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翻譯中:語言如何被用來混淆對台灣真實現況的視聽(譯)

Claudia Kuo
19 min readApr 9, 2019

--

Original(English) post: Lost In Translation: How Language Is Used to Obfuscate Taiwan’s Reality by Jenna Lynn Cody

從「回歸統一」到「大陸」到「叛亂的省分」,我們談論台灣的方式影響了世界對這個亞洲最具活力的民主政體的看法。

認真閱讀任何有關台灣的主流英語媒體報導,你就會發現這些看似有助於定義臺中關係的豐富術語表,最常見的像是:「叛變的省份(renegade province)」、「在1949年分裂(split in 1949)」、「方言(dialect)」、「大陸(Mainland)」、「回歸統一(reunification)」、「中國人(Chinese)」、「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以及「現狀(status quo)」。最近似乎還有「一家人(one family)」,雖然這個詞似乎還沒有被英語世界意識和理解到。還有已經存在很久的「緊張局勢(tensions)」,一個有問題的用法已經被廣泛使用了的詞。

這些術語很容易被那些想要了解該地區的記者所採用,尤其是業餘記者。雖然有部分專家也是。

問題是什麼呢?

這些單詞和片語很多都沒辦法被很好地翻成英文,而這些不完美的英文翻譯所造成的歧異性似乎被故意用來在國際媒體上刻劃出一個不準確的台灣故事。

有些狀況下,有些術語雖然意思是清楚的、但最被廣泛使用的英文翻譯卻完全錯誤,而這些錯誤卻被中國鼓勵使用,因為它有助於宣揚中國共產黨(CCP)衷意的觀點。

在另外一些情況下,這些術語的含意讓人聯想到根本就不存在的事態。

所有這些語言上的謬誤,都是台灣的擁護者要將台灣的情況告訴全世界時,所必須跨越的無形障礙。我們花在爭論一個術語的意思或用途是什麼的每一分鐘,都在浪費他人有限的注意力。我們確實面臨到了語言的阻礙,而這並不是一個意外。

對於這些被策略性使用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的的語言、以及這為什麼對台灣來說會是一個問題,似乎還沒有一個全面性的分析,因此我在這裡作了一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 從最讓人頭痛的開始。

“Reunification”

台灣和中國(表面上說是和平)統一的中文普通話(Mandarin)術語是「統一」。「統一」的意思是“unify”或“unification”,如果你在它前面加上了英文前綴“re-”,意思大概就像是「再統一」。其實普通話裡面也有「回歸」及「光復」這些詞,意思是 ‘retrocession’ 或 ‘recovery’,但這些詞很少在正式演講以外的場合使用。

所以事實就是:沒有人在用中文說這些詞。這裡的人都用「統一」,這個詞的概念就是“unification”,「統一」不表示 — — 而且從不曾表示 — — 「再統一(reunification)」。

這不是從歷史演化而來的自然觀點。在清朝以前,大海被認為是「中國」的天然國界。清朝是一個帝國時代,而在1945到1949年之間這短暫的插曲是中國和台灣這兩個地方在歷史上唯一可以被主張為是一體的一段時間。然而兩者的「統一」是開放詮釋的。清朝是個由滿族人執政的帝國,滿族人在當時並不被認為是中國人。你可以說,清朝時的中國和台灣都是滿族人的殖民地。此外,當時的清朝只控制了台灣島的西部,在滿族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裡,台灣島西部本身並沒有被視為一個「省」。

在清朝的統治下是一個中國、還是有台灣和中國兩個殖民地?為了清晰的歷史觀,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清朝傾覆幾十年後,代表盟友接受日本的投降的政府是中華民國(ROC),而不是最初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的清朝政府。相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從來沒有統一過。

那麼,「再統一(reunification)」這個詞的問題就不僅在於它是中國人的錯誤翻譯,它還假設了一種特殊的歷史詮釋:即台灣和中國曾經明顯是統一的、而政府從「帝國」易主到「共和國」的變化則無關緊要。「統一(unification)」是一個比較不具政治色彩的詞。無論個人對歷史如何詮釋,它都為對話提供了一個語言上的空間。僅僅是因為這個原因,在討論和平融合(peaceful integration)(暴力融合就是“annexation”了)時,「統一」就是個比「再統一」更合適的術語。

那為什麼新聞媒體使用「再統一」用得彷彿它就是一個正確的用詞呢?我只能假設這些編輯們其實不知道他們在談論什麼。特別是在這一點上剛製造了一些文字沙拉的路透社:

China translates the word “tong yi” as “reunification”, but it can also be translated as “unification”, a term in English preferred by supporters of Taiwan independence who point out that Beijing’s Communist government has never ruled Taiwan and so it cannot be “reunified”.

