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的全名是Rescue Action by Youth(青年健檢政府網站)計畫,是唐鳳數位政委辦公室的PDIS(公共數位創新中心)下的一個公部門見習計畫。這個計畫似乎處於一個有趣的衝突之中:一直以來,政府官方網站都給著我「難用」的既定印象,以致我都麻木了。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長久以來都認為Line非常難用,我本身也盡力減少Line在我生活中的存在感,藉此發出無聲無息也無用的抗議;但當我使用政府網站時,卻並不會有這樣的抱怨,「公部門網站 => 難用」似乎是再自然而然不過的事。
RAY,似乎就是針對這個問題的一個解法,透過讓來自各個背景和系所的的大學/研究生,和各個公部門合作;以使用者中心的設計理念,重新審視、設計這些公部門網站。今年和RAY合作的部門有台北市社會局、健保署、桃園市社會局和行政院林務局;我們的團隊和台北市社會局合作,一同改造台北市公托服務的抽籤和登記系統。
我從大一開始接觸UX(使用者經驗)相關概念。從接觸、瞭解、學習到相信UX的過程,我相信對每個UX人都有自己的經歷,也習慣不同的UX方法。實話說,要讓完全沒有接觸過User-centered、Experience-oriented概念的人理解、接受UX,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讓他們花錢做UX更是難上加難)。在尋找實習過程中看到的UX職業,大部分都附著在軟體開發團隊下;而在軟體業本身不太發達的台灣,要找到這樣的機會其實不太容易。因此我很感謝PDIS在這麼一個環境下,提供了全台灣的政府網站做為平台,讓我們有實作的機會。
團隊
先談談團隊。這次的RAY分成四個團隊,分別和四個機關部會合作,每個團隊的構成都是3~4人。我覺得和團隊成員合作的過程,從隊友身上學到的方法和知識,大概是我在RAY的兩個月期間最重要的收穫之一。我們團隊中,怡秀非常熟悉UX研究的相關方法,Angela來自於設計的背景,威辰和我一樣,就讀商管科系,不過他對於網頁前端技術的瞭解和Figma的使用都讓我難望項背。我常常開玩笑說,這兩個月光從威辰身上學到的Figma小技巧,就讓我不虛此行;然而這不是玩笑,我真真切切從每個組員身上學到了很多經驗、知識和方法,在實習的過程中,我也花了一些時間審視自己原本的UX方法。深思之後有點慚愧,對使用者研究、設計略知皮毛的我,竟然就敢說我會UX方法了;兩個月後的我脱胎換骨,但反而不敢再說「我熟悉UX」這句話。
兩個月的時間裡,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線上協作。一部分當然是拜疫情所賜,而另一部分也是因為RAY本身就採取線上工作+線下見面會的形式實行。UX本身是一件很吃合作的工作,我在過去的UX專案中,從來沒有以線上的方式和隊友合作過。訪談、親和圖法、Ideation等工具的使用,從實體轉換到了線上,有很多要重新習慣的地方;不過有趣的是,一旦團隊達成了一定的默契,大家能以相同的節奏合作,溝通媒介的改變其實並沒有很大程度上影響工作效率。我也訝異於現在線上合作工具發展之快速,除了我常用的Google Suite、Figma等,在工作過程中也接觸到Miro、Gather Town、Butter等工具,各自適用於不同的場景。
專案
臺北市公共托育服務由臺北市社會局承辦,提供家中有2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的家長,平日週一到週五的日間收托服務。公托機構大部分為公辦民營,依照規模分為大公托和小家園兩種。公托服務是許多家長托嬰的第一選擇,但因為每家公托的收托數量有限,面對臺北市每年接近2萬人的出生人口,收托名額顯得不足,因此目前想在臺北市登記到公托,必須採用抽籤和候補的方式。我們設計的主體,就是這麼一套登記/抽籤(嚴格來說應該是候補)系統。
