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代容不下張敬軒

剛過去的十月一日,滿城硝煙,槍聲四起,學生胸口中槍流血,很多人為港殤淚流滿面。同一天,國旗一升,無數人全情(或被迫)投入,為偉大的「party」(不是派對)歡呼至流淚,當中包括不少香港藝人。身邊朋友是張敬軒多年歌迷,當日下午發現偶像在微博轉載國旗,寫上「祝福祖國生日快樂」,她心情激動:「感覺好崩潰!」

阿果
6 min readOct 9, 2019

跟她一樣激動的香港歌迷大有人在 — — 連登仔火速出po,題為「張敬軒做埋護旗手」,負評三千;網民上載2014年張敬軒演唱會場刊感言,質問他是否已遺忘初衷;不少人還湧入其Instagram留言,有的心碎(「你永遠都唔會明你香港嘅fans會有幾心痛」),有的提問(「錢真係比良知重要咩」),有的氣憤(「估唔到你係黑白不分嘅人」),有的反面(「係你放棄香港人,香港人亦會放棄你」)……群情洶湧,萬箭穿心。愛恨分明,正是近月大眾對待不少香港藝人的態度。

屬於張敬軒的獨特曖昧

但張敬軒明顯跟其他藝人有分別。面對質疑,他沒像楊千嬅一樣停用IG(並聲稱被hack),也沒像劉美君一樣大呼小叫(「我係唔理政治嘅」),更沒像譚詠麟、鍾鎮濤一樣繼續表演「九唔搭八」,反之花時間回覆每個質疑留言。他所寫文字部分擺明是晦氣說話(「人生有些事要馬上做,例如你不要再聽我的歌」),部分是曲線自嘲(「抵D,D得好」),但字裡行間更多夾雜無奈,甚至弦外之音。老實說,可能因為我比較隨和,讀完所有留言及回覆後,我對張敬軒沒太大憤怒,只覺有點欷歔。

先旨聲明,我不算是張敬軒的歌迷,但多年來一直頗留意他的音樂、短片和事迹。這不單因為我眼中,他是一個有才華的表演者、藝術家,更因為他身上有一種罕見於香港流行文化世界的特質 — — 曖昧。

何謂曖昧?不屬這,也不屬那。眾所周知,娛樂是工業,更是一盤大生意;台前有人做明星,但更重要是後台如何造明星。為了幕後算盤着想,流行文化大工廠往往擅於去除稜角,倒模生產。哪個模式成功、哪條路徑通達,就不斷重複,結果生產出來的人物,大部分似物多於似人,少有個性、氣質,只有形象、定型。僅少數藝人、歌手,經多年摸索後,可以從自我特質出發,曖昧而奔放地游走於流行世界。張敬軒是其中一個,也恐怕是近年唯一一個。而這份曖昧體現於不同層面:

一、性別。出道至今,張敬軒一直保留「不太男人」的一面,頻繁打爛框架,挑撥想像。如多年前惡搞扮Emm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