中共確實鼓勵使用「reunification」更甚「unification」來表示統一,但這段其餘的部分都是可笑的。它微妙的將中共的愛用詞 reunification 視為是「中國」的翻譯選擇,而不是一個對台灣有特定目的的政黨的選擇;並透過說 unification 是台灣獨立的支持者使用的字,來將 unification 這個明明問題比較少、也更精確的、直翻的術語標誌為政治性的,好像用unification 這個字就是在做政治表態一樣。而事實恰恰相反,”reunification”本質上是一個更具政治性的詞,因為它是由一個特定的政治團體(中國/中共的支持者)所推動的,而不是普通話的直接翻譯。

“Renegade Province”

這個詞有趣的地方在於它似乎並沒有出現在任何有關於台灣的中文媒體報導中。雖然這個詞會被中國用來討論越南北部,而且早在1982年就曾經出現在英文媒體上,但中國的媒體在提及台灣時從來沒有用過「叛變的省份」,因為這個詞的含義是:在這個省份裡大多數的人是想要「叛變」的,而且這些人選出了一個可以達成這個叛變希望的政府。中國政府永遠不會向它的人民承認這個事實。相反的,它會用「分裂主義者(splittists)」來談論那些支持台灣獨立的人,並使這些人感覺起來像只是聲量比較大的少數人。

最近有一個中國將領強調台灣的民族認同是少數分離主義者的運動,並警告說,如果中國「被迫」侵略台灣,屆時這些「台灣獨立支持者」就會成為「戰犯」。這件事只有在支持台灣獨立的人只佔少數時才有可能發生,否則,這個聲明的含義就是大多數的台灣人(大約介於1100萬到2300萬之間)到時候都會是戰犯。這位中國將領跟中國政府一樣,不能公開承認大部分的台灣人都支持獨立(更多的是「保持現狀」)(譯注:作者在後面的段落解釋為什麼他覺得保持現狀是支持獨立)。

據我所知,“Renegade province”在普通話中是「叛變的省份」。這個說法雖然在網路上查得到,但似乎沒有出現在任何主流中文媒體上。這個說法提供給國際媒體一個簡單的方法來避免明講:雖然中國稱在台灣對於獨立的支持是少數的分裂主義者的作為,但實際上,大多數的台灣人都歸屬其中。我不認為國際媒體是故意要這樣扭曲敘述的,他們只是了解得不夠多。另一方面,中共悄然無息的鼓勵這種用法,因為這會使得台灣的觀點不被完全包含在其中。它將台灣問題擺進類似「分裂主義運動(separatist movements)」的框架中,使得這對西方人來說感覺起來像是一件破壞穩定、過度民族主義、而且不關西方人的事(但你知道有多少西方人支持庫德族獨立建國嗎?),而沒有精準的描繪出大多數的台灣人僅僅只是想要維持他們已經享有的主權的渴望。

“Chinese”

在普通話裡面,指稱一個人為「Chinese」有兩個意思。

第一個是總稱「華人 (huá rén)」,意思是種族上繼承了中華人種的人(a person of Chinese ethnic heritage)。並不是所有來自中國的人在基因上都是相似的,維吾爾人和西藏人肯定就不是,而且有很多肯定不是來自中國的人都是華人,再說並非所有華人都講相同的語言或都是漢族。因此,這就像其他任何一種民族認同,是一種模糊的社會政治結構,並不是明確而可定義的。

假設你有來自中國的、會被大多數人視為「Chinese」的祖先,在普通話裡面很有可能會稱作華人(huá rén),就像我即使是個美國公民也會稱呼自己為「亞美尼亞人(Armenian)」一樣,這並不是任何有關國籍的陳述。你可能是新加坡人、馬來西亞人、台灣人、美國人、澳大利亞人或其他任何國家的人,而且同時是「華人」。

Chinese的另一個意思是:「中國人(Zhōng guó rén)」,這個詞具體表示「from China, the country」,就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一樣。

聲稱認同自己中華種族血統的台灣人壓倒性的都會稱呼自己為華人,但只有統一主義者或是在中國出生的人才會稱呼自己為中國人。

然而在英語中,這兩個詞都被翻譯成 “Chinese”。這是非常容易混淆的,而中國政府從這個可作兩種解釋的模糊性中受益,並希望狀況一直持續。無論是哪國的公民,它都將所有Chinese視作中國人。

