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stablization and Life

Karl Friston,倫敦大學神經學教授、精神科醫生,大學雙主修物理與心理學,之後在國王學院醫院讀醫。他開創SPM(腦影像分析工具),VBM和DCM,並把人腦的認知歷程與variational inference結合,提出predictive coding理論。

下圖是他的演講,實驚為天人。這兩張圖把variational inference和大腦的active inference/belief propagation整合在一起,並真正地把整個大腦視為一個整體。實際上,我們在教科書上往往把大腦拆解成不同的系統,如記憶、動作協調、視覺,但是這些系統如何組裝,如何展現整體功能,卻鮮少被提及。

更讓人驚豔的是他關於意識的想法:使用「自組織」的概念──高維度空間上的吸引子,原本用來描述複雜系統與自主系統的──來闡述意識。

這想法與我之前讀動態系統的想法是一樣的:「大腦存在這一種自穩定的機制,在接受新輸入的同時,透過該機制修正這個”新輸入”的處理方式(i.e., 更新),使得該”新輸入”可以與過往經驗結合,使發生過的事情變的熟悉」。

這個自穩定的機制,可以想成是back propagation,也可以是Bayesian inference/Variational inference/Predictive coding的方式。

沒有這樣的自穩定機制,就像是一個失敗的自組織系統,在遇到意外/新輸入的時候,就自我崩解與消散。這樣的自穩定機制makes a thing exist,因此會讓人開始好奇,這個thing是否有一個存在的目的或動機。

一個很粗糙的想法可能是,所謂的演化就是大自然透過組裝各種可能的自穩定機制,然後看有什麼系統是可以穩定的存活。失敗的例子可以是操場上半成形的小龍捲風/太平洋很快就消散的颱風,或是各種單一基因缺失所導致胎死腹中的例子。

生物顯然是個存在著自穩定機制的”thing”,而這個自穩定發生在各個不同層面,包括生物化學、細胞、組織、器官、器官系統、以及生物和外界的交互作用(,甚至包括社會層面)。人類,以生物的觀點來看,自然是個穩定的系統,那麼人類的思考、意識也是基於自穩定機制所衍伸而來的嗎?

也許簡單的趨吉避罰、遵守道德規範、服從自身慾望是如此,甚至更高階的愛、情感、自我實現也可以基於此。因為這些人類行為本身就是高階的自穩定系統的展現。

但是更高階的能力也是如此嗎 ?
如果不是,那麼當一個系統發展到怎麼樣的能力後,就不應當以自穩定的複雜系統來理解了 ?

— -
這些想法多來自兩年前讀liquid state machine,以及研究視網膜系統時自學簡單的動態系統的一些累積,慚愧的是後來沒有在這方面有更多的精進。大家有任何想法都可以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