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地方創生之前,我們聊聊「青年返鄉」吧!(上)

張敬業 Chang Ching Yeh
3 min readJan 22, 2019

--

青年回到地方面臨各種挑戰與磨練,而網路時代為青年帶來更多可能性。

文|張敬業

網路時代,青年返鄉的更多可能性

「返鄉」在近幾年的台灣社會中逐漸形成一股潮流。不管返鄉從事農作、二代接班的工業轉型、或在城鎮中心經營咖啡館、書店等。生產力人口從城市回流鄉村,都顯露出網路世代的來臨,為地方產業所帶來的資訊便捷,以及地方及產業的價值翻轉與想像。儘管網際網路在台灣的使用已有二十餘年,但近十年內社群軟體及行動裝置的普及,才讓網路的社群參與逐漸成形。雖然城市的產業飽和、人口過剩、居住成本的膨脹,也都可能是主要或次要的原因,但也因為網路時代資訊取得便利,讓更多人願意嘗試到不同城鄉發展。

返鄉服藝,鄉土的「重新認識」到「重新詮釋」

「返鄉服藝」是筆者在2013年返鄉時所提出的概念。「藝」指的是技藝的藝,而不單單是藝術;而這裏的「鄉」指的不是家鄉而是「鄉土」,是決定落腳的地方;「服藝」是服役的字異義同,卻是一樣的帶著責任返回鄉土奉獻自己的專業。返鄉服藝不只是帶著專業返回鄉土,它更是一種對於自己鄉土的重新「認識」到重新「詮釋」的過程。而這樣的過程必須從兩種層面來分別探討,其一是自身的「專業領域」,另一則是「生活方式」。接下來已系列的討論,就以小弟的返鄉經驗作為分享案例。

專業領域,身為一個學習「藝術管理」管理專業的鹿港人,在學院受訓時是服務劇場裡表演者及觀眾,也有推廣性質的社區藝文。但要把藝術管理這項技藝,帶回到筆者的家鄉,且又不只是從事「藝文推廣」,而是讓其成為在地的產業。但這個「藝術管理」、「劇場」…,可能不曾在鹿港發生過,所以重新詮釋這項專業在地方上的發揮更顯得重要。

「返鄉服藝」模型

觀光是附加價值,而非城鎮發展的主體。

生活方式更是一大考驗,鹿港是一個將近三百年的古老城鎮,許多聚落型態、語言腔調、生活作息等,都一再考驗著曾經外出就學多年的鹿港青年。重新去認識這個古老城鎮的發展脈絡,包含聚落變遷、街道紋理的變化與時代發展的關聯,把自己放在這個城鎮的發展脈絡之中,在理解之後更提出自己的詮釋。儘管在2012年的台灣燈會之後,鹿港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觀光城鎮,但許多前來觀光的旅客們只是來找尋一種「懷舊感」,讓地方的觀光容易落入遊樂園式的樣板發展。當然地方的生活並非依照著觀光發展而改變,因為這種地方發展的主從關係非常弔詭。應該讓地方的生活方式變得閒適及文化環境維持獨特,成為可以發展觀光的基礎,觀光應該是城鎮發展的附加價值而非主體。

小結:不管是專業領域及生活方式,都應該以地方為主體去思考發展的脈絡,因為這不只是尊重在地過去及現在的發展,更是讓落腳在地發展的人們,思考地方的未來可以更加獨特。

下週待續……

每週一中午12:00 固定發文,關於2019最夯的「地方創生」相關議題,歡迎留言討論。

另外小弟在自家網站也有連載其他關於地方創生的文章,還請各位多參考
在談地方創生之前,先來看看鹿港的條件在哪裡?

--

--

張敬業 Chang Ching Yeh

鹿港囝仔,2012年返鄉成立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透過清理社區環境,舉辦論壇、市集、展覽,2015年自籌自辦「今秋藝術節」,要重新詮釋古鎮在觀光之外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