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時,我可以說我有憂鬱症嗎?

「醫生,我治療得很順利,現在情緒回到原本的樣子,我打算要去應徵了。我有點困擾,面試的時候,我可以說我有憂鬱症嗎?」

面試前,你做好自我心理準備了嗎? Picture source: Pixabay
面試前,你做好自我準備了嗎? Picture source: Pixabay

首先,恭喜身心狀況穩定,請此刻的你,好好欣賞自己。走過憂鬱低谷,對任何人都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請好好欣賞自己如何走過這一切不容易。

接下來,深呼吸,慢慢吐氣。我們要面對的「面試」,和之後的工作(或學習),可能是一段充滿未知的冒險歷程。

不只工作面試,求學面試、進入新職場新學校環境、遇見新的邂逅⋯⋯有身心狀況的朋友,面對著同樣的困擾:

牽扯到人際關係的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

期待在這篇文章找到標準答案的,真不好意思,或許讓你失望了。然而,如果你願意跟著這篇文章,看看自己的內在,看看週遭的環境,誠摯希望你用你的智慧形塑自己的解答。

我該不該自我揭露?自我揭露該揭露多少?

有人擔心求職不順、被貼標籤,選擇完全保密不揭露(比如說看診跟工作請假時說「有私事」)。

有人選擇部分揭露(比如說自己因為身體因素有去看診)。

有人選擇揭露的程度比較深(比如求職說告訴主管自己有憂鬱症,希望工作部門在自己有狀況時可以體諒)。

每一種選擇,都沒有錯。都有它背後的影響因素、價值判斷,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形塑、尊重、接納我們的「選擇」。

以面試為例子,我們可試著用薩提爾(Satir)模式來分析,將這個問題拆解成「自我」,「他人」,「情境環境」三部分。

他人部分

我們面對的是求職時的面試官,未來可能是你的業務主管。

或許基於人性層面,他/她們會關懷同事的身心狀況、工作壓力。但請不要忽略,主管最重要的角色,還是負責業務部門的整體營運。

聯合報在2021年10月做的深度報導,民調中高達59%的人比較比較不願意錄取情緒障礙者,34%對憂鬱等情緒障礙的態度比較開放。
聯合報2021年10月的深度報導:民調中高達59%的人比較比較不願意錄取情緒障礙者,34%對憂鬱等情緒障礙的態度比較開放。

面試時,主管若屬於比較不願意錄取情緒障礙的,可能背後承擔部門營運高運轉的壓力,可能不了解身心疾病,也可能他們擔心屬下如果有憂鬱症、自己還要兼起心理輔導(很多人對這點是沒有自信的)。

面對這類主管,我們當然可以選擇完全隱瞞,這一點錯都沒有,畢竟被貼標籤、被異樣眼光,這種擔心是真真切切的存在的。我們沒有必要冒著求職不順的風險,揭露自我。

與此同時我們要知道,當隱藏自己,我們要更照護好自己的身心。畢竟工作期間,如果憂鬱症狀出來,職場可能無法支持自己,這也是風險。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選擇部分揭露或完全揭露。揭露同時,我們也是在嘗試冒險。若有時間充分說明自己如何面對憂鬱,自己這個「人」如何為工作加分,我們或許有機會影響主管對憂鬱症的既定想法。

也幸好,超過三成人對憂鬱等身心狀況的態度比較開放。這些主管看待求職者,可能抱持著「工作能力才是主要考量因素」的信念,也可能抱持著「員工身心健康、是企業營運健康的基石」的信念。面對情緒狀況可能有起伏的求職者,他/她們多少也願意基於人性層面,給予適時支持協助。

若面試時,正好遇到這類主管,選擇揭露自身健康狀況,或許又更能了解未來在工作時可以取得的支持資源。

情境環境部分

這份工作的工作時間多長,工作時間規律嗎?下班時候我能夠有充分休息嗎?下班後我會被LINE的工作訊息干擾嗎?這份工作的同事對憂鬱症的態度如何?他們面對我狀況不佳時能給予支持嗎?

