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stablization and Life

Chia Hsiang Kao
Oct 16, 2021

Karl Friston,倫敦大學神經學教授、精神科醫生,大學雙主修物理與心理學,之後在國王學院醫院讀醫。他開創SPM(腦影像分析工具),VBM和DCM,並把人腦的認知歷程與variational inference結合,提出predictive coding理論。

下圖是他的演講,實驚為天人。這兩張圖把variational inference和大腦的active inference/belief propagation整合在一起,並真正地把整個大腦視為一個整體。實際上,我們在教科書上往往把大腦拆解成不同的系統,如記憶、動作協調、視覺,但是這些系統如何組裝,如何展現整體功能,卻鮮少被提及。

更讓人驚豔的是他關於意識的想法:使用「自組織」的概念──高維度空間上的吸引子,原本用來描述複雜系統與自主系統的──來闡述意識。

這想法與我之前讀動態系統的想法是一樣的:「大腦存在這一種自穩定的機制,在接受新輸入的同時,透過該機制修正這個”新輸入”的處理方式(i.e., 更新),使得該”新輸入”可以與過往經驗結合,使發生過的事情變的熟悉」。

這個自穩定的機制,可以想成是back propagation,也可以是Bayesian inference/Variational inference/Predictive coding的方式。

沒有這樣的自穩定機制,就像是一個失敗的自組織系統,在遇到意外/新輸入的時候,就自我崩解與消散。這樣的自穩定機制makes a thing exist,因此會讓人開始好奇,這個thing是否有一個存在的目的或動機。

一個很粗糙的想法可能是,所謂的演化就是大自然透過組裝各種可能的自穩定機制,然後看有什麼系統是可以穩定的存活。失敗的例子可以是操場上半成形的小龍捲風/太平洋很快就消散的颱風,或是各種單一基因缺失所導致胎死腹中的例子。

生物顯然是個存在著自穩定機制的”thing”,而這個自穩定發生在各個不同層面,包括生物化學、細胞、組織、器官、器官系統、以及生物和外界的交互作用(,甚至包括社會層面)。人類,以生物的觀點來看,自然是個穩定的系統,那麼人類的思考、意識也是基於自穩定機制所衍伸而來的嗎?

也許簡單的趨吉避罰、遵守道德規範、服從自身慾望是如此,甚至更高階的愛、情感、自我實現也可以基於此。因為這些人類行為本身就是高階的自穩定系統的展現。

但是更高階的能力也是如此嗎 ?
如果不是,那麼當一個系統發展到怎麼樣的能力後,就不應當以自穩定的複雜系統來理解了 ?

— -
這些想法多來自兩年前讀liquid state machine,以及研究視網膜系統時自學簡單的動態系統的一些累積,慚愧的是後來沒有在這方面有更多的精進。大家有任何想法都可以討論~~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Chia Hsiang Kao
Chia Hsiang Kao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