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社群,還需走入人群:選民不願走進投票所的原因或許從未改變

蕭雅云
Nov 28, 2022

--

文 / 皮爾森大數據中心 蕭雅云

選後,有從社群內容檢討民進黨側翼、有從得票數討論民進黨選民的不投票現象,或許答案早就在選舉的每一天裡,呼之欲出。

  • 讓數據證明大環境:具備一定藍綠中間選民比例的事件,才是大家關心的事件。其他都更接近政治口水。

今年,大數據中心陸續提出了重大受注目事件的台灣選民關注模型(柬埔寨案、殺警案、梨泰院案),討論當話題受到矚目的時候裡,若以投票傾向區分,台灣人是怎麼跑位的:中間選民(藍綠支持傾向不明顯者)的數據達 30%-40%,親國民黨支持者及親民進黨支持者,各佔 30%-35%。受矚目的事件,不但存在藍綠以外的聲音,且藍綠與中間選民,各自有實力。具備一定比例藍綠中間選民的事件,才是大家關心的事件。

  • 進入個案觀察:消失的中間選民數據、與民進黨支持者數據

選舉前,我們發布幾個候選人的重大事件分析,不斷得出相似的結果:

☑️ 台北市長選舉,陳時中的消息,未激起民進黨支持者注意、中間選民無感。

☑️ 周玉蔻事件,民進黨支持者沈默,中間選民無感。

☑️ 張善政標案爭議,藍綠勢均力敵,中間選民無感。

☑️ 林智堅論文爭議,綠營沈默螺旋,中間選民無感。

  • 選民不願走進投票所的原因或許從未改變

到底是同溫層太厚,讓政治工作者失去判斷。還是側翼太多話,失了民心。從今年各個重大事件的數據結果來看,就算選舉吵到只剩政治口水,中間選民全部消失,藍綠支持者的弱勢與強勢還是明確的:當政治工作者的意見和行動,讓支持者不認同、感到丟臉,無論媒體怎麼報導、側翼怎麼起哄,支持者就是會安靜無聲。

傳播效率不斷改變,耳語、廣播、報紙、電視台、政論節目、PTT、意見領袖、側翼(我真的不認同這個詞,從角色來看,那些是匯聚相似政治立場支持者的場域),選民不願投票的事件卻不斷重演:2016 年可能支持國民黨的選民,不願意走進投票所。2022 年可能支持民進黨的選民,不願意走進投票所。

選舉讓大量的金錢與人力資源,定期投入社會中。本該是,上述提到的各傳播管道,用不同的溝通方式,有效地傳播資訊給閱聽習慣、生活經驗不同的選民,使得政治工作者與人民對話,共同運轉出符合當代社會價值的絕佳機會。本該是,政治家本於專業,帶著對當代社會的理解,提出符合當代社會的願景與改變,爭取支持、脫穎而出。或許答案從未改變,選民或許從未改變。是政治家們,本於對社會的理解,呼應當代的需求,嘗試領導,才可能贏得民心。

附件、2022 台灣爭議事件分析

--

--

蕭雅云

任職於皮爾森數據公司。著迷於人類行為的數據研究,謝謝一路上與我討論切磋的夥伴。https://www.facebook.com/yafin.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