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投資入門 — 閱讀筆記(下)

Ada Chang
三葉蟲筆記
Published in
7 min readApr 30, 2020
Photo by Warren Wong on Unsplash

最近在 Medium 看到 Sarah Downey 寫了一系列不錯的天使投資入門系列文章,於是來做點簡單筆記。 Part 1–4 的筆記傳送門:天使投資入門 — 閱讀筆記(上)

Part 5: Good founder qualities (and red flags)

Products pivot, companies flounder, and markets change, so the one constant will be the people you’re backing.

Good qualities

  • founder 的個人特質:必須要有個人能力上的”亮點”,在這件事上能夠勝過大部分的人。要具有能夠 ”打動人” 的能力,特別是需要當門面的那位,因為必須要能夠打動投資人/員工/顧客/合作夥伴等等,不一定要是sales person 的類型,也可能是能自然而然把複雜事情描述的簡單,即使個性相對內向的技術人。最好是能夠誠實坦率的個性,互動起來效率高且容易建立彼此之間的互信。
  • founder 的數量:兩個剛剛好,一個太辛苦太孤單,三個容易形成 2:1 的政治,四個或以上太多容易決策困難。最好能是一個技術背景一個商業背景,若都是同一個背景可能需要額外用 equity 吸引缺乏的那部份人才來補足 gap。
  • 創業動機:founder 需要是 mission driven 而不是想賺大錢的創業動機,而題材最好是 founder 有深刻親身個人經驗的問題。此外最好不是會對 equity ownership 斤斤計較的類型,因為會對招募員工以及募資造成障礙。
  • 規劃能力:需要對達成目標有哪些 milestone, 需要多少資金,有明確的想法,能夠辨識潛在的競爭者,能夠根據業界情勢規劃潛在的出場機會。
  • 對錢有 sense: 規劃事情或討論時能夠掌握跟錢有關的事,例如顧客的長期價值,獲取顧客的成本,產品的 pricing, 公司的 burn rate 等等跟錢相關的事,而不是總是需要財務的幫忙。
  • 經驗:不一定要有過去創業的經驗,但若沒有創業的經驗之前的經驗應該要能夠有亮點且正相關。例如說找一個曾經經歷公司從五人擴張到400人的對象,會比有多次創業經驗但每次團隊都不曾成長超過5人來的有價值。
  • 地理位置:初期整個團隊最好在同一個地方,跨區合作挑戰很大。

Red Flags

以下只列一些覺得特別的,其他跟個性相關比較直覺的就不筆記了

  • 不誠實:例如遇到問題時粉飾太平,或是 metrics 灌水等等
  • 沒有辭掉正職工作
  • 不經意的提到只想短期經營公司而非視為長期的事業
  • 事前功課做不夠:談判 term sheets 時花太多時間放錯重點的細節,要求簽 NDA 才願意談論 idea, business plan 太冗長等
  • 募太少錢:表示功課做不夠,不清楚實際需要多少 effort/資源 才能達成目標
  • 估值過高或過低:估太低會導致 founder 持股佔比太低,欠缺衝刺的動機,估太高會導致下一輪募資困難
  • 虛飾的 cap table: 看起來跟新創投資不相關的投資人(例如家人)佔重要比例。
  • 募資募了很久都還沒募到

Part 6: Market opportunity and due diligence

評估市場潛力

  • 5年內可大量獲利 ($100M+)
  • 可獲得既有市場夠大的市佔率,或是創造出新的產業
  • Timing: 太早進市場產業相關 infrastructure 還未到位推不動,太晚進市場競爭太多
  • 上升中的產業,或是破壞既有產業的產業
  • 殺手級的產品,而不只是可有可無的功能。產品功能夠大,不能小到可以成為另一個 app 其中的一個小功能
  • 符合當前 政治/經濟/法規/文化 的大趨勢
  • 沒有重大的 go-to-market 障礙,例如 FDA 審查,供應鏈等等
  • 可規模化

Due Diligence (盡職調查)

