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字有價」到「文字無價」
最近 Medium 華語世界來了一位 KOL。
KOL 的一個通病就是初來報到、先屌為敬 (噢,剛剛在 Medium 打了第一隻粗口字,罪過罪過),其實華田都見怪不怪。
老實說,文章有點東拉西扯,到底是在諷刺在 Medium 上賺到兩三千便得意忘形的寫手 (well,我稱佢哋為寫手,因為「家」係泛指可以靠該技能謀生的人,例如畫家靠作畫,作家靠寫作,老人家靠老等等。賺到二三千不夠養家吧?),還是諷刺香港人不尊重文字,還是乾脆諷刺「香港」這個借來的地方,華田讀得書少,日本語又全然わかりません既,實在不大卵懂咯。
btws,其實定期反思一下「文字有價」又無壞。大家看完我的思路,不妨另起一篇又說一下你對「文字有價」的看法,應該挺有趣的。
「文字有價」與「文字無價」
要全然認識一個概念,必須要同視審視它的反面。儘管「有價」跟「無價」是相對的概念,它們卻互相依存,正正因為我們進入了「文字無價」的世界,「文字有價」這個概念才有意義。
事實是,二十年前沒有人說「文字有價」,因為報紙要錢、雜誌要書、書當然要錢,那是一個「文字有價」的社會,我們也的的確確曾經擁有過那個社會。
若果我們要認識甚至重回「文字有價」,首先要好好描述我們現今「文字無價」的社會。大膽引述一下 黎歌 於 17 年 11 月 2 日於 Medium 發表的文章 「文字有價」,給Facebook弄得猶如傳說一樣。
以往的「薄酬」,如今稍大的平台,會登你的文章前題是免費,除非你是某某、名人,但據說稿費也低微。更扯的是最近常出現 “Sponsored”的文章、故事,用心寫的文案,又不是廣告,卻要付費讓人看,真夠荒謬。
這就是「文字無價」或甚「文字負價」的社會的現況。文字進入了一個只能標上 $0 甚至負數的價錢牌的時代,而文字平台的 business model 便是透過收取文字,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然後將其販賣至廣告商。
注意力的單位是讀者進入的次數,所以平台需以「量」而非「質」取勝,面書、即時新聞、內容農場等等以量取勝的產物便應運而生;文章的高質與低質無助販賣注意力,價格當然會直線下跌了。
那以前的文字平台的 business model 是什麼?更多像一頓自助餐,餐廳選購優質的食材 (文字),加以簡單的處理 (編緝、排板),再送至客人面前。客人是真金白銀入場吃飯,雖然不準確知道今天吃什麼,但根據以往經驗,食物的種類和一貫的質素都略知一二。餐廳如果維持不了質素,客人下回便不光顧,餐廳便做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