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差距,涓滴經濟,我好窮!

劉哲瑋 Je-wei Liou
8 min readAug 8, 2017

--

根據財政部最新統計,2015 年綜所稅申報戶共 613.3 萬戶,按申報所得高低分成 20 等分,所得最低 5% 家庭平均年所得只有 4.7 萬元,所得最高 5% 家庭平均年所得 471.5 萬元,最富與最窮的 5% 所得差距 100.32 倍為史上次高,僅低於 2014 年 109.69 的倍記錄

然而真實狀況可能比這些報告更殘酷,因為這些報告是以「綜所稅申報資料」來進行分析,然而「綜所稅申報資料」不含分離課稅,免稅所得及非課稅所得等,且許多窮人可能收入低到不用報稅,因此資料中並不包含這群人,而有錢人則是享有許多避稅管道或免稅所得,例如炒房,炒股獲利等,因此實際的所得差距可能更大。

2005〜2015年台灣貧富前後5%家庭所得差距(自由時報)

貧富差距的問題絕對要好好重視,上個世紀社會的貧富差距是靠兩次世界大戰才弭平,也就是人們無力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只好訴諸戰爭解決,而今世界各國貧富差距,各國債務佔GDP比雙雙來到歷史新高,我們難道會重演上個世紀發動戰爭弭平貧富差距的歷史?

戰爭會被人類選為可處理此問題的原因在於:戰爭可短時間大量減少人口(且是中下階級的人,就是你、我),戰爭可取消所有交戰國的債務(中華民國分別在二次世界大戰取消對多國的庚子賠款)...等,少了大量窮人跟債務,金字塔頂端的人怎麼會不支持,但我們還要選擇這個選項嗎?

愛因斯坦說過:“ I do not know with what weapons World War III will be fought, but World War IV will be fought with sticks and stones.「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哪些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戰中人肯定用的是木棍和石塊。」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哪些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戰中將用木棍和石塊打仗

治理方式:政府透過「看得見的手」實踐重分配

首先,必須盡可能防堵「財富世襲」,像是透過遺產、贈與方式讓下一代不勞而獲,但我們天才的國民黨卻在2009年調降遺贈稅,當時從 50% 稅率大降至 10%,本來是希望低稅吸引資金回流投資台灣,結果卻引來台商返鄉圈地炒房。對照下圖可發現 2009 年到 2010 年一年內,台灣貧富前後 5% 家庭所得差距,從 75.08 倍一口氣擴大至 93.87 倍,是台灣史上貧富差距擴大最快的一年,而今年四月底立法院修正《遺產及贈與稅法》,確定未來遺產稅與贈與稅改採三級累進稅率。

分配不均持續惡化

再來,上述提到「炒房問題」,屬於住宅議題一環,我們必須先確立「居住權是人權:住宅並非商品,住者有其屋」的居住正義內涵。瀏覽內政部營建署資料發現,台灣全國「房價所得比(房價的中位數 除以 年所得的中位數)」為9.32,而其中台北市居冠高達15.18,新北市也達12.61,台中市排名第3高達9.75,連非六都的彰化縣與宜蘭縣房價所得比都登上4、5名,分別為9.11、8.85。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周美伶表示:

合理房價所得比約「6倍」

台灣全國只有屏東縣、嘉義縣、嘉義市、基隆市房價所得比低6,根據住房負擔能力調查:新加坡房價所得比4.8,主因是新加坡政府實踐住者有其屋,新加坡國民八成住在政府提供的社會住宅「組屋」 ,而新加坡人購買組屋只擁有99年地上權,所以並不包含土地所有權,這樣看來其實可以想做新加坡人租了99年的房子,這種方式也做到一部份防堵財富世襲。

但台灣社會卻是因為房價太貴,而希望「年輕人不用買房,等著繼承就好」,然而這樣的思維與作法卻可能使世代間貧富差距更大,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楊文山指出:「有房者的房屋數量平均超過三棟,顯示財富是集中在部分人身上,過去有五,六個子女繼承一棟房屋,現在則是兩,三個子女繼承三棟房屋,未來恐怕會延續「富人持續富有」的財富世襲現象。」