  • Angle 階段需要做的盡職調查其實不多,主要是針對 founder 和市場的了解
  • founder: 透過各種管道了解 founder 過去做過的事情以及身家背景,和 founder 詢問他公開的一些產出相關的技術細節,和其他 founder 介紹以外的 reference 聊等,各種前 員工/同事/投資人/公司 advisor 等也都可以聊聊看
  • 市場:需要自己對市場有了解和研究,不能只透過 founder 提供的資訊理解市場
  • 產品 demo: 可以的話自己玩玩看產品,不要只看 founder demo
  • 外部專家:和其他同產業的人聊這個 idea 聽聽其他專業的人怎麼看,更專業的產品甚至需要透過第三方專家審查產品的確能達到聲稱的功能
  • 辦公室:若已經有辦公室,可以去辦公室找其他非 founder 的員工聊聊

Part 7: Filtering, day-to-day, and syndicates

建立自己的 Filter 機制:由於天使投資需要看大量的公司,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自己的機制來 filter 掉一些一定不投的公司,才能更有效率的運作,以下是作者提出的自己的範例

  • 夠大的市場機會:可預期在 5年內以 $500m+ 出場
  • 估值小於 $10m
  • 非 uncapped notes (詳見上集 part 2)
  • 獲取的是優先股(preferred shares)
  • 只投科技公司

Daily involvement

  • 即使有很多經營公司的經驗,也不應該過度插手公司的日常營運,應該想辦法維持在提供建議以及策略方向為止。除非 founder 主動求援,不然不要出手,不然公司會失去發現問題和自我修正問題的能力。
  • 如果照一般 angle 投資的方式,通常手上會同時投資很多間公司,所以通常也無法花費過多時間參與所有日常營運細節。
  • angle 日常:自己的工作 + 花時間看新的公司 + 被動等待投資的公司請求幫助

Syndicates (天使聯盟)

  • 一般來說 syndicate 意指所有一同參與同一輪投資的人,可能會是數個 angle + 數個 VC, 而其中投資金額最大的人會為這輪設定投資條件,稱為 lead
  • 在天使投資平台 AngleListSyndicates 指的是一個功能,讓其中一名 angle 當 lead,其他人可以選擇是否追隨他的投資選擇,而 lead 則需處理所有與投資該公司相關的事務,跟隨者可以 deal-by-deal 決定是否跟隨
  • 由於 AngleList 作為一個平台提供了 lead 和跟隨者溝通的橋樑並且提供投資所需流程的一些功能, 若成功出場會收取 5% 的分潤(carry)

Part 8: Exits

  • 通常投資新創公司的出場方式有兩種:(1) 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也就是股票公開上市 (2) 併購 (acquisition)
  • IPO 通常是一條漫長而辛苦的路,不是每間公司都可以達到,更可能的是被競爭者或是需要相關技術/市場/團隊的大公司併購
  • 當公司被併購時,獲得的錢會依照 “waterfall” 的順序分配給相關的權益人:(1) debt holders: 例如銀行或其他借款人 (2) preferred shareholders: 通常是 angle + VC 等外部投資人 (3) common shareholders: 通常是 founder 和公司員工。
  • 當公司是賺錢出場時,由於大家都能拿到獲利,因此 preferred shareholder 持有的股票就會轉換為和 common shareholder 相同的 common stock,這個過程一般稱為 “converting on a one-to-one basis”。
  • 投資獲利:通常會用投入金額的倍數來計算投資的獲利,例如 $20K 入場 $200M 出場就是 25x。通常若能夠達到 10x-50x 就算是不錯的投資績效。
  • 當 Syndicates 或 VC 參與一檔投資時會有額外一筆費用,叫做Carried interest,或通常會簡稱 “carry”,是以獲利的金額某個比例計算,一般 angle lead 會拿 15–20% carry, 而 AngleList 平台會固定拿 5%。
  • 只有在賺錢出場或公司開始獲利的情況下才會收取 carry 作為提供優良投資選擇的獎勵。

Part 9: Example exit scenarios, glossary, and further reading

這篇作者寫了一個不錯的例子,簡單很容易理解,但又有應用到前面幾篇裡提到的所有專有名詞,最後還分析了三種可能的投資出場結果和對應的獲利情況,可以直接看一遍文章。

以上,覺得內容有幫助的話,不妨點連結去原文給原作者一點鼓掌喔(也順便給我一點嘛)。

--

--

Ada Chang
三葉蟲筆記

在新創遊走的小雜魚。讀一點書,也讀一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