這引申出另一個令人困惑的詞彙:「在海外的中國人(華僑)」。「華僑」的意思可以是住在國外的中國公民,或是從中國移民出去的其他國家的公民、或是來自其他國家但有來自中國的祖先的人。中國政府也從這個詞的模糊性中受益,因為這使得中國政府不僅可以更容易的去捍衛他們對在海外的中國公民的騷擾,也可以干涉他國公民的行為(上述連結裡面提到的華裔澳大利亞社區裡面的許多人都是澳大利亞公民,而非中國公民)。

因此,當一些全知的Dunning-Kruger類型的人說:“but the Taiwanese are Chinese!”,好像這是一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很好的論據時,他很有可能是搞混了華人(a person of Chinese ancestry, the same way most Americans have ancestry outside the US)和中國人(a person from China)的意思。或者他是有意的含糊其詞,故意使用”Chinese”的華人意涵來說服聽眾:台灣人的Chinese意思是中國人。

如果你懷疑中國政府是否正在蓄意利用著這個英文翻譯的弊病,不要懷疑,是的。他們正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來混淆視聽。

如果你提起這件事,可能就會得到一些 「對啦,不過 to be Chinese is a different notion啊,因為…唔,文化差異,所以這兩個詞(譯註:華人和中國人)間的意涵關係是比西方人在談論他們自己的人種背景還要更加親密的!」這個版本的說法。

除了它從來就不是(譯註:a different notion)之外,首先,如果是的話,就不會存在兩個清楚的個別獨立的術語(譯註:華人和中國人)。再來,你可以去詢問任何一個台灣人對於華人這個詞的看法,你不會得到跟近似中國人這詞的意思的答案。如果有的話,你只會得到相反的答案。For this “but they are the same” nonsense to have any purchase, the Taiwanese would have to agree with it, yet most do not. 當有人說 “Taiwanese are Chinese” 時,他們就是在指導其他人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語言和身份。不要成爲這種人。

這不僅使得談論台灣部分來自中國的文化遺產變得困難,也使得台灣人難以在沒有被政治化的情況下談論他們的血統。我同情台灣人,當華人和中國公民這兩個詞在英文裡是同一個詞的時候,你難以用英文清楚表達雖然你不想切斷與中華祖先的聯繫、但這並不意味著你想要成為一個中國公民。

如果你納悶為什麼新加坡人、馬來西亞人、美國人以及其他任何具有Chinese背景的人可以毫不遲疑的稱呼自己為Chinese,這是因為中國並沒有試圖接管新加坡、馬來西亞或美國。但他正在試圖要接管台灣。有政治的影響總是更加可怕,這並非偶然。

“Dialect”

作為一個研究應用語言學的人,這一個讓我火冒三丈。

首先,先忘掉這句愚蠢的格言:「語言是擁有陸軍和海軍的方言」。這是一個非語言學者未經思考就脫口而出的笑話。它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給像Hindi或Urdu等方言不同的「語言」名稱的政治原因,但在語言學上,這沒有任何意義。

「語言」和「方言」的標籤只能被應用在相對於其他語言或方言的時候。相對於Urdu的時候,Hindi是一種方言。但相對於於Tamil(完全不相關)時,Hindi就是一種語言。美式英語和澳大利亞英語對彼此來說都是方言,但這兩者相對於德語時,就個別都是一種語言。

「語言」相互都是難以互通的(mutually unintelligible);「方言」彼此可能聽起來不同、且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徵,但彼此卻是互通的(mutually intelligible)。

根據這個解釋,閩南語(南方福建話)和台語對彼此來說都是方言;但相對於中文普通話的時候,他們個別就都是語言。廣東話相對於中文普通話的時候也是一個語言。台語、中文普通話和廣東話這三個語言彼此都是不互通的。

喔看哪,在這裡 Dunning-Kruger Guy 又來了,他在大學裡選修了Chinese 101,於是說: “But the Chinese [he means Mandarin] word for them translates to ‘dialect’! Hah! I explained it!”

