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區營造出發的廢校再生,勝浦町坂本小學校連結的地方與創生。

張敬業 Chang Ching Yeh
6 min readApr 8, 2019

--

隱身在德島山林裡的坂本小學校

文|張敬業

想看更多圖片可以連結鹿港囝仔官網的文章
https://tkfl.tw/placemaking-j-tokushima-sakamotoshogakko/

社區營造還是地方創生,傻傻分不清楚?

2019年是台灣的「地方創生」元年,由國發會整合中央各部會資源,針對各鄉鎮的人口與地方發展等相關議題擬定的發展政策。而這個連名字都跟日本的地方創生一模一樣的政策,真的能解決當前的地方問題嗎?在此之前我們是不是應該先搞清楚,台灣在面對「人口遷移」、「人口老化」、「都市飽和」、「鄉村人口外流」、「地方產業轉型」、「地域振興」、……、等議題時,與日本的狀況、條件、尺度是否相似?且從中央帶動地方的政策,更重要的是地方的動能如何持續運轉?在政策補助過程,要如何找到永續營運的方法?在清楚政策方向之前,地方因為時代變遷、產業型態的移轉等因素沒落,「地方振興」是唯一可以確定的方向。然而如何振興?對於地方發展的想像是什麼?地方是誰的地方?更多細微的討論,絕對不只是舉著「振興」大旗就可以翻轉的。地方創生需要的是以地方為主體的產業發展策略,人類學者丘延亮老師曾經提過「一個部落有年輕人回去,一個部落沒有年輕人回去。十年之後,有年輕人的部落還在,沒有年輕人的部落,已經消失了。」把部落換成「社區」是一樣的,「人」是改變地方的關鍵因素,而年輕人所代表的更是延續、傳承這樣意識的一群人。

GIVERS FOR TAITUNG #09 丘延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crV-AcFM9c&t=205s

然而在台灣地方創生也常常被誤解成「社區營造」的升級版,會被這樣誤會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同樣是關注地方、產業、人、環境等因素,也許執行的場域、關心的議題、甚至執行的人有所重疊,但兩者其實有根本性的差異。這一系列文章,想要分享以往造訪日本的地方村落中觀察的地域振興案例,來討論其差異,或者有一些振興方式可以藉此轉移在台灣實踐。

勝浦町旅遊案內圖

意外的廢校再生發現之旅

勝浦町坂本小學校與ふれあいの里さかもと並陳的校門

今天要分享的案例是位在日本德島縣內的勝浦町「坂本小學校」,2016年春天帶著工作室夥伴拜訪淡路島友人所延伸的旅行(關於拜訪淡路島的經驗,之前投稿人耕食共同體的文章「非農之旅」有撰寫過)。這裡算是意外發現的一處景點,原本是要造訪鄰近的邁向「零廢棄」的村落-上勝町,最後卻因為這一處的廢校再生案例而逗留了。

勝浦町的坂本小學校位在德島縣的山區,距離德島市區開車需要50分鐘,與所有偏鄉山區小學一樣,人口外流、老化,大部分的年輕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就必須到外地求學、工作,漸漸的生活的重心便會移轉其他城鎮。就讀人口減少了,小學校便是兩三間併成一間才能繼續營運。坂本小學校於明治7年(1874年)設立,雖然直到平成11年(1999年)才與鄰近的勝浦町立横瀬小學校合併而停止使用,但在平成6年(1994年)確定該校即將廢止後,當地政府與居民,也開始討論坂本小學校後續的校舍使用。

廢校空間成為地方再生的事業載體

學校校舍廢止閒置的三年後,2002年由地方的社區組織將荒廢的校舍,改造成農村體驗型的民宿設施,將原本的校舍空間改造民宿及食堂成立了「ふれあいの里さかもと」,並且雇用社區居民來營運。餐廳部分使用地產食材入菜,提供給民宿的旅客以及我們這種突然造訪的觀光客(笑)。廚房的運作也是雇用社區媽媽來烹煮料理,從料理的家常感到廚房裡此起彼落的交談聲,完全可以感受地方對於這件事情的熱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x5sOfXsKo0

以自助餐形式構成日本的家常料理
每個人有一組九宮格餐盤,每次都可以吃到少量多樣的餐點。

雖然校舍空間不再有孩童上課的身影,但取而代之成為接待外來旅人的地方的客廳。而一個地方也因為廢校再生,讓大家有工作做,也帶起許多動能。地方農產成為食材來源,地方居民成為民宿的房務、廚師、櫃檯人員,是最佳的經營管理者。透過這些住宿、餐廳的消費行為,不只帶動周邊產業連結,可以把人留在地方,更重要的是把錢留在地方,穩固地方生活基礎,而這也是地方創生在推行時,必須妥善規劃、設計的。

負責前台的社區媽媽與我們道別

我們造訪的期間正好是日本的女兒節的前夕,從勝浦町聯外道路的道之驛土產店,一直進入到坂本小學校的玄關(原本校舍的樓梯間)都可以看見女兒節的擺設,而這樣的設置從校舍空間一直延續到社區的各處。

勝浦町道之驛的土產超市

餐後負責櫃檯的社區媽媽也推薦我們到附近的一處庭院宅邸-「森本家住宅」去走走,森本家住宅也是登陸有形文化財(有點類似台灣的「歷史建築」)。餐後天空下了點小雨,進入庭院前的通道、家屋的各個空間擺滿了各種女兒節的裝飾。雖然不像大城市裡的建築展現氣派宏偉,但雨後山村裡的古民家更帶來一點樸實氣息。雨後大家在森本家的院子裡等著雨停,我很假掰的拿出洞簫吹奏,也為匆匆的旅行帶來一絲喘息。

富有地方風格的社區女兒節擺設
擺設又順便經營無人商店
森本家的入口
登陸有形文化財的名牌
森本家住宅家屋裡各種精緻的女兒節擺飾
雨後在日式庭院吹洞簫,別有一番孤寂感。

更多文章請看 https://tkfl.tw/placemaking-j-tokushima-sakamotoshogakko/

延伸閱讀|非農之旅

--

--

張敬業 Chang Ching Yeh

鹿港囝仔,2012年返鄉成立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透過清理社區環境,舉辦論壇、市集、展覽,2015年自籌自辦「今秋藝術節」,要重新詮釋古鎮在觀光之外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