有土斯有財,不患寡而患不均

其實,目前台灣將近三成空屋,顯示台灣並非房屋數量不足而是分配不均,造成少數人擁有多數房屋,使得這些少數人得已壟斷市場,因流通在市場的房屋數量少,價格當然就飆升,而那些少數人看到市場行情好就偶爾丟出手上的房子,讓這些投資客可以賺到差價,使房屋成為一種投資標的物。

新加坡的做法是強制從國民每月從薪資中扣20%金額,雇主也連帶負擔17%金額存至公積金帳戶中,但公積金帳戶並不是你想用就可以用,台灣人能否接受「你的錢在帳戶中卻不得自由使用」的規定?且台灣目前勞工薪資低,能否承受得住每月扣20%的金額?因此我認為荷蘭的社會住宅或許是可學習的方向。

各國社會住宅比例
亞洲國家比較

「社會住宅」(社會住宅),在歐洲又稱「社會出租住宅」(社會租屋,更強調其「只租不賣」的精神)」,而在荷蘭社會住宅佔整體住宅比為30%,為全歐最高是值得學習的案例,但台灣社會必須改變「有土斯有財」的想法,否則就算政府強力推動社會住宅也於事無補。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文宣

租稅不正義

郭台銘先生日前:政治要服務經濟,市場就是祖國

但其實政治早就在服務經濟,2005年時,任時的財政部長林全為了點出富人避稅的真相,公佈2003年全國前四十名高所得者,所得稅的實質稅負。當時的數據,如今看來依然令人震撼:

全國最富有的40人,15人只需繳「1%」稅率,8人「0%」稅率,6人繳納最高級距的稅率。

2014年,天下雜誌披露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ICIJ)資料庫(link is external),公佈包含旺旺蔡家,聯合報系王家,和信與中信辜家,頂新魏家,理律律師事務所等等在內16785名台灣投資者在加勒比海的境外公司財產資訊後估計,十年來,台灣就因此流失了高達三千億的稅收

日報下載蘋果報導「台灣12富豪愛用租稅天堂」

這樣的結果代表我國稅基建立在受薪階級,意思就是政府課稅來源都是辛苦賺錢的老百姓而非富人,因此當政府施政以稅金負擔,卻說是全民負擔時,其實按照稅金來源來看應該是賺血汗錢的老百姓負擔,如此不正義的課稅方式加大貧富差距。

政府帶頭花錢拼經濟

每個政府上台都表示要拼經濟,但這僅只是在追逐GDP數字的增加,卻忽略分配不均的事實,且由於稅基大多來自受薪階級,因此政府花錢拼經濟等於花人民血汗錢拼經濟,但卻又沒有雨露均霑的分到中低階層,冀望透過「涓滴經濟」讓經濟成長果實全民共享,然而這早就被證實是失敗的方式。

涓滴經濟學的現實與實際

馬從政府的重大政策包括「擴大內需,愛台十二項建設」,到現在蔡政府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這種政府帶頭砸錢做建設在經濟學稱為:「擴張性支出」,而擴張性支出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減稅,擴大預算支出」,擴大預算支出也就是政府支出要增加,把這套到GDP公式中:

GDP =民間消費支出+國內投資毛額+政府支出+(出口 - 進口)

現在來看這條式子,當景氣不好的時候,民間消費支出會降低,國內投資會下降,由於台灣是沒有天然資源的海島,但為了維持基本生活必需,因此就算景氣不好,我們的進口額還是會差不多,然而因為景氣差導致出口變少,於是這條公式就只剩下「政府支出」可拉高GDP ......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每個政府都這樣處理經濟問題,因為我們總是在追逐GDP,因此每年砸在蓋的蚊子館要比前一年多(這樣才有「成長率」),於是錢就這樣花掉了......然後各地各種蚊子館就出現了。

現在政府帶頭花錢拼經濟,這樣擴張性支出的做法,卻是林全在2009年接受年媒體專訪時反對的:「台灣是小型的經濟體,太過依賴擴張性支出,以為可以挽救台灣經濟於不墜,那是很危險的。」

2009年年林全接受媒體專訪表示

要落實真正的公平正義,靠大腦比靠激情更重要,現在我們知道問題在哪,但我們總是想不出辦法解決,找出問題固然不簡單,但要解決問題更困難。

--

--

劉哲瑋 Je-wei Liou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