這是事實。在普通話裡面,「方言 (fāng yán) 」這個詞 — — 「地方的語言」或說是 “language of a place” — — 被翻譯成“dialect”。但它潛在的涵義更像是:「附近(中國)的地方的人說的話(tongues)」。這完全是個政治社會的結構:在定義「是」或「不是」中國的時候,指涉在中國說的語言為方言時,更方便的促進了政治統一感。這有助於中國領導人控制並阻止在中國境內有獨特文化或民族認同的形成。

儘管除了閩南地區的人民之外中國其他地區的人都沒辦法理解台語,對中國政府來說,將台語指稱為是一種方言是很方便的。如果將台語指稱為一種方言,就意味著說普通話的人都可以理解台語,雖然事實上他們並無法理解。這有助於提升統一感,如果不這個做的話就沒有這種統一感了。這使得用英語談論台灣認同的面向時變得更加困難,尤其因為國民黨執政時透過語言政策將普通話強加在台灣,所以現在絕大多數的台灣人都說普通話。

Dunning-Kruger Guy又說了:「但他們可以透過寫字理解彼此,因為寫作系統是一樣的!Nyah!」

有點算是,但這個說法又並不是正確的。因為台語沒有自己的標準化書寫系統,因此採用中文表意文字(Chinese ideographs)來編寫。能夠閱讀普通話的人也有辦法解讀一些台語寫作,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彼此間是可以互通的,甚至不比日文和普通話(隸屬在兩種不同的語言家族)之間的互通程度高,人們也可以用中文的表意文字來書寫日語。此外,由於在字符和文法的使用上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普通話和台語之間並不是許多人想像的那樣容易互相理解。

不相信我嗎?請去問一個不是台灣人也不會說台語或閩南話、但會說或讀普通話的朋友,下面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哩講三小! 恁祖媽係大員郎。」

去吧,我等著。

“…split in 1949”

這個敘述並不完全錯誤,但遺漏了改變了整個故事的關鍵細節。

首先,中華民國(ROC)和共產黨之間發生了內戰,共產黨贏了之後驅逐了中國國民黨(KMT)和他們的中華民國政府,並組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分裂(split)的前提是兩者曾經是一體的,但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不曾是一體的。

這個用句還暗示(無視了在1949年以前的歷史)中國和台灣曾經是統一的。有多長的時間是統一的?誰知道?媒體從來沒說過!

確實在1945年到1949年之間,中華民國「控制」了台灣和中國。然而中國被內戰撕裂了,而中華民國對台灣的控制則是被戰時的盟友要求作為代表來進行的戰後佔領。

但在那之前,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在更早之前,則是清朝的殖民地。將這種複雜的歷史歸結為「在1949年分裂」不僅使得寫作起來變得很簡潔,也在讀者心中植入這個想法:在1949年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台灣和中國都屬於同一個國家。但事實並非如此。許多認為自己精通國際事務的人可能甚至不知道,台灣在被中華民國控制前並不是中國的、而是日本的。為什麼會不知道呢?因為媒體很少提及它!

那為什麼媒體很少提及這件事呢?某方面是因為如果提及它將會佔用寶貴的字數,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媒體採訪的「中國專家」從不費心去強調這一點。為什麼要這樣?因為如果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很方便的忘記了台灣曾經屬於日本,有助於中國人論述說台灣是中國的。

“Mainland”

讓我們快速瀏覽一下「大陸(Mainland)」一詞在字典上查到的第一個結果:(見原文圖)

“Mainland”這個詞明確的含義是:它是一個領土的主要/大陸部分,與之相關的偏遠島嶼也是該領土的一部分。

根據這個解釋,在談及台灣時使用「中國大陸(Mainland China)」一詞的唯一理由是你想暗示中國和台灣有某種領土關係,或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如果你認為他們是兩個主權或至少是自我統治的實體,那麼使用中國大陸這個詞就完全不合理。從這個意義上說,台灣沒有大陸,除非你想提到「亞洲大陸(Mainland Asia)」(因為台灣是亞洲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那為什麼人們一直還是會使用這個詞呢?部分是因為習慣。親中派總是堅持使用它,而媒體時常也跟隨著使用。不太清楚人們是如何相信這個詞是中立、非政治的。它並不是。

「大陸」這個詞有多政治?在新華社的寫作風格指南中,要求使用大陸作為「台灣」的相應術語,反映中國政府的政策。

然而,這個詞在英語對於台灣的討論中已經根深蒂固。有些我認識的人已經要求使用其他名稱來指稱中國(比方說,噢,就叫「中國」),然後抗拒說稱作「中國」是很政治的,應該稱作「大陸」才不政治。明明事實相反。

如果你想完全按照中國政府的方式談論台灣,一定要用「大陸」。 但是,我選擇不成為一個有用的白痴。

“Status Quo”

