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科學進化論─五種分析方式(Types of Business Analytics)
企業搜集大量有關消費者的資料,無非是想找到隱藏在資料背後消費資料的模型,再藉由這些模型去預測消費者可能出現的行為。事實上,經過多年的演變,資料科學分析已經逐漸進化成五種方式,每一種都對預測消費者行為大有進步。
關於資料科學的分析,常見的分類有以下三種︰「描述性分析(Descriptive Analytics)」、「預測性分析(Predictive Analytics)」、與「指示性分析(Prescriptive Analytics)」,如圖1所示。
「指示性分析」又稱「規範性分析」、「建議性分析」。
以商業應用來說,「描述性分析」能解釋已經發生的事,協助企業分析出消費者是誰?或是買了些什麼?描述性分析又稱敘述性分析,舉例來說,根據上個月的銷售資料分析發現,這次的促銷活動,「以十八到廿五歲的女性佔五十五%,排行第一,所購買的產品以卸妝蜜最多,金額達二百八十萬元」。就是描述性分析。
「預測性分析」能協助企業解決可能發生的事,例如分析出消費者可能還會購買什麼?進而提前給予消費者相關的產品資訊。舉例來說,「從去年同期的銷售情況來看,在氣溫持續炎熱的條件不變下,今年芒果口味的冰品,有八十五%的機率依舊會暢銷,請各單位提早進貨備料」。
至於「指示性分析」則能指導執行該如何做,舉例來說,當消費者走到某商圈時,手機會主動收到適合自己的附近店家折價券。
除了以上三種分類基礎,顧能(Gartner)顧問公司則在以上的分類上,再增加「診斷性分析(Diagnostic Analytics)」,並提出四種分析方式(Four Types of Business Analytics),如圖2所示。
從圖2中可發現,「診斷性分析(Diagnostic Analytics)」與「描述性分析(Descriptive Analytics)」的不同之處。「描述性分析」強調分析出「發生了什麼?(What happened)」,例如:消費者買了什麼?而「診斷性分析」強調分析出「為何會發生?(What did it happen)」例如:消費者為何購買?這兩類分析,都是屬於事後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哈佛大學教授湯馬斯.戴文波特(Thomas H. Davenport)則再根據以上的基礎,再最後加入了「自動化分析(Automating Analytics)」,發展出五種分析方式(Five types of analytics of things)[資料來源]的概念。
根據戴文波特的說明,「自動化分析」藉由物聯網產生的大量數據,進行決策自動化的發展。而未來的趨勢,則將是由電腦人工智慧進行決策,人類決策將大幅減少,而相關應用領域已經出現在醫療、能源、交通、金融等產業上。
作者:
蘇宇暉(台科大管研所博士生)、羅凱揚(台科大企管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