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醫學人文實踐

前言

這堂課讓我思考很多問題,事實上當我在參訪的時候我感受到一種無力感,而這無力感並不是因為我現在不是醫生,而是,如果今天我是醫生但是卻少了人可以一起改變的無力。我自認為對社會有一些關心,且讀了一些書、文獻與論文,常常,我發現同學都很有想法,但是當有時候我問到「這問題你怎麼看?」、「那你覺得xxx可以怎樣解決?」或是「你對xxx有沒有其他想法?」時,我發現大多的回答是較為單一、直線且未經很多思考的答案。而我更糟糕,不單單是單一、直線式與未經思考的直覺答案,當我讀了越多看了越多,我了解自己認知的只是片面的世界,我所認識的醫學是社會的浮面,是被很多人(老師、醫療體系??)隱藏不欲顯之表面。

我們想培養怎樣的醫生呢? 如果醫師不了解整個社會的架構,我們的所作所為恐怕有可能為社會帶來困擾? 如果可以讓醫學生更深入的瞭解醫學外的社會,我們是否才可能真正讓醫學更進步?

(請見劉紹華之〈援外現場的田野筆記(一):醫療援外有用嗎?〉、〈援外現場的田野筆記(三):別再只是把海星丟回海裡〉)

援外現場的田野筆記(一):醫療援外有用嗎?

在大一大二醫學人文課程中,我們清楚很多問題來自於社會議題,但是我們對社會的了解十分有限。而這樣在知識與經驗上的有限會局限我們做為一個醫學生或醫生在未來三四十年為整個社回可以貢獻的心力。我認為,這堂課可以嘗試更大的議題,可以強調在醫學人文之外,深化社會人文的重要性。並且帶起台灣醫學系開設關懷社會的潮流。

註:我並不是說現今台灣醫療人員沒有人文社會關懷,其實有很多人在關心這些問題,但是潛在的問題是「比例太少了」,每位醫學生都是真正很厲害的人,如果可以讓每個人滲入了解社會議題,我們真的可以讓社會與醫療達到更好的結合,但是,我們的課程大多聚焦在「醫學人文」或是醫學相關的議題,鮮少聚焦在這些主題之根源──我們的社會。

一、增加社會議題(如:新住民、原住民)

我這次分配到的組別是「紅絲帶」,以愛滋為中心進行一系列的主題活動,包括拜訪相關的基金會(紅絲帶基金會)、劇團表演參觀、流鶯實地訪談、拜訪關愛之家…等等,是「醫學人文的實踐」裡唯一這樣形式的課程。雖然我並不覺得自己在這堂課裡學到很多東西,但是我認為這樣的課程設計允許了很多在課堂設計、活動學習的可能性。做為建議,我認為還可以新住民、原住民等等社會上較被忽視的族群為主題邀請這方面的專家或老師,讓學生可以具備更多元更廣闊的領域觀點。

而如果,我們不僅僅是醫學人文相關的主題,而可以更大規模地以社會議題為中心,那麼我相信可以讓陽明在這個領域上獨步全球,並真正地打開視野。老師們可以發現我們目前的10堂課都是醫學相關,而我們可以把課程分為兩類:知識性的課程與實作,而實作方面我們越早學當然越好,但是我們其實以後都會學,其實不急於一時(就跟我們也可以二年級先學解剖或是去開刀房參觀一樣,但是是可以之後再來的),而知識性的課程與經驗是我們真正需要的,譬如老人(住居問題、照護問題、營養與疾病防治、心理健康、長期照護)……等問題,我們會發現醫療遇到的問題只是社會議題的浮面、被遺忘之黑暗的切面更是很多人選擇遺忘或根本不知道的世界的投影面,如是,我們是不是可以聚焦到最真實的世界,聚焦到真正所有問題產生的地方──這個社會?讓我們以後在成為社會的支柱時不要對整個社會一無所知,如是,我們才可以真正的了解社會並解決問題。

我們才可以真正地以了解醫生在社會中的重要,並且真正地了解我們的角色。

我了解的是,這樣的課程設計很難,師資很難,願意投入的心血(課程開發、課程完成)實在是太多的,但是這是我認為我們所真正需要的課程。

二、未經思考的價值傳遞教學──錯誤價值的複製

第一手的接觸總是可以讓我們學到更多,事實上,美其名為醫學人文的實踐,所有人都知道我們充其量是路障,可以幫的忙大多其實也不實際需要我們,事實上真正學到東西的是我們。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有時候會對於這門課稱為「醫學人文的實踐」感到不安,因為我並不是在實踐醫學人文(而它似乎不該也不行獨立實踐),我們是參與式的學習。

