要跟導演搶主導權,而是從發展故事就開始參與,並一路負責抓穩大方向。

劉瑜萱也同意,這種模式可讓創作過程處於最好的狀態下。她形容製片其實是「最早進去這個故事、最晚出來的人。要知道需要什麼樣的團隊,用什麼方式、什麼定位?未來要怎麼發行、行銷?製片需要大視野,絕不只是執行庶務。」

身為來自新加坡的製片,陳薇如坦言一開始仍須磨合,幸好瑜萱和她理念一致,又常能互補,她倆是一路攜手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

生猛勇敢有衝勁──攝影師陳克勤眼中的影視新生代

陳克勤也是《神算》的攝影指導,這幾年最為人知的作品包括靈異片《紅衣小女孩》、公視迷你劇集《麻醉風暴》等,創作橫跨電影、電視、廣告、微電影。

作為從《神算》開始就一路走來的固定班底之一,陳克勤對前後兩部由相同題材衍生出來的不同規格作品,特別容易感覺出製作狀態的差異。

在台灣一般拍戲的習慣,導演常會就實際的拍攝狀況現場修改劇本,但《通靈少女》在前置期就做了很多細節溝通、定調,「劇本相對確定,在現場就會有比較多時間,去處理表演和技術的細節。」

陳克勤/提供

《通靈少女》的表演組合有來自影視圈、劇場界的表演工作者,也有戲份不輕的素人演員,因此陳克勤常藉鏡位、燈光等技術調整,以配合演員狀態。

陳克勤豐富的攝影經驗,以及寬容的創作幅度,給了陳和榆很重要的協助,也是拍攝現場一大安定力量。

談到《通靈少女》的製作條件,陳克勤說並不如外界想像的高,《通靈少女》拍了五十二天,要處理的角色很多,每集又都有新主軸,經費不算寬裕,但製片組規劃嚴謹,把預算用在刀口上,自然就做出不錯的成績。

長期和年輕導演合作,陳克勤觀察到新一輩的影視創作者有個普遍的特質,就是生猛、有創意,且勇敢嘗試。大家年紀相近,工作起來就特別愉快,也較有衝勁。但陳克勤也憂心因為台灣大環境不佳,不少新導演拍完第一部作品之後,就不容易再有更多機會。

但無論如何終於完成一齣好戲,將會留觀眾心底,他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了!

跨國合作的寶貴課程──導演陳和榆樂於向「限制」學習

與陳和榆見面那天,《通靈少女》全劇剛播完不到一週,短短一個下午他有三個約訪,這位三十出頭的創作者坦言,平常生活已受影響,加上研究所論文期限在即,他有點吃不消。

問陳和榆,有沒有想過《通靈少女》會這麼受歡迎?他毫不遲疑地說:「根本沒時間想,因為要面對很多困難,又要跟時間賽跑。」

陳慶昇/攝影

《通靈少女》是HBO Asia首度投資台劇,外界似乎因此以為製作條件相當寬裕,但陳和榆說其實資源不算充裕,工作人員多身兼數職,有時壓力大到令人幾乎想放棄。

所幸,HBO Asia雖是最重要的出資者,仍給團隊蠻大的創作自由。陳和榆覺得好品味的監督者可激盪創意,還會用一些限制來幫忙把關,是蠻理想的狀態。所謂限制,指的是對國際觀眾的口味與理解度的考量,及不同國家的法規與文化禁忌。

例如片中畫龍點睛的小真獨白,就是雙方折衝之下的產物。HBO本來提議用小真寫日記的方式,但陳和榆覺得那不合乎小真個性,也有點老派,最後協調成每集頭尾適度加入獨白。

意見衝突最大的是語言部份。HBO為因應新加坡語言政策,原本希望全片以國語發音,但陳和榆覺得太不自然,幾經協調,對方終於同意以國、台語交雜,新加坡版本另以國語配音。

跨國合作牽涉到不同的工作模式與文化價值觀,如何討論溝通,又在折衷與限制下,保持創作初衷,這對團隊來說是很寶貴的學習機會。

劇場出身的陳和榆用心琢磨演員,連扮演信眾的小角色都不馬虎。他在乎演員在現場真實地互動,所有人的節奏都要合拍、一起呼吸。

陳和榆舉完結篇中小真終於看見阿樂的靈魂,哭著奔向他懷中的那場戲為例。郭書瑤在排戲時情感就幾乎放盡,拍了幾次都不理想,她一直說:「不見了、不見了……,怎麼辦?」非常自責。陳和榆便請那場戲所有演員一起圍成一圈,手疊手高喊:「加油!加油!」大家突然像回到高中一樣熱血沸騰,郭書瑤當下眼神都不一樣了,接下來的演出就是最終讓許多觀眾跟著飆淚的場面。

「如果這部戲做不好,很容易讓人說年輕人就是不行,或說國際合製不管用,什麼批評都會來。」陳和榆很高興如今自己能帶著自信為年輕創作者說句話﹕「因為沒有包袱,反而跟社會脈動和國際趨勢更為貼近,也更容易突破眼前停滯的僵局。」他認為影片能把觀眾帶到想像未及之地,創作就是要這樣才有樂趣!

(原刊登於《開鏡》2017/07 創刊號 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