「現狀(Status Quo)」並沒有錯,它正確地描述了台灣事實上獨立但不是法律權力上獨立的情況。

現狀存在的現在確實讓台灣實現了自治。它擁有主權。從台灣的角度來看,可以說台灣已經是獨立的了(如果我們先撇開「中華民國是一個殖民地實體,真正的獨立會在我們正式改為台灣國政府的當日到來」這個有力的論述)。

然而,不了解台灣的人提及「現狀」時,他們似乎認為這意味著台灣處於更加不穩定的狀態。我有認識的人以為台灣的現狀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想要獨立」(像東突厥斯坦,或中共所指的新疆),或以為是中國對於台灣狀況的官方說法(事實並非如此),或以為台灣沒有政府(一個擁有2350萬人口的島怎麼可能沒有政府)。無論怎麼說,他們沒有理解到「現狀(Status Quo)」有效地使台灣擁有實質上的主權。

因此,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我會說台灣人支持獨立、因為民意調查顯示他們贊成現狀,那是因為,現狀基本上就是獨立的。考慮到幾乎沒有人支持統一的這個事實,公眾的意向是明確的。

但我確實相信使用「現狀」這個詞可以是有目的性的:雖然中國媒體把台灣稱為中國的一部分,但在國際上他們很樂於鼓勵人們誤以為「現狀」意味著台灣目前沒有任何形式的主權,儘管事實上台灣卻有擁有主權。

“One China Policy”

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是我們(譯註:美國)最容易被誤解的政策…… 這很有可能是當代國際關係的歷史。

可怕的是為數眾多的外行人和寫作者將美國的「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和中國的「一中原則(One China Principle)」混為一談。

美國的「一中政策」 — — 這不是一個單一的、正式的政策,而是一連串讓人感到困惑而且模稜兩可的政策決定、行動、公報和官方文件 — 明定: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政府。在這一系列令人眼花撩亂的文件中,有一個「承認」是:在「雙方」的「中國人民」都同意有「一個中國」而台灣是其中的一部分(這是中國民國政府在這麼認為的時候採用的措辭,但當時是一黨專政的軍事獨裁統治,因此這不能夠代表人民的意志)。

然而,這些文件中的立場比較是對於這個情況的承認,而不是美國對於中國的看法的正式聲明。也就是說,雖然美國承認知道中國的立場是其領土包含台灣,但這並不表示美國同意(或不同意)它。

撇開討好雙邊的解法是不可能的的事實,對於美國的「一中政策」最清楚的解釋是:除了認為雙方都不應該有什麼單方面的行動之外,美國沒有採取任何正式的立場。這意味著台灣不能單方面,而中國也不能武力侵略台灣。

那為什麼這麼多人會以為這表示「美國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首先,因為中國自己的「一中原則」(指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聽起來和美國自己的「一中政策」非常相近。你不能說這個巧合是無意的,他們就希望它混淆視聽。

在來,因為每當有人指出台灣已經是自治、而且和美國保持著(非官方)的緊密關係、包含軍售及貿易及非官方領事館的時候,有一群yahoos就會打斷說:「但是有一中政策!美國說台灣是中國的!」

這些人中肯定有些人是Dunning-Kruger Guys,但我懷疑其中有相當多人是中共派來故意混淆視聽瞎扯、來釣魚的人,他們迫使台灣的擁護者把時間花在跟他們爭論上面,而不是把訊息傳遞給那些可能傾聽的人。

讓我再重複一遍:中國希望你認為美國同意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它(可能)故意為自己的政策取了一個類似的名稱,為了讓你混淆,並且很樂意讓網路上釣魚的人(可能在它發工資的清單上)進一步模糊焦點。

我希望有一天,國際媒體能夠明智地開始用更準確的術語以及更清晰的解釋來報導台灣和中國。但令人遺憾的事實是,大多數為媒體寫作的人都不太了解台灣和這個區域,因此我並不抱太大的希望。

與此同時,讀這篇文章的每個人都應該好好審視他們用來談論這些議題的語言,並使用精準的的術語來讓台灣的案例走向世界,而不是使用那些被精心設計的術語來阻礙台灣、使這件事變得更加困難。

Jenna Lynn Cody是一個在台北的寫作者、教師訓練者和研究生。她常態性的為Ketagalan Media 、Taiwan Scene 和Lao Ren Cha部落格寫稿。

(完)

這篇太值得一看了!忍不住亂翻了一下,請原諒我破爛的英文……原文裡面還有附很多reference的連結,如果有空的話推薦直接看原文

因為這篇主要討論英語使用上的混淆,很多地方我保留了原文的英文;另外有一些特別不知道怎麼翻的地方我也直接留下了原文

--

--