另一方面。當每個人都表示這門課對未來醫生生涯的重要性時,有時候我會覺得「這門課會傳遞:「醫療糾紛係歸咎於『醫生缺乏醫學人文關懷』上」,也就是說,過分強調「具有醫學人文素養是一位醫生應該做的事情」。強調人文素養在醫學生的培養歷程中是必要的,然,世殊事異,情隨事遷,我們卻似乎不斷地且單一地附送這個價值。我同意的是「醫生具有人文素養並且民胞物與地了解病人是件重要的事情」,但是如果學校與老師都只強調這件事情,而背底下對於醫療制度、醫院系統與同儕關係所導致之相關問題不加琢磨與說明,讓我們對白袍充滿美好的印象,把「自己以後吃上官司或是遇到問題時的原因,歸咎於自己『不具有人文素養』」,進而失去自我的信任、認知與尊嚴,那麼是不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

這樣的擔憂與不安跟許多老師不斷強調白袍的榮耀、醫生的重要性與醫學人文素養有關係,尤其,現今的健保制度、醫病關係不同昔往,人民的社經地位、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關係、資訊的流通又更不一樣,但是我在諸多老師的課堂、醫學相關演講和書上都只看到並聽到「舊」的問題,沒有看到老師與醫生教導我們我們這個世代將會遇到的問題。

當然,問題是要我們自己面對,老師們並不能也不需要幫我們預知未來,但是同時,我們醫學生只具備與高中生差不多的思考能力與程度,我們分析思考的能力與其他大學生無異。陽明的醫學院不重視思考(不論是醫學思考、判斷思考、歷史思考、分析思考或是邏輯思考)──這也不只是陽明啦──如是,儘管我們實踐,儘管我們先學到以後會學到的經驗,儘管我們看似在情緒上可以同理病人,但是──請容許我使用過分負面的用字──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我們沒有能力解決任何問題。

而我們要做的,不只是實踐,而是在實踐之外培養思考的能力,不管是佳菁學姊強調的設計思考,或是做為一個公民的社會問題思考,我們全部都沒有,而也沒有人教。這會讓我覺得,學校在「醫學人文的實踐」之努力到頭來的實際助益是很低很低的。

實際建議

很抱歉我的文法和思緒時在十分混亂,請允許我不揣淺陋地在課程方面提出我的想法。我認為這門課很好,但是我們或許可以做得更多。我們了解醫療不是獨立的系統,而與生活和社會息息相關。為此,我大膽地假設我們可以在課程層面做到十分不一樣的設計,在此,我認為我們可以把「醫學人文的實踐」轉成「人文實踐」雙課程,以社會議題以及培養思考能力為中心。

短期目標

1. 開增涉及的領域範圍:

從高齡、精神病、愛滋開始擴大,可以增加「新移民」、「原住民」、「街友」等主題設定,並可嘗試在醫院之外安排其他課程,以擴增學生的社會接觸與深度為首要目標

2. 接觸並找尋師資與資源:儲備、培養並討論中期目標達成之可能性,可以和有興趣的學生共同討論課程設計,並且接觸相關的社會人士共同設計課程。

中期目標

1. 轉成以「議題」導向中心之課程

醫療問題僅僅是社會問題的縮影,我們如果不了解社會問題,我們就只能不斷地抓漏水,甚至連亡羊補牢都不是(因為洞太大了,大家也不清楚洞在哪裡)。可以以一個議題為中心進行project-based learning,可以請專門的老師與醫師共同設計課程,可以有實際訪談、參與演講、老師設定議題之讀書會與討論……等等,形式可以很不拘,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也可以把開設工作坊當作是期末報告…之類的

2. 醫學與社會接觸為共同授課目標

安排足夠的醫學與社會相關的活動與課程,此時應可了解到醫療與社會之從屬關係(也不一定是從屬啦)

3. 另外開設思考相關的課程

透過找尋思考教育、分析能力教育之師資,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與分析的能力,讓醫學生遇到問題時不只是直向式的思考。但是這方面的課程猶有高難度,不單單是師資難尋,學生背景知識不夠也會是造成分析與思考能力下降的主因之一。醫學院的人文社會科老師、公衛所的老師和人文社會研究所的老師(STS)或可在這方面pivot一下

長期目標

1. 建立台灣第一個醫學生之社會議題課程

以社會議題主題為主,以醫學為輔,讓學生了解到醫學議題實際之根本,並且從了解社會議題開始進而對整個醫療相關之現況有更全面的了解。

2. 建立台灣第一個培養醫學生思考能力的課程

透過雙向的社會議題課程,讓學生在醫學的專業上有社會關懷的廣度,並且搭配開設思考與分析之課程。

後記

這篇大概花了我三個小時才完成吧,還有加上一些零碎的事情……

覺得很感謝很多人提出建議並支持,其實我一直知道大家都默默在關心,而我大多選擇十分負面或是全稱的句子,其實是為了加強語氣,但是實際情況同學事都很厲害啦,呵呵。我在下學期會希望以定期地舉辦工作坊或是世界咖啡館為前提,組成相關的讀書會(例如原住民與轉型正義之類的,哈哈不會有很多政治喔)。希望慢慢的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讓我們真正地為社會發光發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