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拍】在我心裡,有兩個台北

恒皓 Heng Hao Jordan
3 min readApr 25, 2020

--

因為回憶,我愛上台北;因為攝影,我看見台北。

幼時常回台北的外婆家,然自小學忙碌之後,再次在台北生活已經是政大交換的時候了。有趣的是,時間斷層反而保護台北的回憶不受成長時期的劇變摧殘,反而使印象更加鮮明。

記憶當中的感官比我想像的要更加細緻,從紅綠燈的遮光罩款式、地上紅黃線的畫法,到捷運行車時與車站的共鳴、味道,甚至能夠透過聲音辨別新舊車款,加減速,關門警示音。許多個瞬間恍如從前。

我不由自主的愛上台北,享受出神的每一個瞬間,在當下與過去之間遊走。行走在台北街頭,總是有個街角,有個回頭,某種氣味。台北,我兒時回憶的藏寶圖。

然我揹起相機,眼裡只見另一個台北。

科技點亮生活;在陰影裡的卻是我們

回憶之外的台北,似乎有兩個現實,地上與地下。不同於其他交通工具,行走於地下的捷運讓人在上下之間轉換,進入了一個與土地更為疏離的空間當中,沒有脈絡地,彈指間轉換了所有的外在景物。

蝸居於台北,穿行於地下孔道,地下是沒有光的,裡面只有呆滯的眼神、手機螢幕裡的綜藝節目與韓劇,還有廣告。廣告無所不在,只要是目視所及,大致分成二種。其一是解決當前問題:酸痛貼布、讓熬夜不著痕跡的晚霜。另一種則是描繪一個夢:「驚艷北非,摩洛哥十日遊」、背景是大山大海的汽車廣告,彷彿買了車就能夠遊山玩水。

台北應有儘有,二十四小時營業的保齡球館,爵士音樂酒吧,更多的美食,更狂喜的娛樂節目,更美麗無瑕的臉龐,而你離那窗外世界只差那一點小錢。

商人們布置一扇扇名為廣告的窗,使人誤以為某種真實,說服你這是你待在台北的理由,一幅幅精準的展現被堆砌的消費文化,是一切慾望的匯集之處。

資本信仰的壁畫

「每張照片都要有美學的實踐」────攝影課沈昭良老師說。也許我超譯了這句話,卻提供了我對於美的概念有新的理解。

我們其實很難想像一個沒有觀察者卻美麗的世界。

我認為美應該是被發掘的,必須要有觀察者的參與,而且是由觀察者去框定,依據本能而為的行為;對美的觀察可以被訓練,但不能被重製。甚至在建構美的過程當中,觀察者的價值同時是被彰顯的。

攝影是一種發掘,透過實際的操作,在框架下再建構、再實踐美的過程。

街角一隅

換句話說,一面面廣告之所以使人枯燥乏味的原因,在於這些廣告使觀眾「被聚焦地」、「被餵養地」去承接所有已經「被引導的」、「被設計的」、「不需要被觀察發掘的」的美感。

經過高度編輯,更為精緻的事物,其實反而更加的扁平,單調。我們在精神上被眷養,失去了對環境思索的本能。

街口一瞬

行走於台北街頭,我不願使那些單薄的事物干擾我的思維,真正的美應當藏在那些恣意陳列的光景,在攝下照片的當下實踐。

攝於2019,冬

--

--

恒皓 Heng Hao Jordan

我好奇事物的結構;從自然中的數學結構,到社會中的敘事結構。鮮少談論哲學的命題,但喜歡哲學的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