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 Wolfram 談《2001太空漫遊》(和他自己)

kayue
5 min readApr 5, 2018

今年4月2日,《2001太空漫遊》正式上映50周年,近日多個網站均有文章講述這套經典電影。今天讀了其中一篇,由 Stephen Wolfram 所寫。

Wolfram 是個神童,20歲就在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取得粒子物理學博士學位。幾年後他轉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IAS),研究興趣變成細胞自動機(cellular automata)。後來他再研發出著名軟件Mathematica,成立研究公司離開學術圈。

他在《Wired》上寫的這篇〈2001: A Space Odyssey Predicted The Future — 50 Years Ago〉很長,在此抄下一點東西當作筆記,比較散亂,有興趣的可到最底按連結讀原文。

《2001太空漫遊》劇照

Wolfram 在1968年入場看《2001太空漫遊》,這還要是他第一次進戲院看電影,而且在日場看,沒有其他人同場 — — 多麼令人羨慕的觀影經驗,那時候他才8歲。

毫無疑問,這是大開眼界的經驗,畢竟電腦尚未普及 — — Wolfram要在一年後才首次接觸真正的電腦 — — 而且 Stanley Kubrick 在電影中的構想超越時代。文章分析了電影中有甚麼構想成真,有甚麼尚待發展,這些已有不少文章論及,在此不贅,我就寫一些無聊但我認為有趣的內容。

在2009年當 Wolfram|Alpha — — 用戶提出問題後能直接回答的系統 — — 時,他們的錯誤訊息向《2001太空漫遊》致敬︰”I’m sorry Dave, I’m afraid I can’t do that…”,並配上 HAL9000 的鏡頭圖示。Wolfram 更提到,他們因為這個錯誤訊息而收到有人查詢︰「你們怎知道我叫做 Dave 的?」

以高要求見稱的 Kubrick,在《2001》的道具中還是有疏忽之處 — — Wolfram 觀察到電腦螢幕顯示一些混合程式碼及數學的東西,但多數看來都是隨機和無意義,例如方程式充滿不必要地精確的數字。

雖然 Wolfram 認為這是《2001》罕見的失誤,但亦提到也許這套電影開始了「在電影顯示無意義程式碼」的傳統。他提到近年一個反例是《Arrival》,由他的兒子負責電影中分析外星語言的程式碼,全部都貨真價實(就是用他創立的 Wolfram 語言),並製作出電影內的視覺化處理。

《2001太空漫遊》劇照

一直有傳言指 HAL 暗指 IBM,不過原著作者 Arthur C. Clarke 已否認此事,表示只是巧合。IBM 其實參與了《2001》的拍攝工作,也在某幾幕顯示商標 — — 不過沒有顯示在 HAL 上。Kubrick 在一封信中問監製「IBM 是否知道電影主題關於一部瘋狂的電腦」,而回信指 IBM 是電腦方面的技術顧問,只要電影中器材出錯沒有跟 IBM 的名字扯上關係便可以。

Wolfram 提到,在 1980 年代前,IBM 宣傳時堅持不會稱其電腦產品「聰明」(smart),只強調電腦做到人們要它做的事。他引述在 IBM 擔任研究員的朋友 Gregory Chaitin(數學家及電腦科學家,專長是演算法資訊理論,獨立發現 Kolmogorov 複雜度並證明了演算法資訊理論版本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表示,IBM 刻意規定不研究人工智能,因為該公司不希望其(人類)顧容害怕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2001太空漫遊》劇照

人工智能先驅 Marvin Minsky 亦有到訪《2001》的拍攝現場,但 Kubrick 未有問他關於人工智能的事情,只問到電腦圖像、聲音自然度及機械問題。

另外,Kubrick 及 Clarke 曾擔心在《2001》上映之前,人類真的發現了外星智能,令現實超越了他們的故事,甚至曾研究能否為此事投保。

Wolfram 未曾跟 Kubrick 有任何交流,但他曾把自己那本1280頁的鉅著《A New Kind of Science》預印本寄給 Clarke。後者收到書後三天向 Wolfram 表示,他幾乎看完整本書而且仍感到震撼,「即使有電腦,我仍不知道你是如何做到的(應是指寫成該書)」。

Clarke 更給了 Wolfram 一段話,讓他在正式出版時可在封底引用,那段話盛讚《A New Kind of Science》可能是「近十年 — — 如非本世紀 — — 最佳著作」,認為應該叫做《A New Kind of Universe》,並指「我的朋友 HAL 對於他未有率先想到書中內容感到非常遺憾」。但後來 Steve Jobs 跟 Wolfram 說︰「牛頓也沒有封底引言,為甚麼你需要?」成功說服他不在書上引用其他人的話來宣傳。

Wolfram 的文章在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