一切開始與我們對於現行系統的研究和訪談,太多瑣碎的細節就不談了,不過過程中還是有一些值得紀念的時刻:
做過UX相關專案應該都對便利貼的消耗量記憶尤新,而換成線上作業後,優點之一大概就是不用再消耗實體的紙張了。如果以後所有的UX相關工作都都開始Work from Home,我想每位設計師或研究員終其一生也能救下好幾顆樹吧。
成品
我們最終的成品有電腦版和手機版兩個版本。印象深刻的是一次訪談過程中,一位新手媽媽一邊哄著她剛出生的小孩,一邊接受我們的訪談以及使用者測試。她當時就表示如果有手機版的系統,她就能一手操作手機一手哄小孩。也許這樣極端的情境不多,但我們相信一個專門針對手機優化過的頁面,絕對能給使用者帶來很多好的體驗。事實上,在我們最後一次招募受試者的問卷中,有專門詢問民眾對於手機版/電腦版的使用偏好,有高達7成的使用者都更偏好使用手機版的系統。
我們最終根據前期調研以及迭代,在最終系統中以三個設計目標為主,設計各項功能。我個人的感想是「降低資料搜尋成本」是最困難也最重要的一項,因為現行系統的資料呈現較混亂且缺乏架構,而且公托規定本身也具有一點的複雜程度,因此要讓第一次進來的使用者快速、正確的瞭解到想要的資訊,不是一件簡單的任務。
最終我們採用了懶人包、QA、詳細規定三種資訊呈現方式,提供不同目標/熟悉度的使用者,以不同的方式瞭解資訊。看似簡單的解答其實也是團隊內部進行無數次發想、推敲、迭代得出的結果。
這裡好像不得不提到UX的另一個子領域——UX Writing。就本次專案而言,資訊呈現的過程中,網頁上的文字應該要怎麼書寫、措辭,才能達到準確和好理解?這個問題剛好觸及我們的盲區,我也發現UX Writer這個職業本身,在台灣似乎也不太常見。但他的重要性,我想不亞於設計師以及研究員。
更具體的設計成果,歡迎大家參考我們的成果網站;畢竟這是一篇心得隨筆,不是作品集。
最後
在8/31,整個RAY專案的最後一天,所有成員進行了最後一次線下會議,向各機關部會報告我們的設計成果。受限於外部條件以及成本限制,這些設計並不一定會進入開發的階段,而是作為一些設計建議,給機關部會未來改版提供參考的方向。
當天印象比較深刻的應該是向唐鳳政委以及部會長官介紹設計成果的環節。唐政委在每一組的展示攤位都花了蠻長時間體驗各組的prototype,我們這組不幸做了電腦和手機兩個版本,所以只好浪費唐政委雙倍的時間。
當然,從唐政委這麼一位超級expert,以及林主秘本身社會局(甲方)的角度得到的反饋建議,和我們在使用者測試的過程中得到的結果是很不一樣的。即使是經過多次迭代的高精度原型,依然免不了有一些設計盲點或prototyping的問題。
你適合來RAY6、7、8、9…嗎?
2021年的RAY5結束了,但也許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並非身處2021。如果你正在考慮參加RAY的話:
「你想要怎麼的經驗?」
其實從我的角度來看,RAY更像是一趟課程而非實習經驗。這堂課程非常難得,可以學到很多(也可能是你遇到課時和作業最多,但最好玩的一堂課)。但如果你期待的是更偏業界、職場的實習經驗,我想RAY和你期待的會稍有不同。
當然,RAY能提供的還是比一堂課更多:與公部門實際合作/溝通的經驗、組建跨背景/跨學校的團隊、得到多樣化的使用者/利害關係人反饋、和唐鳳握手等,都是普通的課程難以提供的經驗。
那我到底從RAY得到了什麼?除了上述的林林總總,我想還是要回到標題:
「一次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
以上。
202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