熬夜長時間工作、睡眠週期不規律,是憂鬱復發的風險因子。
熬夜長時間工作、睡眠週期不規律,是憂鬱復發的風險因子。 Picture source: Pixabay

我在診間,時不時遇到診友,自知規律睡眠和作息的重要,但仍選擇讓自己暴露風險。

或許這很無奈,薪水讓他們甘於爆長工時、不規律作息(有人甚至半夜兩三點才能回家)。

有診友直到工作累到憂鬱復發,才重新省思「這真的是我要的嗎?」這樣故事讓醫生惋惜。

沒有完美的職場,求職面試的時候或許我們也不敢問這些職場環境相關的問題,但也可以考慮透過其他人脈(比如說已經在裡面就任的朋友、學長姐),了解我要進入的職場環境整體,多少程度能支持自己身心狀況。

自我部分

或許這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預防層面來看,請先問問自己:

我有多了解我的身心健康呢?
我知道有哪些方法能讓我身心健康嗎?
我知道藥物、運動、睡眠、飲食、人際關係⋯⋯等因素,如何影響我的身心健康呢?

有診友很清楚自己憂鬱時,很需要別人聊天陪伴,她在憂鬱發作時,除了親友的電話陪伴,在職場上也得到幾位好同事輪番支持。配合醫療和健康作息,很快恢復原本的工作能力,主管和同事很欣喜如此正向的經驗。

當我們越了解自己的狀況,我們越有能力在職場上找到支持的資源。

跟你的醫師討論,影響自己憂鬱復發的因子,也請減藥斷藥時務必跟醫師討論。

在積極層面來看,也請審視自己:

我面對憂鬱症(身心狀況)的態度是如何呢?
我從憂鬱的經驗,學習到什麼呢?
我的憂鬱經驗,有沒有可能成為我工作的資源?

有人因為接觸過憂鬱,他更有同理心了,在職場上的應對進退更加圓融。有人因為憂鬱,他接觸到他人沒有探索的情緒世界,這可能是他藝文創作的重要靈感泉源。有人因為憂鬱,更注意自身健康,也樂於將健康概念推廣給別人⋯⋯

我們可以把憂鬱視為疾病,也可以把憂鬱視為我們人生中一段風景。我們好不容易地歷經這段風景,我們有辦法從中汲取經驗,形塑職場可以運用的資源,或許面試官會驚喜於你的回答!

人生很多風景,憂鬱或其他身心狀況是風景的一種,當我們回到原本的風和日麗,我們可以回頭來欣賞,自己在過去的風雨中如何走過,我們學到什麼經驗。
人生很多風景,憂鬱或其他身心狀況是風景的一種。當我們回到原本的風和日麗,我們可以回頭來欣賞自己,在過去的風雨中如何走過,我們得到什麼經驗。Picture source: Pixabay

最後,關於期待層次,求職前問問自己:

我有多想要這份工作呢?
是因為薪水高?
是因為大家都說好、名望高?(我在滿足別人的期待嗎?)
是因為我自己期待在這個職場能夠實現自我?(非得在這個職場嗎?)

求職前我們有很多想像,或許那是自己對自己的期待,也可能是他人對自己的期待。我們要小心期待落空時,我們如何自處,有沒有辦法迅速調整自己,重新省思自己生命中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特別是,萬一身心情緒狀況出狀況了,那代表了我或許需要更多關懷自己的時刻。

這不只是憂鬱症、情緒障礙診友的課題,可能也是很多朋友的課題。

希望這些分析對徬徨的你有所幫忙,只要是出於智慧、充分評估後的答案,就是當下最好的答案。

我也相信,深入了解自己,永遠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祝面試順利!

--

--

身心·精神 陳長聖醫師

我在台北行醫,我具有精神科、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雙證書,同時致力於心理治療工作。這裡分享關於心理衛生知識、和診間的感動點滴。臉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syDrCS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