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哋大家的主題曲

中秋夜,獅子山頂人聲沸騰,水泄不通。我坐在獅頭崖邊,一邊陶醉於美麗香港,一邊與男女老幼並肩合唱,歌聲繞山三周。

阿果
6 min readSep 16, 2019

四小時獅子山之旅,除了食月餅(餅面寫著「不撤不散」)、喊口號(「中秋節!快樂!」)、狂喘氣(「…」)、我還在山上山腰山腳,聽過唱過無數首香港的主題曲。

當中包括肥媽喊破喉嚨之作《呀~》、Supper Moment《無盡》、傘運主題曲《問誰未發聲》、《年少無知》……但聽得最多、人們唱得最起勁的,始終是今期流行的《願榮光歸香港》。看到我哋大家在獅子山上相遇上,一同詰問「何以這土地淚再流」,期盼「黎明來到要光復這香港」,此情此景,令我眼泛淚光。

何以《願榮光歸香港》突然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的「香港之歌」?還得由「香港之歌」的歷史說起。眾所周知,香港不是國家,以往從沒有法定「國歌」,平民百姓亦甚少想像用一首歌來代表整個香港 — — 直至大家心目中有種「我哋大家都係香港人」的默契共識、身分認同,才開始尋找能代表這個「共同體」的符號 — — 換言之,「港歌」的演變、討論,往往與身分認同的變化息息相關。

官方真空 流行歌補白

有趣的是,如社會學家吳俊雄多年分析,由於早年港英政府未有刻意模塑香港人的身分認同,香港流行文化七十年代起誤打誤撞下扮演「代母」角色,意外孕育一種本土意識。而同樣地,由於香港從來沒有一首官方、法定的「香港之歌」,大家多年來順理成章地從流行文化入手,以流行曲來借代香港人心聲。

早在七、八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已有大量足以勝任代表香港大眾的音樂,當中有的較為含蓄(如許冠傑《鐵塔凌雲》),有的擺明車馬(陳美齡《香港.香港》),但值得留意的是,即使是及後成為許多人「香港之歌」首選的《獅子山下》,作品面世之初,根本未嘗引起什麼代表香港與否的討論。吳俊雄便曾形容,要直到1989年六四以後,香港平民開始真正關注香港前途,香港人的身分認同討論亦被迫擺上枱面(並見於《同舟共濟》等流行曲),《獅子山下》才在這個時代背景之下逐漸「翻生」,並在2002年香港社會經濟危機四伏、「香港人」陷於低谷之際,由梁錦松在財政預算案中發揚光大,急急升上神壇 — — 「我哋大家 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一度成為不少香港人的集體認同;《獅子山下》(體現)的香港精神,一再被高官、權貴、百姓,同聲歌頌。即使今年中秋夜,我在獅子山腳問同行年輕人為何參與「和你拖」活動,仍有兩三人答:「因為獅子山是香港精神。」我再問,這精神包含什麼價值?「拚搏、齊心,咁樣囉……」

但在高官、權貴、老一輩反覆歌頌之下,更多人開始對《獅子山下》起疑。前幾年不少人罵過獅子山精神「難聽過粗口」;今年中秋節從天馬苑沿路上山,即使歌名貼切,即使路上亦不乏中年人、長者,但從沒有人唱過《獅子山下》,一句也沒有。前幾天有人發起在沙田新城市廣場中庭搞歌舞會,唱完《願榮光歸香港》後,有人播放《獅子山下》,但和應者寥寥可數。顯然,《獅子山下》不再是「香港之歌」。

過去幾年,當香港人持續與身分認同議題糾纏,「香港之歌」寶座雖然一直懸空,但爭持一直相當激烈。例如曾在大型社會運動中響遍街頭的《無盡》、《海闊天空》、《年少無知》,便曾令平民一邊合唱一邊掉淚,以至在某個時空成為許多香港人的「至尊金曲」。與此同時,當權者亦看準機會,出動王牌(但通常過氣)填詞人,請來群星(扮)肉緊合唱,以《同舟之情》、《香港.我家》、《共同家園》等官方主旋律,介入這場「港歌」之爭。

問題是,《無盡》、《海闊天空》等流行曲,雖然旋律動聽,熱血爆棚,然而流行曲商業主導的本質,卻令這類歌曲內容大多流於符號亂墜(如「人生夢一場」、「愛自由」)的層面,對個人成長當然不乏勵志意義,但與真正代表香港人的價值,依然距離甚遠 — — 這亦本應不是它們的責任。另一方面,政府多年來主推的所謂「香港之歌」,調子老舊,意圖突出,稍有智慧的人都只會視其為又一浪費公帑之舉。

《願榮光歸香港》正在這個背景下誕生。這個星期,我分別到過球場、商場、獅子山,旁觀以至與不少人一同參與大合唱。其間聽過有人走音(「號角聲」一句尤其慘烈),有人不懂歌詞(往往只唱「黎明來到」一段),但共通點是感情真摯,發自內心。音樂響起,有人右手抱胸,有人眼泛淚光,有人無間斷唱足一小時……他們不用掛在口邊,亦以行動說明 — — 《願榮光歸香港》是許多人心目中的「香港之歌」。

警世政治元素 前所未有

老實說,經過一星期猛烈轟炸(明明創作人提醒不用狂loop),我已開始有點怕聽見此曲前奏;與此同時,近日網上有不少高手亦已就歌曲歌詞的文學性、押韻度,作出精闢點評……但它與以往其他「香港之歌」的分別,仍值得一寫。

一、它不是流行曲。創作人Thomas在專訪中明言,寫這首歌參考的是韋華第、《共和國戰歌》、俄國國歌(而不是Beyond、林夕),因此《願榮光》旋律偏向古典音樂,樂句清晰簡短,旋律分句明確,節拍均衡,不少人聽一次就記得旋律,聽兩次就學識合唱(而且唱得齊整),聽三次連上牀睡覺都滿腦「何以」,不是沒有原因。另一方面,近年香港人身分認同不再由流行文化負責孕育,反之通過政治事件,於民間街頭滋長蔓延,《願榮光》正是明證。

二、它講民主自由。由於以往「香港之歌」多為流行曲,在商業考慮下,一些價值觀往往被模糊化,甚至忽略。《獅子山下》講的是「拚搏、團結」,《海闊天空》是「理想、自由」,《無盡》是「夢想、冒險」,但究竟是什麼「理想」?為何「拚搏」?值得「革命至蒼老」的又是什麼?歌詞卻沒明言。《願榮光》則擺明車馬,四段歌詞都以自由為主題,更包含民主、正義等以往「港歌」未曾觸及的元素,呈現一種更多元、更普世的香港精神。

三、它由下而上。以往「香港之歌」的誕生,很多都是由上至下的宣傳、灌輸,但今次《願榮光》卻是徹底相反。它的作者是平民一個,創作過程以至其後出現的多個版本,亦多結集平民(如連登仔)之力,攜手協作。甚至乎,近日出現的合唱活動,也是由民間自發,將歌曲推往創作人意想不到的境地。當然,這首歌有不少沙石瑕疵,更不是人見人愛,但創作人Thomas亦一早明言,如他日有更合適歌詞,歡迎修改 — — 它由下而上的民主本質,真正符合香港人主題曲的定義,也真正屬於獅子山和太平山下的,我哋大家。

(原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16.09.20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